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鱼类文档格式.docx
《黄渤海鱼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渤海鱼类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眼鲽(鲽科)
[学名]Cleisthenesherzensteini英文名为Pointheadplaice
[地方名]高眼、长脖、偏口、片口、比目、地鱼、扁鱼。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克左右、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位于头背缘中线上。
两侧口裂稍不等长,两额均有尖细牙齿,前鳃盖边缘游离、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无弯曲、有眼一侧被弱栉鳞,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无斑纹。
无眼一侧白色,被圆鳞,头部及两眼间鳞片均细小而密、背鳍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
胸鳍一对、较小;
腹鳍由胸鳍后部起至尾部前端;
尾鳍双截形、尾柄长。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近海、我国的黄海和渤海产量多,东海较少、渔期分春、秋两季,4-5月份为春汛。
11-12月份为秋汛。
[经济价值]属于冷水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但因含水份多,肌肉组织比较脆弱,容易变质,需加强冷冻保鲜。
高眼鲽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
日本。
出口口岸:
山东。
木叶鲽
木叶鲽(鲽科)PleuronichthysCornutus
[地方名]八角鱼、铁仔、猴子鱼、八甲鱼、溜仔、砂眼、豉轮。
[形态特征]体高,如圆形,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80~200克、两眼突出均在头的右侧。
有眼一侧体褐色或红褐色,分布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两颌均无牙;
无眼一侧为白色,两颌各有2至3行尖细牙齿。
背、腹面均被小圆鳞,体表粘液多而滑。
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眼间隔窄,呈脊状隆起,前后各有小棘、背鳍长,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
腹鳍由胸鳍后部起至尾柄前端;
胸鳍一对、很小;
尾鳍楔形。
[产地、产季]分布于大平洋西部。
我国沿海均产之,其中黄海、渤海产量较多。
[经济价值]与高眼鲽相同。
黄盖鲽
名称:
钝吻黄盖鲽
钝吻黄盖鲽(鲽科)Pseudpoleuronectesyokohamae
[地方名]黄盖、沙板、小嘴、田鸡鱼、扁鱼、冷水板、小高眼、沙盖。
[形态特征]体呈卵圆形,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200~400克。
头小,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
两眼小,均长在头右侧。
有眼一侧为背面,呈深褐色,被栉鳞,有不规则的斑点;
无眼一侧为腹面,呈白色,被圆鳞。
有眼侧上下颌无牙或仅下颌有l~2个牙;
无眼侧上颌9~13个牙,下颌12~15个牙。
背鳍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
腹鳍由胸鳍后部延续至尾柄前端;
尾鳍近截形;
胸鳍l对且较小。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
我国产于黄海和渤海。
辽宁省长海县、山东省石岛等地产量较多,渔期多在5月份和8月份。
[经济价值]肉质细嫩,鲜食为主。
食用方法多以红烧、清蒸、清炖等,尤以清蒸味道鲜美。
我国远洋渔业船队在阿拉斯加捕获的黄盖蝶在海上去头冷冻加工后鲜度好,运回国内市场鲜销颇受消费者欢迎。
黄盖鲽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
山东、辽宁、江苏。
石鲽
石鲽(鲽科)Kareiusbicoloratus
[地方名]石板、石岗子、石江子、石镜、石夹。
[形态特征]石鲽鱼与高眼鲽外形近似。
一般体长20~30厘米。
体重250~400克。
其区别于高眼鲽的主要特征是:
背鳍腹鳍边缘均有坚硬状不规则的石骨数块,故名“石岗鱼”。
石骨与鱼体大小相关,鱼大则石骨大,鱼小则石骨小,一般大者如蚕豆大。
牙小,上下颌各一行。
头小,略扁。
两眼均在头的右侧。
侧线较直、明显、前部微突起。
有眼一侧被栉鳞、呈褐色或灰褐色;
无眼一侧被圆鳞,呈银白色,有的身上和鳍上有小形暗色斑纹。
[产地、产季]主要分布于温带及寒带地区、我国主要产于黄海、渤海。
以海洋岛渔场,石岛渔场和辽东湾渔场产量较多。
