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同名13349Word文件下载.docx
《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同名13349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同名13349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思是说男女不能相互接触、相互交往,一旦交往便是谈婚论嫁,男女能够在一起的唯一机会就是成为夫妻,否则只有私奔。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
的社会,女性已经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这样男女交往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如此。
现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娱乐。
人在性成熟后,由于情愫的伴随,使得男女一起更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娱乐型交往占现代男女交往的绝大多数。
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非常希望娱乐时能和异性在一起,在娱乐中满足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寓青春期的渲泄于娱乐之中。
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男女交往的第二个功能是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少不了男女交往,男女交往可以帮助男女双方发现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位置、价值、魅力,帮助自己了解异性的千姿百态,这对将来选择终身配偶是一个心理准备。
缺少男女交往的社会化过程是非常不完善的,北京单身者俱乐部中有许多人是在找对象中不该剩下的剩下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该交往异性时没有交往,到了二十八九岁发现自己该找老婆或丈夫了,却不会找,因为没有练习过,没有准备,不了解异性,心目中的异性就是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以致择偶时发生心理障碍。
男女交往的第三个功能是业务上的功能。
工作、学习中的切磋、合作当然可能有同性,但两性之间情愫的伴随使得业务上的异性搭挡非常容易满足青春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业务的成功。
业务活动中与同性坐在一起和与异性坐在一起,感觉就是不一样,这是非常自然的。
男女交往还有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
当工作、学业不顺,当与同事、同学、老师关系不融洽时,人都需要心理上的安抚安慰。
这时如果有同龄异性来敞开心扉,说几句非常到点的话,就特别容易抚平心理的创伤。
这又是情慷的伴随。
男女交往的双重意义就在这里,它能帮你解除苦闷,但也容易使你产生误解,可能是爱上了。
处于逆境时非常需要救命草,但当拉住上来后便发现不需要这根草了,所以许多人在烦恼、挫折时陷入恋情,过了这段时间便发现没多大意义,当时如饥似渴地需要异性的安抚,而现在不需要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需求。
最后谈男女的婚恋型交往。
男女在各种类型的交往中,可能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经常一块活动,可能基于共同的心理需求而在一个时期内互相安慰,相依为命,这些可能的许多项交往功能加在一起,就促使两个或几个异性之间形成友谊群体、朋友圈。
异性之间绝对有真正的友谊,其不同于同性友谊就在于有情惊的伴随。
友谊和爱情之间没有多大的界限,友谊完全可能发展到爱情。
当在众多异性朋友中进行筛选淘汰,有些朋友就是朋友,但进一步发展起来和某个异性朋友更接近,各个方面更合得来,而且有很深的感情交流,于是进入恋爱,这是完全可能的。
大学期间学校对恋爱的态度是一不禁止,二不提倡,不禁止就好,就可以开始感情上的修炼,这是一个远期准备,不可能到该嫁丈夫或该讨老婆的时候再找一个异性感觉感觉。
经过友谊,爱情最终走上婚姻。
婚姻则非同小可,因为婚姻要找的是终身伴侣,没有人说婚姻走一段算一段,签个合同,五年一换。
所以说婚恋型交往需要特定条件,如需要双方家庭背景、教育水平、价值观念、角色观念、兴趣爱好、性格、年龄等的同源或认同,而在其他交往中则不需要这些条件。
婚姻在任何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中都有严格的法律和公众舆论道德来约束,以保障它的稳定性、严肃性和审慎性,因此婚姻不是闹着玩的,它需要双方彼此做出终身的承诺,需要双方同样具有信守、兑现承诺的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功能不完全是婚恋,而且有些功能恰恰是婚恋所达不到的。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人生舞台越来越大,人在某个时候会在舞台的一个角落建立起自己的婚姻关系,但有了婚姻关系之后人仍然需要到大千世界中去交往,所以大千世界中的男女交往要持续到永远,是婚姻所不能取代的。
建立终身关系的人和大千世界中交往的人是不同的,二者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但今天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夫妻搞错了,他们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婚姻关系,就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在角落内互相占有,互相控制,不允许对方回到大千世界中,导致现代男女之间占有与反占有的斗争,造成婚姻家庭的悲剧;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虽然经过严肃认真的选择建立了自己的港湾,但当远航出去之后发现另外一个港湾也不错,于是就在那里歇息下来,而把原来的港湾放弃了;
当进入新的港湾之后,发现仍然不能永久呆在那里,于是还要出去远航,继续发现新的港湾……这就是现代社会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大千世界和港湾之间永远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有了港湾就不要大千世界,也不能到了大千世界就不归宿到港湾。
现代男女交往不仅是少男少女、青年男女的权利,也是成年、老年男女同样应当享有的权利。
第三个问题讲现代青年的自由选择配偶和浪漫的爱情。
择偶问题和爱情问题都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当代社会中大多数的人是经过自由择偶和浪漫爱情而结合的,但过了几年、十几年又落人不幸的境地,婚姻关系半途而废。
这和过去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下的从一而终、白头谐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为什么?
