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
正确。
(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
(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
(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3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1、哲学是各门科学的总和。
(3)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各门科学的简单相加。
(3)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给它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2、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分)意识在本质上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2分)并非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也反映客观存在,只不过它是歪曲的反映。
(3分)
23、劳动和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3分)劳动力是存在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分)劳动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
22、错误的思想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分)因为意识在本质上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3分)只不过有正确反映与错误反映之分。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大多是自发的、朴素的和零散的;
世界观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采取系统的、概论逻辑的形式,才构成哲学。
(3)
22、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3分)
23、劳动力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2分)劳动力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在劳动者是自由人,并且自由得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商品。
(3分)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3分)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乃是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
22、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决定社会性质。
(5分)
2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供求关系。
(2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分)但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而围绕价值波动。
(2分)
2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3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5、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之前,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
(2分)当它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时候,就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
导致生产工具的变革,导致劳动对象的扩大,导致劳动者生产经验和技能的提高,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的生产力。
(3分)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分)其原因是: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分)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2分)(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4、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分)这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分)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分)(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分)
2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分)第二,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4、简述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即不依赖于意识并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分)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5、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4分)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
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分)
26、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3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是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分)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分)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标准必须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
(3分)实践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从而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24、什么是质变和量变?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二者的关系是: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2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3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到理性认识(3分)最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5、怎样理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分)这是因为: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分)
(2)它决定着社会性质及其面貌,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全部过程;
(2分)(3)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26、简述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4分)其表现是多样的:
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
金融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7、试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和相互贯通、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的关系和趋势。
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为斗争性所制约;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
两者同时共存。
斗争性一定要贯彻下去,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
(8分)
(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存在着绝对的斗争性。
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斗争仍然是现时代的本质内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又存在着同一性。
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渗透着资本主义因素,反之亦然。
两者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对这种同一性的利用。
两者之间又相互贯通和转化,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转化为社会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28、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理,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指活劳动,即劳动力本身的消耗。
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当生产要素与活劳动相结合进行生产时,生产要素的原有价值通过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发生价值增值,即不创造价值,它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
(2)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们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知识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具体说来:
第一,知识技术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只能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被保存被转移,而不能自身创造出价值来。
知识在发挥作用时,首先是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把知识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再把这种技能转化为知识劳动,通过知识劳动创造价值。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能使价值总量大大增加,而这增加的价值总量是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技术和知识自身创造出来的。
第二,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技和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所以,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而不是科技和知识本身。
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价值的源泉在于高级复杂和高效率的活劳动。
第三,说科技和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否认科技和知识对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科技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是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必要条件。
科技和知识对价值创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不能赋予它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29、试论我们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社会主义民主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其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许多困难,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书,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
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27、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二,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
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相互代替。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其二,个性都是包含共性的个性。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6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矛盾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国具体国情是矛盾特殊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
28、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9、试论共产主义理想需要人们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
(3分)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三,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4分
懂得共产主义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就会避免急躁冒进的错误,同时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空想论”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27、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有其所用,但也能用来杀人。
结合爱因斯坦的观点,试论述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爱因斯坦的观点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具有两面性:
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既要受一定的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控制手段的影响,又要受到一定得主观条件,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4)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消极作用日益暴露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改变和创造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以避免和消除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8、试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
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也相应地不断提高。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所有。
(4分)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却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为了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分)
29、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断。
马克思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有阶级和阶级的对立,那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者说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
那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人的发展的为代价。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7、试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科技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但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成为生产力发展首要的、巨大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落实这一原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4分)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却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