生产季节为春秋两季,以秋季产量较大。
辽宁长海县盛渔期为9~10月份,产量颇丰。
[经济价值]肉质近似刺黄盖鲽。
鲜鱼比较耐贮藏。
食法与刺黄盖鲽同。
因而很受东北地区消费者欢迎。
此外,石鲽鱼也是出口创汇商品。
褐牙鲆
褐牙鲆(牙鲆科)Paralichthysolivaceus
[地方名]扁口鱼、高眼、平目、左口、偏口鱼、牙鳎、花瓶、比目鱼、牙片、地鱼、沙地、牙鲜、相鱼。
[形态特征]体侧扁,呈长卵圆形,一般体长25~50厘米、体重1500~3000克,大者可达5000克。
口大、斜裂,两颌等长,上下颌各具一行尖锐牙齿。
尾柄短而高。
2只眼睛均在头的左侧,眼球隆起。
鳞小,有眼一侧被栉鳞,体呈深褐色并具暗色斑点;
无眼一侧被圆鳞,体呈白色。
胸鳍稍小;
腹鳍基部短、左右对称;
尾鳍后缘双截形。
侧线明显,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
背鳍、臀鳍和尾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色点列成横条纹。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我国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东海和南海较少。
其主要渔场有石岛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从12月至翌年2月份为渔汛旺季;
海洋岛渔场的渔期则为5~11月份。
[经济价值]为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1克,脂肪1.7克。
肉质细白鲜嫩,可鲜食,也可加工制做罐头或咸干品。
此外,褐牙鲆还是药用鱼类,其肉有消炎解毒、健脾益气等功效,其肝可提取鱼肝油。
褐牙鲆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oliveflounder,日文名为ヒテメ。
输往国别和地区:
日本,香港、澳门。
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
鲬鱼
鲬鱼(鲬科)Platycephalusindicus
[地方名]牛尾鱼、拐子鱼、百甲鱼、辫子鱼、狗腿鱼、尖角子、中鱼、山肖、竹甲、刀甲。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平扁,向后渐细,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100~200克。
头宽、甚平扁,吻背面近半圆形,下颌长于上颌,两颌、犁骨及颚骨均有绒毛状牙群。
前鳃盖骨后缘有2个尖棘,背面及体两侧均有带小棘的骨棱。
体被小而不易脱落的栉鳞,全身大部呈黄褐色且间有小黑斑点,腹侧淡黄色。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前后各有一个游离的短鳍棘,胸鳍大而圆;
腹鳍始于胸鳍后方;
背鳍和臀鳍各有13根鳍条;
尾鳍截形。
[产地、产季]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我国沿海均产之,黄、渤海产量较多。
各海区的渔场常年均可捕获,但以春、夏两季渔获量较集中。
[经济价值]系我国次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坚实,成蒜瓣形,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5克、脂肪2.0克。
主要供鲜食。
鲬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Flatheadfish,日文名为コチ。
日本,香港、澳门。
条鳎
名称:
条鳎
条鳎(鳎科)Zebriaszebra
[地方名]花板、花牛舌、花鞋底、花利、虎皮、花条鳎、花手绢、猫利、九平分、万平分。
[形态特征]体呈舌状,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100克左右。
眼睛小、眼间隔平坦,两眼均在头的右侧。
体两侧均被小栉鳞,头前部的鳞变形为绒毛状感觉突。
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
颌不发达,牙细小,仅无眼一侧两颌有绒毛状齿带。
有眼一侧(背面)呈淡黄褐色,并具深褐色横带花纹,上下均延伸至背鳍和臀鳍;
无眼一侧胸鳍退化,体呈乳白色,尾端背面有艳黄色纵点花纹6~7条。
背鳍、臀鳍和尾鳍全相连接。
侧线明显,呈直线状。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
我国沿海一带均产之,尤以东海产量最多,渔期多在11~12月份或翌年1月份。
[经济价值]为一般食用鱼。
半滑舌鳎
舌鳎科的鱼广泛分布于热带与温带海域,我国已知有2亚科、4属、23种,舌鳎亚科有4属、20种,黄海有7种,东海有11种,南海有19种。
舌鳎属有15种鱼,半滑舌鳎属三线舌鳎亚属,是分布于东北亚沿海海域的地方种。
半滑舌鳎半滑舌鳎又名半滑三线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ü
nther,A.
