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330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地震成因是: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4)防震自救的措施:

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知识点三:

泥石流

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原因: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

(1)应急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2)防御措施:

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植树造林;

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

泥石流;

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知识点四:

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

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板快构造学说: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知识点五:

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丘陵——地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

平原——地面宽大,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相对高度小(200米以下)

山地——地面起伏明显,海拔高度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

高原——顶面较大,起伏小,海拔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盆地——周围山脉,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山峰(洼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

3.地形的变化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

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

影响是阶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点六:

太阳和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

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

本身能发热、发光,是气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

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

(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

耀斑。

大气层分层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

太阳黑子

与降雨量变化

色球层

耀斑 日珥

---------

日冕层

太阳风

影响短波通讯

3、月球:

地球唯一的天然固体卫星,本身不发光,灰色,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月陆和月海;

(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或火山爆发造成.

(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黑的.

(7)月球表面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自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

(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

知识点七: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证据:

(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片,

(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

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6、晨昏线(圈):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晨昏线平分地球、与太阳光垂直。

由于地球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移动。

(1)晨线:

日出各点的连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2)昏线:

日落各点的连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知识点八:

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约为365天,即一年。

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0。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太阳高度:

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

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3、太阳直射点:

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包括赤道)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③、南北回归线(23.50S和23.50N)上各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④、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

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且北极圈(北纬66.50)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现象;

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

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太阳直射点南下:

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利用纬线在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长短可判定昼夜时长。

总之,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对于北半球,从冬至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

从夏至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

从春分到秋分,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昼现象,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夜现象,从秋分到春分,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夜现象,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相反,二至日二分日相反,昼夜长短也相反。

5、地球公转引起的变化:

知识点九:

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一个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

上半月由缺变圆,亮面在西;

下半月由圆变缺,亮面在东。

黄昏看到月亮是上半月,清晨看到月亮是下半月。

4、一个周期内主要月相的名称:

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

——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

5、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

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

(2)三者成垂直时:

月球地球——太阳

(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月球

6、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7、我国根据朔望月(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确定农历,根据农历确定各个传统节日。

8、月相的形成变化图:

上半月为反“C”形,下半月为正“C”形。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日期

初一

初七、初八

十五、十六

二十二、二十三

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

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在日、地之间

日、地、月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

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日、月之间

日、地、月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

同太阳出没比较

同升同落

后升后落

此起彼落

先升先落

月出

清晨

正午

黄昏

半夜

月落

夜晚见月情形

彻夜不见

上半夜西天

通宵可见

下半夜东天

月面朝向

/

朝西

朝东

知识点十:

太阳系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炽热气体球,有大气层,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

2、八大行星: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无卫星,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灰色,有环形山)

金星(固体星球,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气温很高,无卫星,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最亮)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

火星(与地球最相似,固体星球,大气层主要是二氧化碳,表面环境和气温与地球最接近,外观红色)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卫星66颗)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是有美丽光环和“土卫六”上有液体,卫星62颗)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气体星球,都有光环,都有卫星,气温都较低,最远的行星气温最低。

3、小行星:

小行星带主要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4、彗星:

(1)彗星的结构:

彗核、彗发、彗尾(朝向:

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

(3)最著名的彗星:

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5、流星:

(1)流星体:

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

(2)流星现象:

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

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

(4)陨石:

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注意:

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

知识点十一:

探索宇宙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国际规定88个。

2、星等:

星星的明暗程度。

星等越小星越亮。

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

3、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

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4、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季节春夏秋冬,斗柄东南西北。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

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

5、星图:

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利用活动星图可寻找恒星和星座。

6、银河系:

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

             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7、宇宙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河外星系(10亿多个)

8、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1光年=94605亿千米。

9、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旧 地球上)       XXX(新 走出地球)

知识点十二:

大气

1.大气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而且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大多数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大气层的水汽可以成云致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

2.大气层具有缓冲作用,避免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过于剧烈,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不会因为过冷或过热而导致生物死亡.

3.大气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12km以下和55~85km的范围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其余高度则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4、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其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底层的对流层.

5、对流层

(1)对流层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大;

高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小.

(2)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知识点十三:

气温

1、天气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阴、晴、风、雨、雷、电、雾、霜、雪等都是天气现象.

(2)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也是不同的.

(3)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是构成天气的重要因素.

2、气温

(1)气温是时刻变化着的,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而不是太阳高度最高的12时;

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晚上24时.

(2)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

而海洋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和北半球正好相反.

知识点十四: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

(2)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点拨:

天气与气候

概念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气

短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短时间、多变

两者都是描述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

气候

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长时间、稳定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海陆位置对气温和降水都有较大的影响,沿海地区一般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气温的年较差小,且降水量较多;

内陆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气温的年较差较大,降水量较少.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

迎风坡降水量较多,背风坡降水量较少.

知识点十五:

水的循环

1.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持续运动的过程,包括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2.水循环的过程

1)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

a)蒸发:

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释放出来,转化为大气水

b)升华:

冰川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成为大气水

2)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

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重新凝结成为液态水或凝华为固态水,并以液态雨水或固态的雪、冰雹等形式降落下来,落到陆地,成为陆地水,落到海洋成为海洋水

3)陆地水→海洋水、地下水

a)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在地球的引力的作用下,直接汇集成河流水、湖泊水,并形成地表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

b)另一部分则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并形成地下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

当然,还有少量陆地水转化为冰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