首先,对于自由择偶来说,现代青年人在选择配偶时确实很自由,他们可以利用婚姻介绍所,征婚启事等把几十个、上百个候选人调动起来,实行"
差额选举"
,但恰恰正是这种自由择偶的婚姻更不容易稳定。
这是因为自由择偶有两个冒险的因素:
一是冒机会的风险。
假如你从18岁时开始选择配偶,选到24岁时选定了,与你选定的人定下终身。
但你这时只是24岁,你只能在看到的人中选,不能在看不到的人中选,只能在今天中选,不能在明天中选;
当你34岁时,可能发现一个比当初更优秀的,于是就相见恨晚了,45岁时可能有相见更晚的,一个人不可能到80岁临终时再和相见最晚的人结婚。
这就是一个要命的逻辑,自由择偶不能穷尽选择机会。
过去说选定了就是有主了,不去奢望别的,虽然还去欣赏别的,但欣赏不是行动,现在的青年人许多已不满足于欣赏,要把欣赏变为行动,有主了可以换主,于是离异悲剧就出现了。
悲剧的借口可能很多,其实内心深处就是不愿放弃选择的机会。
所以,在这种自由支配下的婚姻就很难稳定。
今天婚姻的困难就在于自由选择,只知道自由,不知道对自由的限制。
自由择偶的另外一个风险就是变化的风险。
假如你从18岁开始自由择偶。
到24岁择定了,你很满意,觉得很完美,于是结婚,但过了8年、10年……时代在变,人的心理外表都在变,到时能否接受变化了的配偶对你是一种考险。
许多人离婚时都说,当初选择时可不这样,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德性。
20岁时都是大眼睛、双眼皮,美丽动人,50岁时满脸双眼皮,这也是变化。
因此,在每一个自由择偶的社会里都要严格的法律、道德来规定婚姻关系,自由择偶在择的过程中可以非常自由,没有法律规定能够择几个,但一旦择定,迈进婚姻的大门,自由就没了,取代自由的将是责任,对对方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可惜的是,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在婚后仍不愿放弃自己的自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虽然在口头上做出了承诺,但在内心深处不愿或者在实际能力上无力信守这种承诺,于是导致反悔、背叛。
如果双方都有这种心理准备,那倒也好,因为爱情的结果不外两种,幸福结合和遗憾分手;
但往往一方没有这种准备:
你说了要永远永远,可现在又不永远一一所以,自由择偶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些风险,自由择偶的婚姻是不容易稳定的婚姻。
这就要求社会用更多、更严格的法律道德来约束,要求当事人行使自由权力时有更高的承诺感、更厚重的责任心,这样人们才能享受自由择偶时代婚姻家庭的美满幸福。
其次对于浪漫爱情来说,浪漫爱情是现代青年人婚前的序幕,男女交往中的特权、享受,没有人愿意放弃对浪漫爱情的追求,但浪漫爱情也给婚姻关系的稳定增加了太多的困难。
首先是浪漫爱情具有其本能性。
爱情需要一种本能力量来驱动,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本能和爱情、婚姻相比,就在于它转瞬即逝,一旦满足即告消失,不完全专一在某人身上。
本能作为浪漫爱情不可缺少的驱动,可以使人屡次掉进爱河,但把本能作为婚姻的承诺就太危险了。
这是因为婚姻除了能把性关系变为合法,满足本能需求外,还包含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婚姻代表的是一种终身承诺。
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少男少女、青年男女由于不能抑制浪漫爱情中的本能冲突,出了事故,然后不得不用婚姻去抹掉这个事故,但终究发现不能做长久夫妻,事故最容易出,但后果不好收拾,回炉不得。
其次是浪漫爱情具有主观性。
恋爱中的人我爱你,你爱我,自己死去活来,可别人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种完全跟着感觉走的主观性具有很大魔力,常常会使完全不相配的一对在一起,最后在婚姻的客观性面前主观性黯然失色,许多婚姻就是因此而破裂。
当你和恋人在一起时可以觉得天空特别蔚蓝,阳光特别灿烂,但你心里要提醒自己,今天可能阴天下雨,这种感觉不会长久,是主观的。
只有这样,将来主观性暴露在客观性面前,你才不会觉得唐突、惊讶。
第三是浪漫爱情的虚幻性。
