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谈招商引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强谈招商引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强谈招商引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国内各地对好项目大项目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决不能坐着等,等是永远等不来的。
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在于体量大、实力强、效益好,重要的是产业配套和关联带动效应比较强,聚集和引领能力比较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来了,人才、资金、市场会跟着来。
特别是我们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如果没有大项目好项目牵引,恐怕快速成型就比较难,产业集群就比较难。
今后的招商重点是,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大项目好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央企合作项目、浙商回归优质项目,特别要发挥浙商的人脉优势,以商引商,推动民资对接外资、国资,培育越来越多的本土大项目好项目。
3、要强化产业链招商。
大项目好项目落在哪,影响因素很多,投资环境、政策优惠当然重要,但产业链配套尤其重要。
为什么?
大项目一旦落地,不用费力去建链、补链、强链。
而且产业链有了,供应链肯定有,资金链肯定有,价值链肯定有,人才链也会有。
我们完全有这个优势,只要好项目能来,配套马上就能跟上、而且配套能力比较强,这样项目才能安心落地,才是成功的产业链招商。
每个产业集聚区、块状经济、高新园区,首先要把产业链目录搞清晰,产业链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每条产业链的龙头在哪里,要一清二楚、系统谋划,善于运用产业链招商方式,营造特色化招商优势,以大产业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产业、大发展。
二、要着眼环境最优,吸引有效投资!
投资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清楚。
我谈几个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1、项目审批服务问题。
自从狠抓了审改,各地搞服务代理制,有些地方还搞了模拟审批,节约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企业比较满意。
现在意见比较集中的是中介服务。
我们要“蹄急而步稳”,于法周全、于事更简便,下大决心抓下去,加快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出台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并开展相关改革试点,推进省市县行政审批“一张网”建设,进一步把政府服务做好。
2、市场环境问题。
浙江市场经济发达,从政府到企业、到民间,比较讲信用、讲市场规则,这是我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国务院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我省要进一步深化这项工作,政府要以身作则,切实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搞得更好,让浙江的市场环境更有吸引力。
3、政策环境问题。
我们老抱怨人家政策优惠力度大,而我们比较规范。
低水平的政策比拼,我们拼不起,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中央态度非常明确,要大力清理整顿,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对我省是个大利好,我们要做得更加公正透明,让投资商更加安心、放心、定心。
4、人居环境问题。
很多企业投资浙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是好山好水好风景,这是环境的魅力。
我们要花大力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优秀人才在浙江安居乐业,让企业在浙江生根发展。
三、要着眼重点项目,带动有效投资
重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是促转型、强后劲的主要动力,也是扩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支撑。
抓住了这些项目,就牵牢了“牛鼻子”,就能带动有效投资持续扩张。
1、要抓好四个“一批”。
加快开工一批。
今年我们安排了很多重点项目,要扎实做好前期工作,落实好施工条件,力争年内开工。
加快续建一批。
省重点项目,已经在建,要狠抓质量安全,确保形象进度。
加快建成投用一批。
重点项目,要力争年内建成、发挥效益。
加快储备一批。
各地要超前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确保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2、要强化四个推进机制。
强化工作考核机制。
责任书已经签了,这是大家向省政府作出的承诺书。
省政府要考核督查,希望大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我特别要强调一点,有效投资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要挤干水分。
强化协调服务机制。
全省普遍建立了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很多问题通过专题协调、现场办公,得到了解决。
要继续坚持完善,努力创造无障碍施工环境。
强化实施保障机制。
对重点建设项目要落实项目优先审批,用地优先供给,资金优先统筹,问题优先解决,人才优先调配等机制,确保顺利实施。
对重大产业项目要落实用地优先保障机制,在用地指标、能耗总量、环境容量、政策扶持上给予重点倾斜。
强化投融资机制。
投融资机制是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关键问题。
我们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优化有效投资融资结构。
省里将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盘活整合政府性资产、资源,酝酿组建几个大的平台,强化投融资功能、运营功能,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投资、运营保障。
要积极探索ppp模式,把政府的力量与民间资本的力量集合起来,解决“融资平台债务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民间资本进入难”三大问题,实现政府融资、公共服务供给、民间资本准入三方共赢。
温州“幸福股份”已经为我们探了路,各地要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今年财政部要在浙江、江苏搞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改革试点,我们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控好风险警戒线,用好试点政策。
