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
(1)突破限制
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
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易混易错] “市”“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思维点拨] 宋朝“市”的发展的突破
(1)坊与市的界限:
宋朝以前,坊与市严格分开,宋朝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2)经营时间:
宋朝以前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
(3)政府监管:
宋朝以前,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监管,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兴起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发展
(1)汉代
①在长安和“五都”设置管理市场的官员。
②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2)唐代
①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②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雄富冠天下”。
③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3.繁盛
(1)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商市有夜市、晓市,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清代:
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图解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为“三先”与“三后”
主题一 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1.唐宋时期“市”的发展
史料
图一 唐朝长安城
图二 北宋东京城
[史料解读]
图一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与各坊的分布,说明当时坊市界限分明,反映出政府对市仍然有严格的行政管理;
图二北宋东京城清晰呈现沿主要街道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东北部标注着“夜市”,这反映出北宋“市”的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问题思考]
(1)依据图一,说明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2)结合图二,指出宋代汴京城的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与唐代相比,宋代汴京商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提示
(1)主要特点:
商业活动局限在特定的区域。
(2)重大变化:
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出现专门市场;
商业活动繁盛。
(3)深远影响: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2.明清时期“市”的发展
史料 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此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由划线信息“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可知明清市镇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
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提示 特点:
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
辐射范围广,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史论总结]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
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从商业活动看:
城市商业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3)从数量和规模看: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明清时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5)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主题二 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史料一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史料二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史料一划线部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指通过与众不同的判断进行买卖活动;
“趋时若猛兽挚鸟”说明经商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伊尹、吕尚……商鞅行法是也”说明经商要掌握策略。
史料二划线部分从经营范围和风尚习俗两个角度说明了徽商与晋商的差别。
(1)据史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提示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
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据史料二,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提示 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
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朝时形成以白银为主,以制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总体趋势: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
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1.《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这反映了这些地区( )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答案 B
解析 “末”在中国古代是指商业,“地小人众”借以形容商业繁荣,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长安地区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2.(2016·
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①正确;
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②正确;
拓片不属于原始文物材料,③错误;
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
故B项正确。
3.(2016·
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
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贸易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③④两项。
4.“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答案 C
解析 “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统治者垄断工商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
B项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
C项体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
会馆是明清商帮聚会和存放货物的场所,故D项错误。
5.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A.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
B.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C.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
D.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三幅地图中商业城市的分布可知是由北向南发展,故A项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三幅地图中的城市数量可知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故B项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三幅地图中城市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故C项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三幅地图中城市的分布可见是由北方地区向东南地区发展,故D项认识错误,符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瓌)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瓌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1)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商人聚集;
店铺林立;
货物丰富;
城市繁华;
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
设置盐铁转运使;
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解析 第
(1)问解答时要紧扣材料,结合材料“多富商大贾”“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商贾如织”“扬一益二”分析解答。
第
(2)问结合材料“扬州地当冲要”“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等内容分析。
[基础达标]
1.唐代张籍《贾客乐》中写道: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其体现的商运方式是( )
A.陆路商运B.海外商运
C.水路商运D.长途贩运
解析 材料中的船载“贾客”,因此体现的是水路商运。
2.(2015·
甘肃学业水平测试)阅读下面两幅图片,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唐朝“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本题限定词是“根本原因”,关键信息是图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A与题干相符。
乐山高一检测)位于成都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
该会馆最早可能建于( )
A.秦汉B.隋唐
C.宋元D.明清
解析 会馆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故A、B、C错误,D正确。
4.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中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的“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由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按时开闭
解析 因为宋朝以前,市坊分离,交易时间受限制,而材料中为西汉,此时市的布局应受到空间限制,即市坊分离,所以B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5.(2015·
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的“长安市长”在当时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 )
(东汉)“长安市长”印
A.行政B.军政C.司法D.贸易
解析 古代中国的“市”是进行集中贸易的场所,“市长”是管理贸易的官员,故选D。
6.(2016·
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解析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鱼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说明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
7.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
解析 由材料“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并且出现了夜市,故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宋朝。
8.(2016·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
“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解析 材料中“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正确。
9.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
解析 秦、楚是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和湖北,而“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则体现了时间的短暂与空间的转换,因此B、C、D三项都能体现,而A项并不能体现。
10.(2015·
北京文综)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
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十四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B。
A、C项信息材料没有显示;
选项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D项。
[能力提升]
11.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解析 题干内容主要反映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明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所以答案为C项。
A、B两项表述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商人地位的问题。
12.(2016·
山东济宁期末检测)《唐会要》记载:
“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敕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
“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亦同城主之法(即徙一年)。
”这反映出唐代( )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解析 材料的主旨不是律法严苛,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社会习俗,故B项错误;
唐代维护坊市制度的目的就是抑商,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兼须重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亦同城主之法(即徙一年)”,说明唐代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故D项正确。
13.(2015·
重庆文综)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 材料大意是:
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
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
A项与材料信息“间日集……”不相符,排除。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
故选C。
14.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
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
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选B项。
A、C、D三项均不正确。
15.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解析 A项错在礼教束缚解除;
B项错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项错在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16.(2016·
无锡高一检测)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农民向国家)假铁器,(因使用过多)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以文书上报),受勿责……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摘自《云梦秦简》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还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答案
(1)史实:
秦代法律规定明码标价、投钱入器;
规定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和统一的货币。
内容:
提高生产者积极性;
保护生态资源;
惩治官员腐败。
(2)情况: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
海外贸易发达;
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3)表现: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