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452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作者的总结是表面的,不能体现作者对“乐趣”二字的深刻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体现他对知识、真理的追求。

    引导:

如果照你的认识,结尾应该怎么写?

(引导学生在老舍为人朴实谦逊、文风朴质的层面上认识课文的内涵)

  四、尝试背诵。

  五、完成提纲。

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六、布置小练笔。

    你有什么爱好?

    (如集邮、养花、养鱼、书法、图画……)你为什么喜爱它?

怎么爱好的?

有什么感受?

试着用笔把它们写出来。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

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

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

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

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

引导学生思考:

应该怎样回归自然?

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

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回归自然”?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

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一)

(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

白天。

②耘:

除草。

③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

不懂。

⑦供:

参加。

⑧耕织:

耕田织布。

⑨傍:

靠近。

⑩桑阴:

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典型的事物描绘。

(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

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美猴王》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

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

美"

在哪里?

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

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

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

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

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

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第一课时

  1、简洁的导入。

   教师:

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

应说"

孙悟空"

,不能说"

孙猴子"

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

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

美。

那么美猴王究竟"

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

(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

好猴"

到"

省得受老天之气"

),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

众猴听得"

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

表现在:

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

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

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

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

人,表现他的社会性;

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2、了解作者,掌握生字生词。

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字词。

2、简介作者:

冰心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

“我”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马温驯

狗驯良尊重动物

猫活泼关心动物

鸟快乐欣赏动物

虫可爱

2、思考:

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由大动物到小动物的顺序介绍的)

3、重点朗读(7-11)自然段,思考:

介绍了鸟的哪些内容?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4、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博爱精神。

四、作业:

练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1、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悟语言,积累好的词句。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一、检查背诵情况。

三、学习新知:

1、结合(7-11)段,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

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

(从对鸟的描写中,最能体会出存在于动物之间的伟大的爱)

2、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

(马、狗、猫、虫)――略写

鸟――――――详写

3、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思考:

作不为什么能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

(尊重、关心、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4、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5、朗读课文。

6、谈感受。

四、小结:

内容和方法。

五、作业:

预习下一课。

《综合活动1》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设计意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

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

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

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渲泄,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

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

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

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

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

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

    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老师利用音乐渲染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述烦恼,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同学还是老师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把最近心里的烦恼写在小纸条上,在回忆中体验烦恼。

]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

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

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

《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

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

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

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

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

做自己喜欢的事;

听听音乐,唱唱歌;

看看漫画……

   3、教师点拨:

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

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

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

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

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

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

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

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

因为:

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

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

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

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

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一、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巴金:

原名李尧棠,中国现代作家。

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词汇积累:

给加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