还要积极争取国家企业债额度,今年企业债要达到300亿。
对广大金融机构来讲,你们立足浙江、支持浙江,也分享了浙江发展的成果。
浙江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有效投资就是你们最大的商机,你们抓住了参与了,好项目大项目上去了,未来就会有稳定持续的回报。
希望你们创新服务,进一步加大对有效投资的金融支持。
3、要把牢三个“门槛”。
今后企业投资项目不审批了,但并非放任不管,要把牢两个门槛。
一个是环保门槛。
这些年各地环保一票否决,放弃了很多项目,特别像磐安这样的生态功能县,已做到了没有一根烟囱。
但老百姓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能越来越严,否则老的污染还没治理好,新的污染又不断冒出来,那真的是难以为继、愧对群众。
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意识是强的,相信会把好关。
一个是效益门槛。
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宝贵土地,不能被低效甚至无效占用。
个别项目包装很好,投资规模多少大,税收有多少。
要借鉴推广海宁、东阳等地的做法,促使企业在用地上精打细算,落地项目就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更有时效。
还有一个是质量安全门槛。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大,要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要依法加强监管,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必须牢牢管住,建设资金一定要管牢用好,绝不能出廉政问题。
四、要着眼全域空间优化,科学布局有效投资
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问题。
抓有效投资,如果规划布点摆错了位置,在不适宜的地方干不适当的事,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要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出发,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叠加起来,谋划好有效投资。
1、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布局有效投资。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产业、城市化布局。
这是全省最高层次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浙江的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到了不得不、不能不重视的地步。
比如,全省适宜开发的建设用地不足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1万平方公里,还要保住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现在,全省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农业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区、禁止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轮廓已经清晰,抓有效投资不再是遍地开花,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选准投资方向,摆好项目布点。
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就要加大投资强度,吸引大项目好项目。
对禁止开发、生态功能区,要大胆留白,严格保护,青山绿水,把浙江发展的蓝图描绘得更好。
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编制主体功能区产业导向目录,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差别化考核办法。
省里正在开化等县搞试点,主要是用好生态补偿机制,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得到实惠,鼓励把整个县域搞成国家公园,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
2、要用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平台来扩大有效投资。
从浙江整个地域形态看,“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构画了一幅弯弓向大海的大开放格局。
这是我省最好的招牌,也是最有可能引来大资本大项目的新平台。
如果我们不抓紧用足牌子打响牌子,就会砸了牌子,丧失历史机遇。
如果我们吃透了、抓住了、打响了,浙江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产业基础、贸易网络就能被充分激活优化,就会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应该干而且必须干好的事。
拿舟山群岛新区来讲,就要瞄准自由贸易港区,加快综合保税区,金塘、六横经济功能区,疏港通道等规划建设,真正建成有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引进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标杆性项目,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形成几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产业,把全省带起来。
3、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主阵地来集聚有效投资。
产业集聚区是浙江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所在。
我们要做透“产业”和“集聚”两篇文章,通过这一平台让好项目好企业进来,以特色优势、集群优势、错位优势促进产业、科技、人才、信息集聚。
全省14个集聚区规划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平均每个300多平方公里,空间很大,但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大项目大企业不够多。
关键不在于空间大小,而在于里面装了什么。
要集中力量抓核心区块,重点招商、重点开发。
我省正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要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要注重产业关联度、项目牵引力,加快形成产业链,着力提高集聚度。
沿海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其他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1个2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大项目。
还要特别注意产城融合,既要做大产业功能,也要做强城市功能,让产业与城市“两个轮子一起转”,产业化与城市化双向融合、同步提升。
五、要着眼提质增效,把准有效投资的发力点!
