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827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篇小学教育论文5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很多老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去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只是单纯地推荐一些课本上的文章,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个性拓展阅读指导的意识,造成拓展单一,拓展阅读流于形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拓展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随意,使得拓展阅读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合理、有效的拓展阅读教学应当与教材有机结合,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拓展阅读缺乏兴趣,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老师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然后老师再结合教材,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一点是对阅读书籍的选择,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如果阅读书籍太难,学生看不懂,就很难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果太容易,又发挥不了作用,达不到教学效果。

老师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小学生的生活,适当选择一些带图片的书籍。

2.结合教材,适度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阅读拓展的需要,适度进行拓展阅读教学。

在课文教学中,提前给学生一些课文信息,给学生拓展阅读提供方向,让学生自己提前查阅资料,既预习了课文,又起到了积累知识的作用。

每篇课文都有教学重点与难点,而这些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的地方。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教学难点、重点。

例如,课文《买木雕的少年》中,学生对文中中非人民的友谊很难理解,这也是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阅读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设置阅读情境,创造阅读氛围

设置阅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氛围中,既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更好地体会文章,使得情感上产生共鸣。

情境的设置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二泉映月》,在课文教学开始时播放《二泉映月》曲目,然后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通过音乐与故事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感受《二泉映月》表达出来的情感。

设置阅读情境,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氛围更加和谐,真正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能力。

为了避免盲目、随意地拓展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阅读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籍,提升拓展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华.小学语文中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2]潘传香.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教创新,2014,(4).

小学教育的论文5000字【2】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着重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并引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着重强调了在人类的认知构成中,人所具有的八种智能有一样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教育应该对每一种智能都平等的对待,不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低某些智能。

但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强调每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自己智力优势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的力量输入到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进而促进弱势智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特殊才能。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初步而又关键的时期,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并进一步发展弱势智能,是现今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更多小学教育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小学教育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于1983年提出的。

它包括以下八大技能:

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每一种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八种智能大体上可以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方面的.整合。

每个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认识能力,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的智能结构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和个别差异性。

这一理论所蕴含的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多样化的教学观和多元化情景化的评价观,深刻地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教学及评价的教学理念。

1.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

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

加德纳认为:

“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的、平等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

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就是在听、说、读、写中所表现的能力,主要与语言的运用有关。

逻辑-数理智能,就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音乐-韵律智能,就是在唱歌和欣赏音乐时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包括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空间-视觉智能,就是准确地感知外部空间世界的能力。

它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以及能够娴熟地用图画等形式表达头脑中想象的内容等。

肢体-运动智能,就是运用身体和和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

表现为用身体动作表达思想和感情及灵巧地操作物体,包括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特殊的身体技巧以及对外界或自身刺激反应的能力。

自知自省智能,就是对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

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即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是什么?

他人是怎样工作的?

如何能与他人更好的合作等。

以上八种基本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对学生来说多种智能尽可能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中没有重要或不重要之分,只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有特点,并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创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智能的重新认识,以突破对旧教育理念的束缚,形成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等教学新理念。

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

即个体智能以多元的方式整体地存在着。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绑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且以整体的方式存在于个体,并非以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八种智能因素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给予同等的注意力。

(2)差异性。

即个体的智能组合具有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同时绑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能类型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人具有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

(3)情境性。

即个体智能是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

智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离开情境孤立而抽象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4)实践性。

即个体智能的实质是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所做的界定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

正如加德纳所说:

“按照我的观点,大多数创造性的工作都发生在个体从事有意义且相当复杂的专题研究的情况下。

”因此,专题作业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被广泛倡导,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理念

1.多元化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形成怎样的学生观是教学实现公平的前提呢?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多种智力,因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强项,即个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不一。

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之间的年龄、性别、家庭出身、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多元化的教师观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社会要留住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教师,这样教师的质量才会提高。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就一个概念打开多个窗户的人,觉察学生不同智能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敏锐性是教师所具有的必备心理模式。

优秀教师的作用,就好像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中介,能够根据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模式,经常注意到那些能更有效地传达有关教学内容的辅助教材,如课文、影片、计算机软件等,并能尽量采用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来运用它们。

3.多元化的评价观

评价是教师教育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教师教育,单纯地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也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它智能均有所忽略。

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多角度,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评价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评价。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学生都倾予希望,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无论何时,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

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思维敏捷的学生,记忆力差;

基础不错的学生,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欠缺。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这一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智力发展,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学生也许适应这种讲解方式,可这种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不太适应。

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教学效果。

对一些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不同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不仅仅是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看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及表现;

评价内容应更为全面,不但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评价其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其它知识或能力的掌握;