恋爱时每个人总是把自己最光明、最美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以便吸引对方,得到对方,而把阴暗面暂时克制住,隐藏起来。
恋爱双方都戴有有色眼镜,所谓"
情人眼中出西施"
,这样的"
西施"
是虚幻的、靠不住的。
所以处于浪漫爱情中的人应保持一份清醒,如果对方缺点没有看清楚,将来狐狸尾巴钻出来,吓一跳,后悔不及。
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恋爱时要瞪大一双眼睛,结婚后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现在有的人在恋爱中就把两只眼都闭上了,糊里又糊涂地谈恋爱,这样下去将来吃亏上当少不了。
最后浪漫爱情具有动态性。
恋爱发展到一定程度,准备结婚,进入浪漫爱情的激情期,婚后随之而来的是浪漫爱情的冷却期、休眠期,这期间夫妻要在长期的生活考验、矛盾冲突,磨合协调之中去接受对方作为一个人全部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只有经过这些才能结成真正的夫妻情谊。
夫妻情谊不像浪漫爱情那样如火如荼,但它深沉凝练,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它要伴随夫妻渡过漫长的婚姻旅程。
尤其是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人都要活到七八十岁、八九十岁,假如还是二十几岁订下终身,将来要和一个配偶厮守五六十年、六七十年而不厌倦,那将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许多人正是在这漫长的婚姻旅程中渡不过爱情的低谷期,于是便中途分手,婚姻裂变,希望重新寻找曾有的浪漫、飘逸。
过去的许多婚姻都是自然解体的婚姻,配偶50岁时自然离去,用不着离婚;
现在夫妻双方活到八九十岁还都健在,要渡过多少困难、坎坷才能达到自然的终点。
这就好比驾驶一辆小车,过去从20公里开出去,到50公里的尽头,即便车破破烂烂、驾驶水平不高、保养状况不好也都能凑合;
现在同样从20公里开出去,要开到100公里,就需要提高车的质量,提高驾驶水平,注意维修保养。
过去两人只要能生孩子便能做夫妻,但今天仅仅会生孩子的男女不见得能做夫妻,因为今天的婚姻已成为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
职业"
,婚后仍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
总之,自由择偶和浪漫爱情非常好,它比传统婚姻使人享受多了,幸福多了,美满多了,文明多了,进步多了,但也危险多了;
现代人无权拒绝自由择偶和浪漫爱情,但他们在接受自由择偶和浪漫爱情的同时,也要接受它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这正是现代人婚姻困难的原因所在。
最后讲择偶标准问题。
婚姻不是社会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所以没有一个统一模式,但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看,确实有几个基本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要考虑婚姻的同源性,即实行同源择偶。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家庭背景的相似性。
因为一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家庭文化圈对他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试图使配偶改变这些,服从自己的文化圈,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家庭背景相似的夫妻在婚后生活中更容易相互协调。
这便是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夫妻间的许多矛盾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两人的协调不协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两人家庭背景的相似不相似。
