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习题与答案203Word文档格式.docx
《计算机网络习题与答案20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习题与答案203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它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____A_。
A.结构关系B.主从关系C.接口关系D.层次关系
5.建设宽带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是骨干网技术和___B___。
A.Internet技术B.接入网技术C.局域网技术D.分组交换技术
三.判断对错
1.Internet是将无数个微型机通过路由器互连的大型网络。
F
2.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主要区别不是表现在物理结构上,而是表现在高层软件上。
T
3.宽带城域网主要技术是基于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s的FastEthernet的。
4.在点对点式网络中,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
假如两台计算机之间没有直接连结的线路,那么它们之间的分组传输就需要通过广播方式传输。
5.由于要进行大型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多媒体数据服务与视频服务,它需要数据通信网能提供很高的带宽。
四.问答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是么特点?
2.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那几个主要特征?
3.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4.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根据系统的互连方式,网络多媒体应用系统可以分为那几种基本的结构方式?
请列举每一种结构的一种典型的应用实例。
6.网络多媒体传输有那几个主要的基本特性?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A2.D3.C4.B5.E6.H7.G8.F
二.单项选择
1.B2.D3.C4.A5.B
三.判断对错
1.N2.Y3.N4.N5.Y
四.问答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点: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
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
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广域网、局域网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
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
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计算机网络应具备那几个主要特征:
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自治系统”;
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3.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通过局域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与广域网、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是通过路由器实现的;
在Internet中,用户计算机需要通过校园网、企业网或ISP联入地区主干网,地区主干网通过国家主干网联入国家间的高速主干网,这样就形成一种由路由器互联的大型、层次结构的互联网络。
4.局域网、城域网域广域网的主要特征
局域网:
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它适用于公司、机关、校园、工厂等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与各类信息处理设备连网的需求;
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s~10Gb/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
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局域网可分为共享介质式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两类。
城域网:
城域网是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
城域网设计的目标是要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连的需求;
实现大量用户之间的数据、语音、图形与视频等多种信息的传输功能;
城域网在技术上与局域网相似。
广域网:
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
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
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它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网络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几种基本的结构方式及典型的应用实例:
根据系统的互联方式,可以把网络多媒体应用系统分为一对一系统、一对多系统、多对一系统、多对多系统等4中基本的结构方式。
一对一的典型应用是:
视频电话、视频点播系统;
一对多的典型应用是:
网络广播系统。
;
多对一的典型应用是:
资料查询系统、投票系统等;
多对多系统的典型应用是:
多媒体会议、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
6.网络多媒体传输主要的基本特性:
高传输带宽要求;
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传输的要求不同;
连续性和实时性要求;
低时延要求、同步要求;
多方参与通信。
第二章习题(体系结构与协议)
一.名词解释
1.__E____OSI参考模型
2.____A__网络体系结构
3.____G__通信协议
4.__F____网络层
5.__B____数据链路层
6.__H____接口
7.___D___传输层
8.___C___应用层
A.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B.该层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一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差错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
C.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D.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的层次。
E.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指定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F.负责使分组以适当的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层次。
G.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H.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结点。
1.在OSI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_D______。
A.物理层B.应用层C.数据链路层D.传输层
2.在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__A_____。
A.帧B.报文C.分组D.比特序列
3.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B_______。
A.主机-网络层B.互联网层C.传输层D.应用层
4.在TCP/IP协议中,UDP协议是一种_C______协议。
A.主机-网络层B.互联网络层C.传输层D.应用层
1.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义、语法与层次结构。
语法、语义、时序
2.如果一台计算机可以和其他地理位置的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这台计算机就是一个遵循OSI标准的开放系统。
TCP/IP
3.传输控制协议TCP属于传输层协议,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属于网络层协议。
4.ISO划分网络层次的基本原则是:
不同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可以有不同的功能。
5.在TCP/IP协议中,TCP提供可靠的面相联接服务,UDP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而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域名系统等应用层服务是分别建立在TCP协议、UDP协议、TCP和UDP协议之上的。
1.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是对层次划分的主要原则什是么?
2.请描述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3.试比较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4.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什是么?
