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774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版)

1.南北朝末期,“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往往出现一州辖一二个郡,一郡领一二个县的现象,甚至有的州县仅存名目。

这一现象

A.推动北方人口向南迁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反映了地方管理的混乱

D.促使门阀政治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南北朝末期地方行政制度在管理方面存在不统一、虚假、混乱的情况,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人口迁移无关,排除A项;门阀制度在两晋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排除D项。

2.宋代法律规定,殴打哥哥、姐姐致伤残的要流放三千里,若打瞎眼睛或致死的要处以绞刑。

殴打弟弟、妹妹的晚辈致死的,剥夺三年自由,若用刀故意杀害弟弟、妹妹的,则要流放两千里。

这主要表明宋代

A.儒家思想影响法律条文

B.国家立法维护儒学统治地位

C.理学兴起推动法律完善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儒学倡导的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影响了宋朝法律的规定,长辈伤害晚辈的处罚,与晚辈伤害长辈的处罚是不一样的,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对法律的影响,而不是法律维护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到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不能反映法律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对封建秩序的维护而不是冲击,故D项错误。

3.明清时期,有谚语称“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地,而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的太湖平原成为了粮食的输入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转移制约江南经济

B.海禁政策阻碍江南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限制农业发展

D.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太湖平原棉、桑的推广种植广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体现了太湖平原地区因商业的发展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转移是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海禁政策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江汉平原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地,主要是因为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C项。

4.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C.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看,中国在16-18世纪金银比价总体上是上升的,这意味着白银价格总体上是下降的,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白银大量在市场上流通,同时也是白银从外部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不是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金银价格的变化与农民经济负担变化无关,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鸦片走私,白银应该是流入中国而不是外流的,排除D项。

5.下图为中国某一时期经济形态发展变化图,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从占统治地位到彻底解体

B.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经济形态④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D.经济形态⑤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恶性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判断出①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彻底解体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故A项错误;②③分别是洋务经济(企业)、外国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外国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④是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故C项错误;⑤是官僚资本主义,其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而迅速膨胀,故D项错误。

6.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命令在广东香山张贴告示:

“查英夷再三顽抗,实属自韬法网,吾民自应同仇敌忾,歼彼丑类。

渔民、船户、兵勇、庶民,凡能将夷人斩首者均为勇武之士。

”这说明林则徐

A.决心走群众战争路线

B.认识到中华民族力量

C.已突破夷夏之辨观念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凡能将夷人斩首者均为勇武之士”表明林则徐仍然把西方国家当成低人一等的“夷人”,仍然存在着传统的华夷观,故其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并不能代表其决心要走群众路线,林则徐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而“渔民、船户、兵勇、庶民”,也不能体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故AB项错误。

7.从广东、福建到湖北、江苏,革命的浪潮不断高涨,仅仅两三年之内,革命党人“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来未竟之事业”,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成就

A.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目标

B.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C.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D.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语中可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基本摧毁了帝国主义所扶植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并不会促成第二次合作;而且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故排除ABD三项。

8.20世纪60年代上海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多;80年代初,上海这座曾经的计划经济的重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递增7.45%,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低1.27%。

这反映了

A.改革开放初期总体布局的特征

B.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

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无法突破

D.改革导致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数据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经济增长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的布局特征,故A项正确;80年代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了,排除B项;从材料的数据来看,上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其它地区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C项;经济增长率低并不代表经济地位下降,故D项错误。

9.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妇女可以参与大多数宗教活动和节日,但属于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公民。

她们不能拥有超出私人限定拥有量的财产,作为妻子的作用很明确,她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生育孩子,尤其是要生育能传宗接代的男孩。

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妇女不属于公民群体

B.家庭的重要作用是生育新公民

C.民主制度尚未确立

D.妇女权益没有得到任何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

材料“作为妻子的作用很明确,她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生育孩子,尤其是要生育能传宗接代的男孩”表明,妻子在家庭中有重要的作用,就是生育男子,等他们成年后就成了新公民,故B项正确;“但属于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公民”说明妇女是属于公民群体的,排除A项;公元前506年(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已经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妇女可以参与大多数宗教活动和节日”说明妇女的部分权利有得到保障,故D项错误。

10.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奥·范迪门提出,“每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

这表明

A.荷兰已丧失“海上马车夫”的垄断地位

B.殖民征服是商业利益的重要保障

C.印度殖民地是荷兰商业利益的重要屏障

D.荷兰认识到其工业资本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表明,只有进行殖民征服,建立殖民地,才能更好地保障商业贸易,故B项正确;17世纪正是荷兰兴盛的时期,其垄断了海上的商业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印度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并不代表就是印度殖民地,排除C项;材料中仍然强调商业资本,是强调殖民地与商业贸易的关系,因此当时的荷兰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工业资本上的缺陷,故D项错误。

11.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

以下思想流派属于这一思考成果的是

A.浪漫主义思潮

B.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而进行的理性思考的伟大成果,故C项正确;浪漫主义思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中的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普遍建立之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文学艺术的内容,与材料中的主旨不符合,故D项错误。

12.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

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

这些做法

A.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不可调和

B.说明贸易战是摆脱危机的必然选择

C.缓和了世界各国紧张的经济关系

D.促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世界已经连成一体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

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无序化的体现,因此在二战后各国主张建立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促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间有矛盾,但并不能说明这种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贸易战会加剧危机,加剧各国间的矛盾与紧张的国际关系,故B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发起召开亚非会议,讨论保卫和平、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五国总理经过两次会议协商,正式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亚非国家,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

……4月18日,会议隆重开幕。

面对着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阴谋以及与会各国间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在“万隆精神”的影响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迅猛异常。

特别是非洲,在1956~1965年十年间,有33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被称为“非洲年”。

——摘编自刘新生《国际关系史上的不朽丰碑——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等

材料二据商务部数据,入世十年来,中国全面参与世贸组织事务,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提出了100多项推动谈判的提案,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十年来,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GDP增长了两倍多。

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给其他经济体提供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十年来,中国累计吸收外资超过7000亿美元,新增34.7万家在华投资企业。

中国给予41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成为他们最大的出口市场。

同时,中国还免除了50多个重债国和最不发达国家400多笔的政府贷款债务。

——摘编自崔鹏《入世十年,中国与世界共赢》,《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入世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合作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