1873)、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舌鳎科(Cynoglossidae)、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舌鳎属(Cynoglossus)、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
英文名:
Tonguesole。
日文名:
カラアカシタビラメ。
[地方名]:
龙力、舌头、牛舌、鳎板、鳎米鱼、鳎目、鞋底鱼。
[形态特征]体延长,呈舌状。
头眼甚小,口小,口裂半月形。
鳞小,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为圆鳞。
有眼侧有3条侧线,无眼侧无侧线。
有眼侧褐色,无眼侧白色。
[产地、产季]
半滑舌鳎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近海和俄罗斯远东海域。
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沿海均有分布,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适温范围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
以渤海、黄海为多,在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沿海均可采集到。
是黄渤海海区常见的大型舌鳎,最大可达3公斤。
该鱼终年栖息于近海底层中,为渤海湾特产之一。
半滑舌鳎自然资源量少,无远距离洄游,具有适宜盐度广、适应温度范围宽、食物层次低、食性广等特点,在比目鱼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理想的近海增殖对象。
宽体舌鳎
宽体舌鳎(舌鳎科)Cynoglossusrobustus
[地方名]目鱼、鳎米、舌头、牛舌鱼、鳎目、龙力、海秃、细鳞、塔西鱼、狗舌、鳎沙、牛目、鳎板、鞋底鱼、牙杈鱼、左口。
[形态特征]体侧扁,呈舌状,一般体长25~40厘米、体重500~1500克。
头部很短,眼小、两眼均在头的左侧,口下位,吻部向下向后弯曲呈弓形,左右不对称。
鳞较大,有眼一侧被栉鳞,淡褐色,有2条侧线;
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无侧线。
有眼侧的后鼻孔位于两眼间。
背鳍、臀鳍完全与尾鳍相连;
无胸鳍;
尾鳍尖形。
在我国各近海渔场均可捕获,海洋岛、石岛渔场为主要产地。
但鱼群不密集,在捕捞作业时多系兼捕对象,渔期夏汛为5~7月份,秋汛为10~12月份。
[经济价值]宽体舌鳎为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之一。
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7克、脂肪1.2克,且肉质细腻味美,尤以夏汛所捕的鱼最为肥美,食之鲜肥而不腻。
红烧舌鳎鱼是有名的菜肴之一。
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咸干品。
焦氏舌鳎
焦氏舌鳎舌鳎科拉丁名:
ArelicusjoyneriGü
nther英文名:
Joyner´
stonguesole
[地方名]:
鰙鳎
[形态特征]
眼小,生于体的左侧。
体呈长椭圆形,有眼侧赤红色。
有眼侧有3条侧线,无眼侧无侧线。
无胸鳍。
口小,弯曲。
[产地、产季]
我国产于黄海至南海。
生活在水深20~70米的砂泥底。
食多毛类、虾、蟹和小型贝壳类。
2年长成工5厘米,成熟。
产卵期为每年的7~9月。
黑
鲪
鲪(鲉科)Sebasttodesfuscescerns
[地方名]黑头,黑石鲈,黑鱼,黑寨,黑猫,小石斑,黑鲪,鲪鱼。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100~300克,多年生黑鲪大的可达10公斤多。
。
吻较尖,下颌长于上颌,两颌、犁骨及胯骨均具细齿带,上颌外侧有一条黑纹。
头部背棱较低,其后端具尖棘。
眼大、高位,眼间隔约等于眼径,眶前骨下缘有3个钝棘。
背鳍1个,中间有缺刻,具13鳍棘、12鳍条;
胸鳍较大;
尾鳍圆形,臀鳍具3棘、7鳍条。
全身除两颌、眶前骨和鳃盖无鳞外均被细圆鳞。
背及两侧灰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纹,胸腹部灰白色。
背鳍黑黄色,其余各鳍灰黑色。
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
渔获旺季为每年的4~6月份。
[经济价值]黑裙鱼肉质鲜嫩洁白,脂肪少。
食用方法简单,尤以清蒸更适口,刺少,特别宜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六线鱼
六线鱼(六线鱼科)Hexagrammosotakii
[地方名]黄鱼、海黄鱼。
[形态特征]体长,略侧扁。
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250~1000克左右。
背鳍一个,颇长,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
鳍棘部后上方有一显著黑棕色大斑。
眼后缘有一羽状(皮质)突起。
体被小栉鳞、易脱落。
侧线完全,每侧各有5条。
其中第4条侧线始于胸鳍基下方附近,向后止于腹鳍后端的前上方。
体黄褐色,通体有虫纹状白色斑点,背部黄色较深,腹部较浅。
此外,自眼隔到尾柄背侧有9个灰褐色大暗斑。
臀鳍浅绿色,有多条黑色斜纹。
尾鳍截形,灰褐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浅海。
我国黄海、渤海沿海有一定产量,其中辽宁省沿海产量较多。
产期多在春末夏初。
[经济价值]属黄、渤海经济鱼类之一。