二是受教育程度的相似性。
受教育程度不完全是学校文凭,但学校文凭毕竟代表着文明熏陶程度,其中包括做人、伦理道德、良心责任等等。
同源择偶是一种新的"
门当户对"
,是同一文化层次上的选择,不注重择偶标准的同源性,试图通过婚姻去改造一个人在二十几年里留下的"
文化遗产"
,这几乎是没有希望的,这也正是许多婚姻悲剧的原因所在。
其次要考虑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支撑着社会上不同的职业领域。
但作为夫妻,朝夕相处,如果有不同的价值观,将非常难以协调。
一对恋人刚开始恋爱时可能是外表的吸引,但深入下去谈恋爱,就是要在谈的过程中使价值观磨合,取得相互的认同。
再次要考虑的是角色观念的认同。
解放后30年,法律政策都保障男女平等,女人不再依赖男人,这样造就了两代好丈夫、好妻子。
但今天有些人又开始倡导性别角色的分化,呼唤贤妻良母,呼唤成功楷模,这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的继续,所以今天的妇女解放仍在寻求夫妻双方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协调。
有些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女方也不错,决不亚于男方,但婚后坚持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当后勤部长全心全意保男人,结果一保二保保出个现代陈世美。
这并不是男人要当陈世美,而是男人被保上去之后,发现山上的世界很精彩,山下的世界很无奈,居高临下看女人,怎么看怎么庸俗,怎么看怎么没价值,角色分工上的不协调导致文化圈上的差异,结果婚姻裂变,不可挽回。
女人的悲剧就在这里,她找丈夫是找整个世界;
而男人的优越也在这里,他找妻子只是找个女人。
所以对于婚后夫妻在社会上、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在恋爱时就应拿出来讨论,角色观念上的认同也是婚姻成功的一个保障。
第四个要考虑的是性格。
什么样的性格最好,没有特别的回答。
但现实中许多成功的夫妻都是互补型性格,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一个热情大方一个沉着冷静,这些都是较好的例子。
一个人选择配偶,其实是在默默地、不知不觉地选择自己不具备的那个性格类型,性格相左的人搭配在一起更容易稳定。
第五个要考虑的是年龄。
现实选择中究竟是男大女小,还是女大男小,没有定论。
因为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别,选择配偶时更应注意的是心理年龄,只有心理成熟程度相差不远的两人,才更易于组成较好的搭配。
第六要考虑的是对方家庭、朋友的情况。
因为通过恋爱而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和对方家人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反过来影响夫妻关系。
另外,通过观察对方家人与对方的关系,也可以预测将来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一个对家人粗暴、无礼、冷酷、自私的男孩或女孩,婚后不可能对其配偶宽宏大度,温顺善良,而对对方社会圈子、朋友圈子的考虑也是同样,因为和对方结合以后,对方朋友可能成为将来的共同朋友,能不能接受对方朋友也是能不能接受对方文化的一部分。
按照以上标准进行择偶,无论多么精细、多么努力,但择定的只是一个原材料,而不是成品。
这就好比工匠、艺术家、雕塑家在选择材料时特别小心,但他们不是选择好与不好,而是选择适合与不适合自己的手艺。
即便选到了最好的原材料,但如果缺乏加工雕琢的技艺,缺乏镇而不舍的精神,那它在你手里也会成为废品。
所以很多婚姻的不幸,并不是原材料选错了,而是后来加工创造的失败。
婚姻一辈子都应在创造之中,生命不息,创造不止,择偶只不过是创造的开始,它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成功的一个环节,成功的婚姻是终身不渝地创造加工出的艺术精品,其中的学问多得很。
[在北京科技大学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