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406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随后,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份的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合出台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细则。

2011年9月27日,国家环保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成立了“绿色信贷”研究项目,建立了“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当年年底,国内已有13家较大的银行机构发布了《绿色信贷规范》。

在中国的银行业中,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赤道银行”。

2009年可持续金融中心在北京成立。

2013年在16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了企业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见图1)。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的绿色金融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图1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保险为导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行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绿色银行业务

在银行方面,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的绿色发展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银行业的绿色发展主要是通过绿色信贷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绿色投资、绿色办公、减少营运碳排放等方面。

在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13年末,平安银行“两高一剩”贷款余额604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7.13%;

当年增幅8.83%,低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8.7个百分点;

支持绿色信贷授信总额224.74亿元,授信余额128.97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16.61亿元,较年初增加19.67亿元。

截至2013年末,光大银行在节能减排领域共支持项目491个,信贷投入170.67亿元,资源循环利用类投入28.23亿元,清洁能源类投入65.09亿元,环境、生态及文化保护类投入56.14亿元。

2013年交通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2.21%,支持节能减排授信余额达1658.36亿元,同比增长15%。

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主要是指倡导绿色采购,鼓励使用电子银行,实行线上供应链金融2.0。

截至2013年12月,平安银行已经与400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一年节省4000万张A4纸,相当于减排264吨二氧化碳。

2013年末,光大银行完成全省11.77万盏市政路灯的节能改造,全年节电量6070万度,经统计,每年可为海南省节电达3.2亿元。

2.绿色保险业务

在保险领域,以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为首,绿色发展业务主要集中在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等方面。

太平洋保险方面,截至2013年,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收入1720万元,同比增长104.81%;

设立了云南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巨灾风险等环境类保险。

2013年中国平安参与船舶污染责任险全国统保,签单数达2032单,保额达299.6亿元;

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业务量方面,有效单笔数1332笔,保额达24.3亿元。

在绿色投资方面,中国太保设立了“太平洋——太钢不锈自备环保电厂债权投资计划”,计划募集资金10亿元,用于太钢不锈自备环保电厂改造工程。

中国平安在环保产业投资达3.6亿元,包括烟气脱硫工程和餐厨垃圾回收等环保产业。

3.绿色证券业务

在证券业方面,兴业证券、太平洋、广发证券排在前三甲;

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行业的绿色发展主要为倡导投资绿色基金、建立电子平台等。

除此之外,无论银行业、保险业还是信贷等其他金融行业都积极倡导节水、节电、低碳的绿色办公,开展绿色培训活动。

通过建立电子平台、视频会议、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方式,构建一个绿色办公和生活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绿色意识培训,组织绿色公益活动,将绿色理念植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绿色金融法律政策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法律的开端。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大的法规和政策,初步构建了中国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见表1)。

表1中国绿色金融法律

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理论尚不成熟,现在的法律和政策仍有不足之处,加之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上市企业也是将目光放在经济利益上,忽视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第一,从中国立法的情况来看,立法由最初偏向单纯的环境治理,到现在的新能源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第二,相对滞后的法律政策和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使得中国环境治理的效果不是很好。

大多上市企业宁愿上缴排污费,而不愿将这些资金用于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这使得中国环保政策颁布的初衷大打折扣。

第三,在立法的同时,缺乏环保教育,中国上市企业在意识上缺乏对高度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在某种方面,强制性的法律政策比不上企业自觉地进行环保技术研究。

第四,加大银行信贷区别程度和完善税收体制,对一些夕阳产业及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企业进一步减少信贷投资,加大对环保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的信贷和税收支持。

三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SWOT分析

SWOT是由Learned在1965年提出的,运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社会学科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

SWOT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内、外部分析,其中优势、劣势是对问题内部条件的分析,将自身和目标对象进行对比;

而机遇、挑战属于外部条件分析,针对自身和对手的比较,发现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潜能和机会,以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

本文运用SWOT对中国企业绿色金融进行分析。

(一)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分析

1.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企业迅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促使中国金融行业迅速发展。

银行业方面,截至2013年底,中国储蓄银行分支机构为3.9万家,中国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472家,中国工商银行境内拥有17125家分支机构,中国建行在内地设有14121家分支机构,中国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共有11277家(见图2)。

截至2012年,保险集团控股公司8家,财产保险公司58家,其中,中资财产保险公司37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21家;

寿险公司47家,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2家,外资寿险公司25家(见图3)。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将会有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出现。

图2银行分支机构数

图3保险公司数

2.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2007年国家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各大银行纷纷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2年底,共有23家银行制定了专门的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绿色信贷总额达到6.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支持环境保护的项目10874个,同比增加14%,在新能源项目上支持贷款2000多亿元。

(二)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的劣势分析

1.企业绿色金融意识淡薄

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绿色金融没有达成共识。

作为企业绿色金融的主体,虽有部分银行已经对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其重要性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这阻碍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当前,很多企业仍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忽视了环境保护和企业绿色金融的发展。