第二章习题答案
1.A2.E3.G4.H5.B6.F7.D8.C
1.D2.A3.B4.C
1.N2.N3.N4.N5.N
四.问答题
1.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是对层次划分的主要原则:
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2.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3.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面向连接服务的特点:
面向连接服务的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的三个过程;
面向连接服务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可以不携带目的结点的地址;
面向连接服务的传输连接类似一个通信管道,发送者在一端放入数据,接收者从另一端取出数据;
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收发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但是协议复杂,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的特点:
无连接服务的每个分组都携带完整的目的结点地址,各分组在系统中是独立传送的;
无连接服务中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的三个过程;
数据分组传输过程中,目的结点接收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
无连接服务的可靠性不好,但是协议相对简单,通信效率较高。
4.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
开放的协议标准;
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
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连网中;
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
设备在网中都具有唯一的地址;
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第三章习题(物理层)
1.__C____基带传输
2.__F____频带传输
3.___A___线路交换
4.___G___数据报
5.___B___虚电路
6.__D____单工通
7.___E___半双工通信
8.___H___全双工通信
A.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实际的物理线路连结的方法。
B.同一报文中的所有分组可以通过与现在通信子网中建立的传输路径来传输的方法。
C.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
D.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E.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F.利用模拟通信信号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G.同一报文中的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方法。
H.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1.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是_______:
。
A.双绞线B.光缆C.同轴电缆D.无线信道
2.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1、0的方法叫作_______。
A.绝对调相B.振幅键控C.相对调相D.移频键控
3.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_______。
A.调制解调器B.网卡C.中继器D.集线器
4.哪种数字数据编码方式属于自含时钟编码?
_______
A.非归零码B.脉冲编码C.曼彻斯特编码D.二进制编码
5.利用载波信号频率的不同来实现电路服用的方法有_______。
A.频分多路复用B.数据报C.时分多路复用D.码分多路复用
6.当通信子网采用_______方式时,我们首先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连接。
A.线路连接B.虚电路C.数据报D.无线连接
7.在ATM技术中,信元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的长度为_______。
A.43BB.5BC.48BD.53B
1.在数据传输中,多模光线的性能要优于单模光纤。
2.在脉冲编码调制方法中,第一步要做的是对模拟信号进行量化。
N
3.时分多路复用则是以信道传输时间作为分割对象,通过为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的方法来实现多路复用。
4.在线路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方式中,都要经过线路建立、数据传输与线路释放这三个过程。
5.在ATM技术中,一条虚通道中可以建立多个虚通路连接。
1.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
它们各由什么特点?
2.SDH作为一种全新的传输网体制,它具有哪几个主要的特点?
第三章习题答案
1.C2.F3.A4.G5.B6.D7.E8.H
1.B2.D3.A4.C5.A6.B7.D
1.N2.N3.Y4.N5.N
1.多路复用技术的几种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频分多路复用FDM:
在一条通信线路设计多路通信信道;
每路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
各个载波频率是不重叠的,那么一条通信线路就可以同时独立地传输多路信号。
波分多路复用WDM:
光纤通道(fiberopticchannel)技术采用了波长分隔多路复用方法,简称为波分复用WDM;
在一根光纤上复用80路或更多路的光载波信号称为密集波分复用DWDM;
目前一根单模光纤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0Gb/s。
时分多路复用TDM: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信道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
每个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
在其占有的时间片内,用户使用通信信道的全部带宽。
2.SDH作为一种全新的传输网体制,其主要的特点:
STM-1统一了T1载波与E1载波的两大不同的数字速率体系,实现了数字传输体制上的国际性标准;
SDH网还有兼容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分布队列双总线DQDB,以及ATM信元;
采用同步复用方式,各种不同等级的码流在帧结构负荷内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降低了复用设备的复杂性;
SDH帧结构增加的网络管理字节,增强了网络管理能力;
标准的开放型光接口可以在基本光缆段上实现不同公司光接口设备的互连,降低了组网成本。
第四章习题(数据链路层)
1.___B___纠错码
2.___C___检错码
3.___G___PPP协议
4.__D____帧
5.___E___数据链路层协议
6.___A___误码率
7.___H___平衡模式
8.__F____SLIP协议
A.二进制比特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B.让每个传输的分组带上足够的冗余信息,以便在接受端能发现并自动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C.让分组仅包含足以使接受端发现差错的冗余信息,但不能确定哪一比特是错的,并且自己不能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D.数据连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E.为实现数据链路控制功能而制定的规程或协议。
F.最早是在BSDUNIX4.2版操作系统上实现,支持TCP/IP协议,它只是对数据报进行了简单的封装,然后用RS-232接口串行线路进行传输的Internet数据链路层协议。
G.支持多种协议,不仅在拨号电话线,并且在路由器-路由器
H.HDLC链路两端的站都是复合站的模式
1.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由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错的__B_____。
A.物理链路B.数据链路C.传输介质D.端到端连接
2.在数据帧中,当所传的数据中出现了控制字符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接收方不至于将数据误认为是控制信息。
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___A____的。
A.透明B.面向连接C.冗余D.无连接
3.数据链路层必须执行:
链路管理、帧传输与C等功能。
Ⅰ.随机错Ⅱ.连接错Ⅲ.差错控制Ⅳ.面向字符型
A.Ⅰ、ⅡB.Ⅰ、Ⅱ与ⅣC.Ⅰ、ⅢD.Ⅲ、Ⅳ
4.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___B____与_______共同构成的。
A.Ⅰ、ⅡB.Ⅰ、ⅢC.Ⅰ、Ⅱ与ⅣD.Ⅲ、Ⅳ
5.数据链路层服务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面向连接确认服务、无连接确认服务和___D____。
A.差错控制服务B.面向连接不确认服务C.认证服务D.无连接不确认服务
6.0比特插入/删除方法规定,在两个标志字段为F之间的比特序列中,如果检查出连续的___B____个1,不管它后面的比特是0或1,都增加1个0。
A.4B.5C.6D.8
7.在___C___差错控制方式中,只会重新传输出错的数据帧。
A.连续工作B.停止等待C.选择重发D.拉回
1.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差错主要是由通信过程中的噪声引起的。
2.吴码率应该是衡量数据传输系统不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信的参数。
3.如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传输错误,那么传输端接收到的带有CRC校验码的接收数据比特序列一定能被相同的生成多项时整除。
4.如果数据链路层能够为两个网络层的对等实体提供数据传输服务,那么对于两个网络层需要通信的对等实体来说就存在着一个虚拟数据路径。
5.在HDLC正常响应模式中,主站可以随时向从站传输数据帧,,而从站不需要主站的探寻(poll),可以随时向主站发送数据帧。
6.复合站同时具有主战与从站的功能。
因此,每个复合站都可以发出命令与响应。
7.HDLC帧划分为3大类:
信息帧、监控帧和同步帧(无编号帧)。
1.在物理线路上传输比特流过程中造成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差错类型有哪两种?
