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849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docx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对点特训28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7讲

(见逐题对点特训P9)

1.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此后( B )

A.英国借镇压太平军为名入京施压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

解析: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借亚罗号事件发动侵华战争,故A项错误;英国的修约要求未获得满足后,和法国一起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正确;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

“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A )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初……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可推知该方针产生的背景是条约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可推知我国外交法律关系是根据列强凭条约建立的,并没有确立本国的外交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是19世纪末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与材料“20世纪初”不符,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与材料“20世纪初”不符,故D项错误。

3.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

材料主要说明( C )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解析:

“借师助剿”与“借洋兵助剿”不同,洋务派不等于清政府,故A项错误;题目中提到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从而形成了洋务派,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内忧外患,而内患指的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与题干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

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 B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两个阶段的描述,第一阶段的爱国主义重在行动,结合所学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行动,第二阶段中“新型知识分子”指的是资产阶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指的是学习西方,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兴起,仍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与材料中“现代民族国家”等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如图所示为《中日朝鲜相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B )

A.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B.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思想

C.俄国意图帮助日本争夺朝鲜D.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权

解析:

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不符合史实,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的,故A项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

李鸿章利用沙俄来牵制日本,故B项正确;俄国意图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故D项错误。

6.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

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民教冲突)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

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B )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解析:

根据“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可知洋教与传教士的出现并非乡村社会教案(民教冲突)比上海城市更加频繁的原因,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问乡村社会教案更频繁的原因,与城市的洋教传教士集中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比乡村要快,故D项错误。

7.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

“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战争

C.义和团运动D.九一八事变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日本还没有进行明治维新,还没有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是日本单独对华发动的军事侵略,与题干中“在各国之行动中”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反抗帝国主义侵华,遭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镇压,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华单独发动的侵略战争,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

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C )

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解析:

从材料“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可知废除专制制度的愿望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行政权受到制约,而没有限制立法权,不能说明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规定,体现出革命党人没有真正领悟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本质,是以分权制衡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机构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行政权对立法权的限制,不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故D项错误。

9.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

此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 )

A.国会的权力不断被削弱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解析:

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成为了民国大总统,为掌握大权,实行独裁,不惜连换四届不听从自己命令的内阁,说明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权力削弱,故A项正确;袁世凯是独裁,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如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就不会出现四届内阁连续更替的现象,故C项错误;尽管内阁四度更替,但是内阁的形式存在,故D项错误。

10.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

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

“榜样转移”是因为( A )

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

解析:

材料“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表明中国知识界学习的榜样转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原因就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对西方政体学习的不成功,导致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故A项正确;1923年美国处在社会经济较快发展阶段,西方文明渐趋衰落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榜样转移是开始向苏联学习,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是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开始,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宣布接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到了1924年,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则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

解析:

材料中的“这一变化”是指孙中山由辛亥革命期间的接受不平等条约到1924年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孙中山的主张转变为明确反帝,1913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不能反映这一变化,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于1926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924年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孙中山“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明确反帝主张,故C项正确;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是导致孙中山反帝主张变化的外因,非主要原因(内因),故D项错误。

12.近代某政党曾发表宣言: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顾,任何牺牲,在所不惜。

”该宣言发表于( A )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材料“国民革命”“出师”这些关键词表明反映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展开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是1937~1945发生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发生于1945~1949年,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3.“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

”该言论是为了( B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成重庆谈判

解析:

根据材料“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可以看出其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属于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4.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

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

这一回应表明( D )

A.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B.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C.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D.中共出现自主革命的倾向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是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的回应,无法体现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出现自主革命的倾向,故D项正确。

15.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

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

这表明( A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