强调提质增效,就是要把握趋势,投资未来,既要满足即期发展的需要,更要构建长期发展的格局,增强长远发展的后劲。
方向对了,事半功倍;
否则南辕北辙。
当前,有效投资要在“四个化”上发力。
1、基础设施投资要向网络化提升发力。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基础设施水平有了较大改观,但仍满足不了需要,“堵、慢、贵”很突出。
城市拥堵,出行不便;
物流不畅,成本偏高;
网速不快,收费不低。
这里既有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系统集成不够、网络化水平不高、综合功能不强。
交通建设要疏通“卡脖子”,着力解决节点、枢纽问题,努力做到铁公水、海陆空高效链接、互联互通、系统成网。
针对城市拥堵问题,要抓紧打通断头路,加快公交线路、零换乘中心、停车场、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让群众出行更方便。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浙江很有基础,也很有潜力,特别是信息应用领域有很大空间可挖。
要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升级,城市免费移动上网,加强交通运输物流等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全覆盖,消除“信息孤岛”,能够撑得起十年乃至更长的信息化发展需要。
特别要跟进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设,在新一轮信息化竞争中赢得优势。
在能源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保障。
2、产业投资要向融合化升级发力。
产业融合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形态,打破了产业边界,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拉长了产业链,形成了一批新产业,产生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
可见,产业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
要顺应这种趋势,挖掘更多的投资机会,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
这些年,我省一直力推“两化融合”,如果信息化与工业化真正融合起来,投资机会将是几何级的。
要加快建设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鼓励企业加大“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投资等,用数字化、智能化来嫁接提升传统制造业。
我们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努力孕育出一批先进制造业。
要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投入,鼓励各类资本大力投资信息、文化、养老、健康、时尚、旅游产业等新增长点,培育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二三产业的融合提升作用,产生一批富有吸引力、能引领潮流的前沿产业。
去年很多企业跨界进入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这说明用现代工商业的理念改造提升农业大有可为。
3、新型城市化投资要向城乡一体化发力。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关键在“化人”。
重点是积极引导有意愿、有能力、能适应的农民进城落户转化为市民,努力为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提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这方面的投资要踩准点子,一方面抓好城市组团、城市新区、市政配套、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对接,抓好农业“两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畅,让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
这里基本上是民生项目,我们一定加大投入,让更多的人共享新型城市化的红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惠。
4、环保投资要向生态保障永续化发力。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建设美丽浙江,最突出的是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拿出大禹治水的精神,砸锅卖铁办好这件事。
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的投资,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六、要着眼放活市场,催化有效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离不开政府性投资,更要靠民间投资。
民间资本不是没有实力,也不是没有活力。
关键是渠道太少,被抑制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被压抑的活力催化出来。
1、以放宽市场准入来催化投资活力。
尽管民间投资鼓励政策不少,但很难落实。
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决破除准入障碍,鼓励民资办医办学办文化。
要在城建、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积极开展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试点,真正让民间投资进得来、做得好。
要抓紧研究铁路投融资、民资设立中小银行等配套政策,一旦国家放开,我们就要抓紧跟进落实。
对民资进入市政公用设施领域,要研究合理的回报机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市场化建设试点。
2、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来催化投资活力。
我们在海宁市搞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看来对催化有效投资至少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好项目好企业要素有了更好的保障,上新项目动力更足了,投资意愿增强了。
另一个是通过差别化地价、电价、排污权交易价格等杠杆的撬动,真正把落后产能、低效企业倒逼出局,优化了投资结构,腾出了空间。
企业反映,规则是公平的、透明的,没有怨言。
各地都要向海宁市看齐,建立项目市场准入综合评价机制,推动要素向好项目、好企业配置。
3、以增强投资主体意愿来催化投资活力。
政府的引导与企业的需求合拍度比较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就高。
我们在整个工业生产增长8.5%的背景下,全省新产品产值增长24.4%,技改投资增长25.8%,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1%,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5%,很说明问题。
这些事都是企业主动找大院大所、找装备企业联合开发,这种跨界联盟创新不仅派生出新的合作投资项目,而且像机械手就很有可能催生一个装备新产业,这就是投资活力的催化。
有句话他们讲得很形象,这就像“爬楼梯”,我们先上去了,整个行业也跟上去了。
这会衍生众多配套的创新投资,绝对是有效甚至是高效投资。
我们就要抓这样的合拍点,增强和催化企业的投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