2.企业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主要还是依靠外在的政府制度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管制。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都是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企业只注重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绿色金融下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

中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也没能够积极地开展绿色金融实践。

总体来看,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主要是受制于政策和监管,企业自身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3.金融服务体系相对落后

绿色金融作为一个需要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的服务体系,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风险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去深入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不现实的。

从国内外的商业银行来看,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使得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和风险评估方面能力不足,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环保行业仍持谨慎的态度,整个金融行业还没有对绿色金融发展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投资的重点仍侧重于传统行业的“两高一资”和短期的节能减排的指标效果,而没有真正长期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准备。

4.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业务时,需要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降低绿色投资的风险。

但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来看,涉及环保方面的信息偏少。

大多数企业环保方面的信息极为匮乏,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增大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投资的风险。

绿色投资风险高、收益低,使得银行等一些金融行业缺乏展开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三)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分析

1.企业绿色金融是世界趋势

近年来,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物种减少、水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的水污染问题、雾霾问题更是突出。

环境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金融业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使命,绿色金融应运而生。

世界金融组织开始针对绿色金融展开深入的研究。

在此绿色大潮中,对中国来说,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世界在绿色发展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成果可以被我国所借鉴;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逐渐加深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2.国内政策的支持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绿色法律法规体系。

今后政府将出台更多的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规,以确保绿色金融的稳步发展。

3.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机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产业从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转向节能、环保、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

低碳产业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特点,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具有很大的投资和发展的潜力,并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重点扶持的产业。

涉及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业、低碳交通、低碳服务等诸多方面,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碳产业的兴起,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

首先,低碳产业作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投资对象,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享有国家税收、贷款利率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

其次,这些行业符合当代发展的潮流,发展势头良好,未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也为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的投资方面创造了潜在的机遇。

(四)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的挑战分析

1.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的矛盾

金融机构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直接表现形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作为直接指标,追逐经济效益、股东收益和营业利润。

目前中国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的行业很大部分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金融行业的营利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和“两高”行业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既肩负着社会责任,又要追求经济利益,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很好地协调近期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图4中国节能环保项目贷款额统计

在图4中,中国银行业对节能环保的投资额从2004年的885.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706.8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04年的1.86%增长到2010年的10.64%,可以看出,虽然中国金融业对节能环保行业的投资处于递增状态,但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金融机构的投资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对环保行业的投资有限。

2.国内发展缓慢与国外竞争要求的矛盾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花旗、汇丰、摩根士丹利等30多家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银行,以及美林、高盛等100多家证券机构和包括美亚、中意在内的5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了分支机构。

金融市场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伴随着合作的机遇,又带来激烈的竞争。

国际金融机构的起步比中国早,在理论、技术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一旦被国外金融机构占据,形成自然垄断,便就会对国内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优势,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敢于与其展开良性竞争。

3.风险评估技术不足制约绿色金融投资

目前中国的低碳、环保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类行业的风险评估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

环保行业具有初期投资金额大、获得利润的期限长等特点,这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也增加了环保产业的风险,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投资。

四企业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

2007年颁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绿色信贷文件,各大银行随即开始探索绿色金融,但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比差距明显。

分析国际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共同规则与差别实践相结合

国际金融机构通常是在国际共同规则和共同标准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实际为基础,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法规。

部分跨国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融资标准,也要综合自身实际情况、项目运营地司法管辖标准和被投资国为了依据国际法实施东道主义务而制定的法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针对被投资国家的具体情况,做适应性调整。

国际金融组织目前采取国家主权原则和各国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中国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政策要在结合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共同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绿色金融标准。

在国内,也要根据各地特点和区域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多方协调与合作原则

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为中国绿色金融在技术培训、系统建设、人才培养、产品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绿色金融中的作用,实现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努力实现在治理污染、节能环保、再生资源以及绿色服务等新型融资市场上的突破。

(三)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组织所面临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组织和银行业在绿色金融政策中,除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外,还充分体现对社会和谐、科技创新、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的支持。

环境保护的含义逐步宽泛,从原先狭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渐渐发展为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去除贫困和可持续增长协调发展,以及综合考虑社会、企业、民族、人文、历史、环境等全方位发展。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政策中还更多地体现为环境保护层面。

在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中,要更加注重广义的环境保护,融入社会、企业、民族、人文、历史、可持续发展等元素。

(四)绿色金融的宣传与教育

国际金融组织和银行业对客户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高度重视,着力于提升客户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联合国、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组织要求实行公开报告、公众咨询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充分维护公民对环境保护现状的知情权和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权。

中国教育部门应该联合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加强对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绿色金融是一种新兴的交叉行业,集经济、金融、信息、环境、工程、化工、建筑、法律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能性和实效性,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起步晚,人才十分紧缺。

相较于传统行业,绿色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特征,银行业要积极联合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共同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型人才。

要充分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人才培育方面的公共资源,引进和留住高素质、复合型员工,积极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五)绿色金融产品借鉴