都有什么特点?
2.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那两个主要内容?
3.数据链路控制对于保证数据通过物理线路传输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数据链路控制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4.在数据帧的传输过程中,为什么要采用"
0比特插入/删除"
?
使说明它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四章习题答案
1.B2.C3.G4.D5.E6.A7.H8.F
1.B2.A3.C4.B5.D6.B7.C
1.Y2.N3.N4.Y5.N6.Y7.N
1.在物理线路上传输比特流过程中造成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差错类型、及特点:
传输过程中,差错主要是由通信过程中的噪声引起的。
通信信道的噪声分为两类:
热噪声和冲击噪声。
其中,热噪声引起的差错是随机差错,或随机错;
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是突发差错,或突发错,引起突发差错的位长称为突发长度。
热噪声的特点是:
时刻存在,幅度较小,强度与频率无关,但频谱很宽;
冲击噪声是由外界电磁干扰引起的,与热噪声相比,冲击噪声幅度较大,是引起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
2.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的两个主要内容:
检错和纠错。
3.数据链路控制的主要功能:
链路管理(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帧同步(使接收方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区分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发现并纠正传输错误)、帧的透明传输(当所传的数据中出现了控制字符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和寻址。
4.采用"
技术的原因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为了解决帧数据传输的透明性问题,引入了"
0比特插入/删除方法"
。
基本工作原理:
发送端在两个标志字段为F之间的比特序列中,如果检查出连续的5个1,不管它后面的比特位是0或1,都增加1个0;
那么在接受过程中,在两个标志字段为F之间的比特序列中,坚持出连续的5个1之后就删除1个0。
第五章习题(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______Ethernet
2.______tokenbus
3.______tokenring
4.______server
5.______GigabitEthernet
6.______switched
7.______FDDI
8.______virtualnetwork
9.______opticalchannel
10.______fastEthernet
A.符合802.5标准,MAC层采用令牌控制方法的环形局域网。
B.符合802.3标准,MAC层采用CSMA/CD方法的局域网。
C.MAC层采用CSMA/CD方法,物理层采用100BASE标准的局域网。
D.通过交换机多端口之间的并发连接实现多节点间数据并发传输的局域网。
E.MAC层采用CSMA/CD方法,物理层采用1000BASE标准的局域网。
F.符合802.4标准,MAC层采用令牌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
G.早期的城域网主干网主要的选择方案,它采用了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和双环拓扑结构,可以用于100km范围内的局域网互连。
H.建立在交换技术基础上,能够将网络上的节点按需要来划分成若干个"
逻辑工作组"
的网络。
I.处理各个工作站提出的文件服务、打印服务、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和FTP服务等请求的计算机系统。
J.基于交换网络与光纤的高效的传输系统,每条链路的容量是200Mb/s~6.4GMb/s,一半用于支持从小型系统到超级计算机集群的各种应用的网络系统。
1.决定局域网域城域网特征的要素是_______。
Ⅰ.传输速率Ⅱ.网络拓扑Ⅲ.传输介质Ⅳ.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A.Ⅰ、ⅢB.Ⅰ、ⅡC.Ⅰ、Ⅱ与ⅣD.Ⅰ、Ⅲ与Ⅳ
2.由于总线作为公共传输介质为多个节点共享,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_______问题。
A.拥塞B.冲突C.交换D.互联
3.判断以下哪个Ethernet物理地址是正确的?
_______
A.00-60-08-A6B.202.196.2.10C.00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