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8777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Word下载.docx

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邹忌在齐国变法等等。

这些变法打击了旧贵族,此时期,地主阶级权力开始增强,逐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从公元前356—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分封制,推行县制;

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沉重地打击了秦国就贵族,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2)经济: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被大量开垦,井田制趋解体。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存在。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3)文化: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社会背景:

随着周政权的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士人阶层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儒家:

孔子,春秋末期,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时期,提出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子,战国时期,提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法治。

墨家:

墨翟,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尚贤。

道家,老子,春秋末期,提出道的思想,无为而治,辩证法。

庄子,战国时期,将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效法自然。

法家:

韩非子,战国时期,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

孙子,春秋末期,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提出事备而后动。

其他:

名家,阴阳五行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

“百家争鸣”的影响,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个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6.秦汉时期(前221—220年)

秦:

(公元前221—前206年)

大一统:

灭六国,击匈奴,南征夷越等。

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建立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第二,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第三,制《秦律》,严刑峻法;

第四,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第五,车同轨书同文;

第六,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到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使生产逐步获得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

经过汉初70年的恢复发展,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为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大一统事业,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其措施有:

第一,颁布“推恩令”“酎金夺爵”,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第二,设立“中朝”和“外朝”,限制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第三,强化监察制度,派遣刺史到地方;

第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西汉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政权。

东汉前期,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以安定社会秩序,统治相对稳定。

但东汉的皇帝除明帝和章帝外,几乎都是幼年即位,因而每一代开始时,总是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宦官时常僭越皇权,甚至与皇帝相互残杀,政局动荡,加之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东汉政权的覆亡。

(2)丝绸之路:

为了加强同西域各国的往来,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这条交通线横贯东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丝绸之路使得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丝织品等不断传入西域,西域的毛皮、瓜果和饲养种植技术,以及印度的佛教也传入中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补充:

上面所说的是陆上丝绸之路。

相对应的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即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又被称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中亚以及非洲的交流。

(3)两汉时期的文化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西汉末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传入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初年,佛教在统治阶级中间开始流传,汉明帝曾派使臣到西域求取佛法。

到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可求得长生不老,与佛教、儒家思想一起对我国后世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两汉史学

西汉司马迁所作《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年间班固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的文字最初是刻在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

春秋以后,通常用竹木简,帛等作为书写材料。

至西汉前期,发明了纸。

到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其他成就

医学: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尊称他为“医圣”;

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自周秦到汉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7.三国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国鼎立: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决战,曹操大败。

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同年孙权称王,号称“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建立

西晋(公元265—316年):

公元265年,权臣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以洛阳为都城,280年,灭亡吴国,西晋统一全国。

东晋(公元317—420年):

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年)的130多年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从420年到589年,南朝包括四个相继存在的政权:

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都建都于建康。

与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相对,北方至439年,北魏灭北凉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北魏、东魏西魏对峙、本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史称北朝。

(2)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为缓和阶级矛盾,消除民族敌对情绪,孝文帝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

第一,迁都洛阳;

第二,移风易俗,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允许汉人通婚。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民族关系:

民族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

第一,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交流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第二,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第三,这一时期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地区的人口为躲避战乱逐渐南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经济:

江南的开发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东汉末年,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两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人民纷纷南下。

人口南移不仅带来了人力资源,还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的农作物栽培、施肥、牛耕等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南方的丝织业、冶铁、制瓷业等也迅速发展起来,隋唐时期经济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5)科学文化与技术

祖冲之与圆周率。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书法:

东晋时,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为《兰亭序》。

绘画: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其他成就。

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8.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1)隋(公元581—618年)

科举制

隋以前,我国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庶族地主阶级和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打击了士族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同时,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隋唐大运河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和交流,隋炀帝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自北向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唐朝(公元618—907年)

重大史实: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政治比较清明。

在承袭隋朝制度的基础上,唐太宗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第一,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第二,制定《唐律》;

第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将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第四,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发展农业生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唐太宗统治时期内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的局面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

690年,武则天废掉唐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开元盛世:

712年,唐玄宗即位,他重用贤能,进行一系列改革:

第一,裁汰冗官,整顿吏治;

第二,抑制食封贵族;

第三,抑制佛教;

第四,重视农业生产。

在他统治的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百姓富足,被誉为“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不问政事,耽于享乐,政治统治日益腐化。