1.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指向对环保有正效应的行业提供优惠利率和其他支持条件,在对环保有负效应的行业实行利率上浮等贷款政策。

绿色信贷包括个人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以及针对企业的项目贷款、融资等。

中国出台了一些鼓励绿色信贷的法规和政策意见,如《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绿色信贷指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但大多数政策还停留在原则的层面上,旨在遏制“两高”企业的贷款,很少提及为环保行业提供贷款等促进类措施。

2.绿色银行

绿色银行是由英国政府全资成立的,政府为该银行出资30亿英镑,在董事会拥有一个董事席位,其独立于政府运作。

绿色银行的主旨是解决英国绿色环保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市场失灵问题。

英国绿色银行的项目评估基本标准是:

稳健性、杠杆效应、绿色效应。

投资的重点放在具有较强商业性的绿色基础项目建设上,包括绿色能源、废物回收、废物再生能源、海上风电等。

3.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指由一些国际组织和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由于发行者享受政府免税政策或信用级别较高,可以享受较低的利率来支持绿色项目的债券。

目前已经发行绿色债券的国际机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等。

绿色债券一般是以国际主要投资银行为承销商,投资者既包括大型的机构投资者,又有部分高净值的个人投资者。

发行的绿色债券平均期限为5~6年,自2007年开始,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总市值已超过50亿美元,世界银行占比约为一半。

绿色债券能够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绿色背景。

②期限短、流动性高。

绿色债券的期限比其提供融资的项目要短,一般为3~7年。

在二级市场上可以流动,方便投资者转让。

③风险低。

投资绿色债券是以一篮子投资为基础,避免了投资者单类环保项目的投资风险,并且世界银行及其他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本身也会对所投资的目标项目进行系统、严格的筛选。

④回报率相对较高。

4.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也称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风险进行管控的一种手段。

环境责任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行为,依法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

绿色保险的出现,使得许多企业在发生意外的污染事件之后,具备了赔偿和对环境进行修复的财务能力。

另外,强制某些高污染的行业购买保险的措施使环境成本显性化,有助于将企业内生部分环境风险外部化,直接降低高环境风险的投资率。

欧盟始终坚持以立法的形式强调“污染者付费”,并于2004年发布了《欧盟环境责任指令》,强调污染追责制,相关保险业务在欧洲非常发达。

德国政府在1990年通过EnvironmentalLiabilityAct,在法案的附件中规定了10个大类96个小类行业必须参保,主要包括热电、各类采矿、石油等。

英国保险业协会也组织全国保险公司推出类似的保险,一旦污染事故发生,赔付内容不仅包括清理污染的数额,还包括罚金、不动产价值损失、全部相关法律费用、医疗费用等。

中国从2007年开始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2013年1月,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文,指导15个试点省份在涉重金属企业、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首次提出了“强制”概念,但现阶段仍为“指导意见”,并无法律效力。

5.绿色ETF、共同基金

国外金融市场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有较好流动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其中以ETF指数和基金类产品为主,也包括碳排放类的衍生品等。

这些产品吸引了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内的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目前,国际上绿色指数主要包括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包含全球30个主要清洁能源公司的股票)、纳斯达克美国清洁指数(跟踪50余家美国上市的清洁能源公司表现)、FTSE日本绿色35指数(环保相关业务的日本企业)。

每个指数都相应地催生了其跟踪基金。

此外,特色指数和基金包括德意志银行x-trackers标普美国碳减排基金、巴克莱银行的“全球碳指数基金”(挂钩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中碳信用交易情况的基金)等。

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在A股市场出现了部分基金产品,如A股富国低碳环保基金、中海环保新能源基金等,但规模不大,并且其投资并未严格限定在环保主题范围内。

6.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

1999年,世界资源所(WorldResourcesInstitute)成立了“新风险投资”(NewVentures)项目,并在资金方面得到花旗集团的支持。

该项目专注于投资新兴市场环境行业中的中小企业。

1999~2012年,该项目共帮助367家“产生明显环境效益”的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总计3.7亿美元,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30万吨、保护耕地450万公顷、节水净水57亿升。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ClimateChangeCapital)开展全方位的绿色产业投融资业务,其私募股权部门只投资规模在500万~2000万欧元的公司,行业限制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能源效率、垃圾处理和水务。

国际上其他专门开展绿色私募/风投股权的公司还有EnvironmentalCapitalPartners等。

2007年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VC/PE总计完成了694笔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金额达到82亿美元,其中有多家公司成功在国内/海外上市。

近两年由于PE/VC在中国遭遇到瓶颈,其直接投资于清洁能源的项目数量有所下降。

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小,绿色产业项目回报率偏低,资金回收周期长;

第二,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基础配套不全,一些主要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欧美地区,需求波动性大;

第三,投资者和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对清洁技术良好的认知及社会责任感。

五中国企业绿色金融发展走势分析

在绿色产品方面,中国正积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以银行为首的金融业企业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将重点放在绿色投资、绿色办公、绿色保险、减少营运碳排放等上,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