外形美观,肉质鲜嫩。
其鲜鱼红烧、清蒸、汆汤味道均佳。
尤其是质量好的六线鱼汆汤,其汤汁如同奶油状,汤鲜、肉嫩,风味绝佳。
是辽宁省持别是大连市高级宾馆饭店的一道名菜,也是家庭宴会必备的佳看。
孔鳐
孔鳐(鳐科)Rajaporosa
[地方名]劳板鱼、劳子、甫鱼、华子鱼、锅盖鱼、虎鱼、夫鱼、鲂鱼、水尺、油虎、老板鱼。
[形态特征]体平扁,体盘略呈圆形或斜方形。
一般体长30—50厘米,体盘宽度大于长度,体重1000一5000克。
尾平扁狭长,侧褶发达。
吻中长,吻端突出,口大、横裂状,牙细小密列,齿面稍波曲。
眼小呈椭圆形,其后具喷水孔。
背、腹面光滑。
尾背部有结刺,雄性鱼为3纵行;
雌性鱼为5纵行。
头后第一结刺前面正中有一群椭圆形或直条状的粘液孔。
体背部为褐色,腹面浅灰色或灰褐色。
腹面腹腔两侧具许多黑色粘液孔。
背鳍2个,间隔小,位于尾的后部;
胸鳍较宽,前缘与头部相连;
腹鳍前部呈足趾状;
尾鳍短小。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东海和黄海产量较多。
常与其他鳐、魟类混杂捕获,全年均可捕到。
[经济价值]肉多刺少,无硬骨。
其肉可鲜食,但更多的是腌制加工成淡干鱼。
劳子鱼干是辽宁、山东等省沿海居民习惯而喜食的水产品。
被视为过春节不可缺少的“年货”。
孔鳐肌肉中含有微量尿素,故鲜食烹调前需用沸水烫一下,以除异味。
鲈鱼
鲈鱼(鮨科)Lateolabraxjaponicus
[地方名]鲁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
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
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
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
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
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鳍叉形呈浅褐色。
[产地、产季]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
我国沿海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
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
[经济价值]鲈鱼肉质坚实洁白,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口味鲜美。
鲈鱼因其体表肤色有差异而分白鲈和黑鲈。
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
白鲈鱼体色较白,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
鲈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Japaneseseabass,日文名为スズ。
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小黄鱼
小黄鱼(石首鱼科)Pseudosciaenapolyatis
[地方名]黄花鱼、小鲜、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小春色、金龙、厚鳞仔。
[形态特征]小黄鱼外形与大黄鱼极相似,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
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
大小黄鱼的主要区别是:
大黄鱼的鳞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
大黄鱼的尾柄较长而小黄色尾柄较短;
大黄鱼臀鳍第二鳍棘等于或大于眼径,而小黄鱼则小于眼径;
大黄鱼骸部具4个不明显的小孔,小黄鱼具6个小孔;
大黄鱼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产地、产季]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沿海。
每年3~5月份为春汛;
9~12月份为秋汛。
[经济价值]原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优质食用鱼,也是婴幼儿及病后体虚者的滋补和食疗佳品。
小黄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SmallyeHowcroaker,日文名为キブチ。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
黄姑鱼
黄姑鱼(石首鱼科) Nibeaalbiflora
[地方名]罗鱼、铜罗鱼、花蜮鱼、黄婆鸡、黄姑子、黄鲞、皮蜮、春水鱼。
[形态特征]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
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
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产地、产季]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在浙江、江苏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为黄姑鱼渔汛;
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渔汛期则是5~7月份。
[经济价值]属经济鱼类之一。
