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docx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摘要】本文主要依照我们开展试验中的评价工作的一些体会,针对目前比较关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领域中课堂教学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以及使用方法几个方面的问题。
最后还列出我们开展评价工作时制定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主要形式。
各级各类学校针对信息化的课堂中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随着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专家都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教与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
那么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一、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后现代的主要特色。
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往日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
现今的社会只有创新,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
同样的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对每一堂实例课的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
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学习理论发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的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方式是不公平的。
因此一个教师的课堂,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
课堂上应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映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
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
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用以验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另外还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主体不是一些孩子,而是所有的学习者。
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所在。
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
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
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在活动中学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
3、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之下,小学阶阶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一系列实验中都非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的灌输所谓的知识,应该通过课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学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
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
评价教师对于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
能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
合作技能培养的目标:
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
创新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土壤,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
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的能力。
4、关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特色所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质与量。
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评价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信息技术使用的效能将是我们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指标。
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定一级评价指标,在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时都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而且有一些评价标准很难明确将其分类。
因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只能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设计尽可能含盖面广的指标体系。
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实施的线性流程为评价的线索,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设计指标体系是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
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点。
我们对课堂的评价中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从人出发进行评价,最终也要回归到人的要求上。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同时要紧扣我们开展的试验[1]的具体目标。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级指标体系由学生、教师和课堂准备、实施和环境五个部分组成。
1、关于人的因素的评价
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学生的信息能力更是决定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最终效果。
即使再好的教师和教学的设计,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的话,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几乎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了。
因此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考评时首先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考评的指标。
主要从看待信息的观念,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评价我们还强调教师教育理论的水平的高低,最新教育观念学习的能力。
2、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指课堂实施一部分,还包括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
不仅仅关注教学信息的传授的情况,看最终的一个量化的教学结果,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握能力,对教学信息的领悟运用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水平,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的引导状况。
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和关注,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主要关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
从学科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课堂问题几个方面的设计来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
教学实施阶段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关注的实战环节,在这一部分,从教师和学生分别的表现中获取评价的信息。
教师方面考虑:
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实施情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
学生方面考虑:
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交互性积极性。
3、教学环境的评价
教学环境是教学的辅助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信息化的课堂的一个比较量化的指标。
主要从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氛围,和媒体使用的状况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三、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方法
对于教师实例课的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教师课堂表现的评价,给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性建议,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改进起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定性评价的方法,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观察座谈法是我们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形式。
通过深入课堂实际听课,观察教师在课堂中外观行为表现,为评价提供素材,之后及时和相关教师座谈,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
因此这套评价体系主要作为评课人员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检测的工具。
附指标体系
A1学生
B1信息意识
是否对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
是否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B2信息能力
是否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是否具有初步的信息筛选能力
是否能够对特定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B3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进行基本操作,能够跟上教师的要求
A2教师
B1现代的教育观念
认识现代教育的目的: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发展
认识现代教育的任务:
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全面发展
明确现代的师生观: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
了解现代的人才观:
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创新型、智能型人才
B2信息意识
了解现代社会信息巨大的影响力
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工具
具备对信息的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信息安全意识,促进技术资源的健康、安全的使用
能够持续更新自己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能够跟上新技术的发展
B3信息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
能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信息的来源,并且会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信息
信息的理解力:
能够正确的识别和理解大量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评价、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处理能力:
能够对需要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能根据需要加工制作部分信息
信息表达能力:
能够把需要的信息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
B4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能比较熟练的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设备
软件使用能力:
掌握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会比较常常规的软家使用
开发能力:
能够利用一些开发软件制作一些所需的课件或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B5整合能力
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内涵
对整合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运用到自我的教学当中
教师对科研学习有很高的热情
A3教学准备
B1对学习者特征的把握
有意识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能够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