评价手段应更为多样,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

评价标准也应更为科学,要摆脱不仅仅把分数当成评价标准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系统的总结分析加德纳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的观念和启示对教师有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让更多的教育教学者重新思考教学观念,并试图改变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期发展不同学生的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拓展了我们的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励了我们的探索。

论文提纲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学校教育的失误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学校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2.家庭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3.社会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治策略

【摘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校德育教育逐步淡化,在小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

在对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提出了矫正的措施。

【关键词】不良行为习惯 

成因 

矫正 

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

人民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也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惰、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

在学校中,学校德育教育逐步淡化,教育形式单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

学生受到考试分数的压力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他们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

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广大家长虽然懂得孩子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教育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因为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孩子能否上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所以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孩子成绩,只要成绩提高了,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

长此以往,忽视了孩子习惯的养成。

这种家校教育价值的背接影响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据研究,在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核心。

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

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好坏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行为问题。

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

如在2012年的高考中,就有一名女生用极端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她除了语文作文外,其它各科皆交白卷,她在语文作文中抨击了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

有的学生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密切合作,学校每个学年度和每个学期都要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

然而这一切几乎都没有家长的直接参与,广大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不清楚学校的工作重点。

学校老师不清楚孩子离开校园以后的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

学校的教育要求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家长有时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双方缺乏机密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差。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成因有以下几点:

(1)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据四十八中小学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

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时间不到15分钟的占26.5%,15~30分钟的占46.9%,30~60分钟的占17.8%,60分钟以上的占8.8%。

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正确指引他的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

家庭残缺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占44.2%,单亲的占28.6%,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的占22.3%,与亲戚、朋友住的占4.9%,不完整的家庭占了55.8%。

这些离异、配偶一方死亡造成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好、婚外情、夫妻分居而形成的“隐性”残缺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副作用,处理不当的话,这样的家庭既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又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生活在缺乏亲情感家庭的孩子和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性格扭曲或畸形。

(2)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

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爱说“粗话”。

调查显示:

父母与孩子交谈时经常带“粗话”的占26.3%;

有时带“粗话”的占46.3%;

不带“粗话”的占26.8%。

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21.3%;

有时用的占36.5%,很少用的占23.9%,不用的占10.3%。

父母的自身素质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14.1%,母亲占21.3%;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58.2%,母亲占52.1%;

只有高中或大专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21.2%,母亲占22.1%,只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4.5%,母亲占3.5%。

父母文化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3)家庭环境不理想。

20.1%的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

23.6%的学生虽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但常常受到电视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56.3%的学生没有固定且安静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固定地方学习且周围环境吵闹的孩子,是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孟母三迁”是为了什么?

“退之夜读”是为了什么?

“诸葛避市”是为了什么?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当前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50%的家庭无图书角,家庭中藏书50本以下的占70%;

没有订阅报纸杂志的占36.1%。

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怎么可能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

怎能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

家庭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学习氛围较差,家庭智力投资严重不足,就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1)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了种种病变,如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泛滥,贪污腐化的风行,社会裙带风盛行等蔑视真理的现象已严重污染到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走向歧途。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社会不良风气无疑是非常消极而恶劣的影响因素之一。

(2)媒体的影响,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媒体的世界里。

学生品行障碍、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违法行为与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书刊、色情与暴力影视、低级庸俗的音像制品、色情网站等所传递的不健康的信息密切联系。

媒体的不良影响是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的极为重要的障碍因素。

(3)大众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就健康而言,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上普遍带有片面性,都比较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多数人都习惯地认为,孩子不会患上心理上的疾病。

(4)消费文化的不利面对青少年的危害,影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

商家为了追求高的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来吸引人们消费。

在商业行为中有的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

同时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会逗引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

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例如:

在学校向厕所的入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

有意使别人“出丑”,从而“幸灾乐祸”。

(2)不良饮食习惯。

最常见的问题是:

电视佐餐,食不知味;

随时嚼“口香糖”,即使和人谈话也“口香糖”不离口;

偏食肉和蔬菜,致使孩子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

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然;

电脑好玩,肠胃受害。

上课爱偷吃零食。

⑶动手能力差。

学生普遍怕苦怕累,不喜欢参加班级劳动,不按时按质完成课后作业,或者作业的字迹潦草,平时贪睡、迟到。

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尊重父母。

性格任性,总是质疑父母的决定,不听从父母的教导,不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分担父母的忧愁。

(2)生活自理能力差。

多数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起床、洗漱、吃饭需要父母督促和帮忙,每次上学、放学都需要家长接送。

(3)学习不自主。

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自己独立的及时完成,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等等。

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其行为习惯表现则令人担忧。

诸如:

交通规则意识十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偏离人行道;

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队意识;

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