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9.3克、脂肪3.2克。
刺少,肉质坚实呈蒜瓣型,但口感不如大、小黄鱼嫩滑和鲜美。
每年5、6月问的黄姑鱼肉肥嫩味鲜,是时令性鱼品之一。
英文名为pottedmaigre,日文名为コィチ。
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真鲷
真鲷(鲷科)Pagrosomusmajor
[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
[形态特征]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
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
头大,口小。
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
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
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
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
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我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
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l2月份;
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经济价值]真鲷系我国名贵鱼类,但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
真鲷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
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
真鲷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Genuineporgy,日文名为マタィ。
山东、河北、辽宁、福建、广东。
黑鲷
黑鲷(鲷科)Sparusmacrocephalus
[地方名]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乌翅、黑加吉、黑立。
[形态特征]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0~30厘米、体重200~600克。
上下颌前端各有犬牙6个,两侧均具发达臼齿。
背鳍棘强硬,尤以第四、五棘最长,臀鳍以第二棘最大,尾鳍叉形。
头部外缘轮廓平直,眼上方不隆起。
体被弱栉鳞,全身青灰色参杂黄色,腹部较淡,体侧具若干条褐色纵纹。
胸鳍黄色;
背 鳍基底黄色、边缘暗灰色;
尾鳍黄色边缘黑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我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
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常与其他鱼类混杂一起被捕获。
渔期在春、秋两季。
[经济价值]黑绸肉质坚实,肉丝较粗,远不如真鲷鲜嫩,口味比较清淡。
但易于保管和贮存
绵鳚
绵鳚(绵鳚科)Enchelyopuselongatus
[地方名]光鱼、海鲶鱼、水岔、大头光、松鱼。
[形态特征]体延长,略成鳗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70~150克。
眼小,口大,上颌较下颌略长,吻钝圆。
全身鳞甚细小,深埋于皮下。
体呈淡黄黑色,背缘及体侧有13~18个纵行黑色斑块及灰褐色云状斑。
背鳍和臀鳍基部甚长,且与尾鳍相连,背鳍特别长,起于鳃盖边缘,直至尾端;
胸鳍宽圆;
腹鳍很小、喉位;
尾鳍尖形、不分叉。
背鳍自第4~7根鳍条上具一黑斑。
[产地、产季]绵鳚分布于北太平洋。
我国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产量较多,为一般的经济鱼类。
[经济价值]绵鳚属海产小杂鱼,体形小,肉质欠佳。
可供食用。
带鱼
带鱼(带鱼科)Trichiurushaumela
[地方名]牙带、白带鱼、刀鱼、鳞刀鱼、柳带、裙带、脚带、青棕带、带条鱼
[形态特征]体显著侧扁,延长成带状,尾细长如鞭,一般体长60~120厘米、体重200~400克。
头窄长而侧扁,前端尖突。
两颌牙发达而尖锐。
眼大、位较高,眼间隔平坦、中间微凹。
体表光滑,鳞退化成表皮银膜,全身呈富有光泽的银白色,背部及背鳍、胸鳍略显青灰色。
背鳍长,起点于鳃孔后上角沿背部齐长,臀鳍不明显,只有鳍棘刺尖外露,无腹鳍。
[产地、产季]带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热带海域。
我国沿海均产之。
浙江嵊山渔场是带鱼的最大产地,其次是福建的闽东渔场。
主要渔获期为春、冬两个汛期。
北方海域以6月份为旺汛期;
东海各渔场以11月至翌年2月份为旺汛期。
[经济价值]带鱼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其年产量居全国海产经济鱼类之首位。
带鱼肉肥嫩而味美,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从其表皮银膜中提取咖啡因,可做照相工业和医药工业原料;
提取的6—硫代鸟嘌呤制成药可治急性白血病、胃癌及淋巴肿瘤等。
带鱼肉还可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