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7829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docx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材料笔记新余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的感情基调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诗歌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康诗歌→永嘉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北朝三才和庾信

《西洲曲》和《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歌的代表

抒情小赋、骈文、小说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

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

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追求修辞的华美。

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思考题

1、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3、课外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刘勰《文心雕龙》。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

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任济南国相鲁迅: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

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

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游仙诗

评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

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统一天下。

比兴手法八句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以豪壮的笔调,写苍茫的大海,宏大的气象。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

借写山水之景寄寓怀抱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生命有限,理想壮志无限。

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

主观的“养怡”,可以长寿。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2、感情奔放3、悲凉慷慨4、语言质朴自然

5、以四言诗成就为高

小结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

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187~226),字子桓,世称魏文帝。

曹丕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一)《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2、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3、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曹丕的诗歌

宴游诗:

《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言志诗:

《黎阳作诗》

爱情诗:

《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燕歌行》

与曹操相比,曹丕诗歌的特点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第二节 曹 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才华横益,但恃才傲物,任性而行。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

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迫害,饱受萁豆相煎之苦,最终抑郁而死,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内容

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

如《白马篇》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

在他后期的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悲哀。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

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彪》等;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如《美女篇》、《七哀诗》等;三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四是游仙诗。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赠白马王彪》

序曰: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

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

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

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

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

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

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

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

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

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

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

《赠白马王彪》

感情丰富复杂:

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

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

写法上:

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

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

2、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

3、善为警句,工于起调,在运用比喻、对偶、炼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小结

曹植的诗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其中成就是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七哀诗》3首是其代表作。

《登楼赋》抒写了思乡怀土之情。

刘桢与王粲齐名。

《赠从弟》3首是他的代表作。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檄闻名于时。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

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

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

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

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

1、清峻。

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

2、通脱。

即随便之意。

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

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

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

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

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3、骋词。

即气盛词壮。

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

4、华靡。

即华丽。

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

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建功立业之心为忧生之嗟代替,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二、“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文学的七位代表作家。

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

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

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

南壁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为向、刘、阮、荣四人。

人物之间以银杏、垂柳、松槐相隔。

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

阮籍(210-263),字嗣宗。

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生活上,嗜酒佯狂,任性而行。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

感情上,痛恨虚伪的礼教,善为青白眼。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佯狂不羁,内心却极度痛苦。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阮籍的创作

散文《大人先生传》,是一篇表现狂放形态和叛逆精神的赋体传文。

《咏怀诗》82首,是他的诗歌代表作。

这些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痛苦、孤独寂寞和愤懑的复杂心情,寓时代的悲剧于个人的哀怨之中。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写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苦闷心情。

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深夜凄凉的气氛,衬托了诗人孤苦、忧伤的心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

《咏怀》其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全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写美人的光彩、服饰、姿容、幽香等静态;又以登高、举袂、挥袖、飘飖、流盼等一系列动态描写,展现出美人凌空飘舞的轻盈美姿和远眺近盼的相思多情。

诗人借助于幻觉,故写得缥缈恍惚,如幻似真,充满着朦胧之美。

阮籍的《咏怀》,大抵是以比兴手法来表现他的难言隐衷。

这里的美人形象,自然也不是无所寄托的。

元人刘履说:

“此嗣宗思见贤圣之君而不可得,中心切至,若有其人于云霄间,恍惚顾眄,而未获际遇,故特为之感伤焉。

”(《选诗补注》)

因为阮籍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千载之下,读者也难以深究了。

阮籍诗的艺术成就1、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2、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嵇康,字叔夜。

正始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

《与山巨源绝交书》

吕安事件千古绝唱《广陵散》

嵇康的诗歌创作“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

以表现其愤世嫉俗、高蹈独立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

《赠秀才入军》之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既超脱飘逸,又充满动感。

王士祯: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妙在象外。

”顾恺之:

“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嵇康诗歌的成就

嵇康是继曹操以后四言诗写得较好的。

能够脱出《诗经》的藩篱,写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何焯《义门读书记》:

“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书夜所高于潘、陆也。

《与山巨源绝交书》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

1、故意以言过其实的言词,放纵的态度,极度的丑化自己。

2、言在此而意在彼。

3、一般书信皆以言事为主,以简要为重,此信却有多种文体风格。

第二章两晋诗坛

代表作家有所谓“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另外还有傅玄、张华,刘琨、郭璞等人。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太康文学

“太康”(280—289),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士族文人普遍的心态是追名逐利,文人们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几经浮沉。

诗人多以才华自负《文心雕龙·明诗》: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文心雕龙·情采》:

“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太康诗风

缺乏现实内容: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拟古模仿艺术形式繁缛追求文字华美描写细腻注意排偶

陆机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二陆入洛,三张减价”“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拟古诗》12首《赴洛道中作》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潘郎车欲满,无奈掷如何?

”“二十四友”之首。

《晋书》本传:

“岳性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

《悼亡诗》3首

潘岳

从潘岳的为人与为文看魏晋文心与人心的割裂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是“文如其人”或者“书如其人”,有“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之说。

《扬子法言·问神》中更有: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潘岳《悼亡诗》三首

第三节左思与刘琨

左思的诗文创作

《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是《咏史》诗8首。

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中

左思风力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

《咏史》8首是他的代表作,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名为咏史,实乃抒怀。

借古讽今,恰当深刻,笔力矫健,气势充沛。

这种艺术特色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中心是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用史事来展示主人公的才华和抱负。

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以古喻今,对士族门阀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小结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

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抒怀。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刘琨

《扶风歌》写自己奋勇抗敌的艰苦历程,抒发了伤时感乱的爱国情怀。

《重赠卢谌》:

前半部分列举史事,后半部分表现了他被囚以后“英雄失路,万绪悲凉”的感慨。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陆游:

“刘琨死后无骑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李清照: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

郭璞与游仙诗

游仙诗大体有两类。

一类以求仙访药而得长生为主旨,另一类是借游仙以

现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组诗《游仙诗》14首形象鲜明、风格艳逸,和当时一般的游仙诗、玄言诗不同。

钟嵘《诗品》: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

东晋诗歌

东晋诗坛玄言诗盛行。

钟嵘《诗品》:

“平典似道德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孙绰、许询是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不良诗风。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1、《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2、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兰亭诗标志着山水诗的兴起。

第三章

陶渊明

一个在诗中能“开其心扉”的人

他的诗作象打开一本书,毫无掩饰地显露他的个性,记录了一个谦和自耕的诗人的生活史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的思考。

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冲淡闲适的奇妙意境,构成了中国哲学所认为的最高幸福。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陶征士、陶靖节、靖节先生。

陶彭泽

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终老时期

钟爱丘山与游好六经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辗转出仕时期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陶渊明先后四次出仕,四次归隐: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

36岁,入桓玄幕府;后归家居母丧。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0岁,任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隐居终老时期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

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

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

最艺术化的人生。

陶渊明的思想

(一)坚守“固穷”的思想不失气节和人格

“固穷”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和节操为思想基石的。

“猛志逸四海”、“有志不获骋”、“猛志固常在”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归园田居》其一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

用词的精确,对仗的工整,又体现出平淡中见功力的诗人风格。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二)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归园田居》其三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劝农》

哲人伊何?

时维后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