府兵制日渐瓦解,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重,最终导致了安石之乱的爆发。

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南下攻唐。

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在逃往蜀地的过程中不得已勒死杨贵妃,处死杨国忠。

安史叛军后来发生分裂,被唐军各个击破,成功收回都城。

但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潘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大,唐朝的中央力量日益削弱,繁荣强盛的唐朝开始衰落。

经济:

唐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在农业方面,由于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

筒车的发明,促进了水利灌溉。

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及商业也获得了显著发展。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

民族关系:

为加强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唐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和亲:

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两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力量,于是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

册封:

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会盟:

八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

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唐朝文化的发展

唐诗:

在唐朝诗人中,著名的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有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向高峰。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

唐朝史学:

刘知几写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

杜佑所作的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门史《通典》。

李吉甫所著的历史地理专著《元和郡县图志》等。

唐朝的艺术:

雕塑和壁画:

莫高窟内的唐代塑像和壁画。

绘画:

吴道子。

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

音乐:

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

9.五代两宋时期(公元907—1279年)

(1)历程及重大事件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

907年,唐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代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第一,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派文臣担任知州,另设“通判”加强监督;

第二,分割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军权,设立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第三,“杯酒释兵权”,禁军不再设统帅,将调兵权力收归枢密院,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胜帅,帅无常师;

第四,发展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者的待遇;

第五,守内虚外,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中期,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再加上社会矛盾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措施:

财政经济方面,主要实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军政方面,主要实施将兵法,保甲法;

教育方面,编纂和颁行《三经新义》。

评价:

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变法触动了北宋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新法全部被废除,改革失败。

辽(公元907—1125年)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04年,辽军发动了对北宋的大规模进攻,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澶州重挫辽军。

第二年,宋辽两国订立合议: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

)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和议规定的岁币加重了北宋经济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两国100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西夏(公元1038—1227年)

西夏的建立:

北宋初期,党项族活跃在今甘肃、宁夏一带。

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史称西夏。

宋太祖时党项与宋朝时,宋太祖时,党项与宋朝时战时和。

西夏建立后,元昊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但遭到宋朝军队的顽强抵抗。

宋夏和战:

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仍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

宋朝每年给西夏白银、绢和茶叶,重开榷场进行贸易。

宋朝与西夏之间的战与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金(公元1115—1234年)

金的建立:

女真族是居住活动在我国东北的历史悠久的民族。

10世纪初,女真人大多附属于契丹,后来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渐强大,统一了女真各部。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

辽,北宋的灭亡:

辽国社会矛盾激化,国力虚弱。

北宋和金约定夹击辽国,在宋金的联合打击下,辽国于1125年灭亡。

金灭辽后,多次派兵南下,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并于第二年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去,掠走了大批的文献典籍和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北宋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于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金统治者一心想要灭亡南宋,多次南征,遭到了南宋军民的英勇抗击。

但南宋政权无意收回失地,抗金斗争时断时续。

金和南宋先后进行了“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等协议,求得一时苟安,形成金和南宋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在南宋军民的亢进斗争中,岳飞领导的岳家军表现英勇,纪律严明,多次击败金军。

在抗金形势对南宋极为有利时,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对金求和,并罢免了岳飞的兵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队伍有效遏制了金的掠夺,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南宋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两宋经济的发展

农业上:

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工具和工作技术的改进,占城稻的种植。

手工业上:

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金属冶炼、制瓷业等。

商业上:

集市的繁荣,“交子”的出现,南宋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到两宋之际,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完全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的南移。

(3)两宋时期的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火器的发明与应用。

(4)宋代的文化

宋词:

两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除宋词外,宋金还出现了话本小说。

史学成就

两宋时期的史学在这个时期有新的发展。

一是史学著作大量出现,特别是大型通史如《资治通鉴》的编修;

二是新的历史编纂体裁——纪事本末体的出现;

三是金石学的兴起,将历史研究的范围从古典文献扩大到古金石器物。

绘画艺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0.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政治

历程: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灭亡西夏。

1234年,金在蒙古南宋夹击下灭亡。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建立元朝,忽必烈即为元世祖,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1279年灭亡南宋,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疆域空前的大帝国。

第一,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第二,实行四等人制:

第一种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种是南人,以削弱民族反抗进行民族压迫。

第三,治理边疆,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与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农业:

重视农桑,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种植棉花,兴修水利等。

《农桑辑要》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

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

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

手工业:

丝织业,麻织业,制盐业和制瓷业,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妇女黄道婆。

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海外贸易:

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天文:

郭守敬《授时历》。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

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11.明清(公元1368—1912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1683年彻底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是即元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2月2日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