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5561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docx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 要: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内部集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融资顺序,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甚至超过了股票市场。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是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企业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直接筹资的一个渠道,更应是深化企改革的一种手段。

在当前股票市场初具规模但股权约束机制弱化的问题普遍突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是适时之举。

  关键词:

企业债券 发行规模 额度审批 信用评级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

尽管目前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和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企业债券市场在规模、流动性和参与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而且企业债券尚未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

当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票融资额的3至5倍。

而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平均筹资额不足股票筹资额的1/年末,美国公司债券余额占当年GDP的36%,我国这一比例则不足1%.因此,大力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萌芽阶段。

从1984年开始,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方式的融资活动。

据粗略估计,到1986年底,大致发行了100亿元此类债券。

此期间,国家对其尚没有进行规范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2.快速发展阶段。

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当年开始编制了初步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75亿元。

从1989年到1992年,下达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分别为:

75亿元、20亿元、250亿元和350亿元;并安排了7个券种:

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内部债券。

  3.整顿阶段。

1993年8月2日,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1993年年初,国家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490亿元,当年开始经济治理整顿工作,企业债券发行计划改为新增银行贷款解决,实际发行了20亿元企业债券。

从1994年开始,企业债券品种归纳为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两个品种,当年发行规模仅45亿元。

1995年安排发行计划150亿元,实际下达130亿元。

  4.规范发展阶段。

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安排企业债券发行规模250亿元、300亿元、380亿元,重点安排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铁道、电力、石化、石油、三峡工程等。

1999年没有安排新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

2000年年初,经批准安排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7个发债主体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共89亿元。

2001年上半年,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发行50亿元企业债券。

2001年发行企业债券仅5家共144亿元。

2002年全国共发行了企业债券12只,总额325亿元,全部为固定利率债券。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过小。

目前,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规模是股票市场的两倍以上。

企业外部融资的大致比例如下,银行贷款占10%,债权融资占15%,股权融资占3%.在证券发行总额中,公司债券约占25%,股票发行约占7%.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先是依靠自身积累,其次是发债,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而我国,正好相反,比如,2003年上半年,企业债权发行65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的%;贷款、企业债、股票融资的比重为:

  2.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过低。

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规模一直都很低。

以2001年债券发行的结构为例,国债融资为15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为144亿元,不到国债融资总额的10%.

  3.品种少,结构单一。

我国企业债券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等;企业债券的期限以3~5年为主;票面利率大多以银行存款利率上浮40%的固定利率为主;支付方式往往采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衍生品种很少。

  4.企业债券在交易市场的换手率过低。

在二级市场,沪深两市共有10多只企业债券,总市值近18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

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为,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A股市场的换手率为,可见,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

  5.发行周期偏长。

企业发行债券要经过两个程序,即项目额度审批和发行审批。

国家计委负责项目审批和额度审批,人民银行决定债券利率,这个程序完成之后,券商、信托投资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正式介入,并形成完整的发行计划资料,再经过地方计委层层上报,最终等待国家计委再次审批,最后由中国监会负责债券的上市。

这至少需要1至2年的时间。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原因严格的审批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要依照1993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前多头审批,发行额度严格控制。

同时,《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还规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按照不超过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为上限,由人民银行审批;而个人投资企业债券还需交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从具体管理的操作来看,严格的审批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及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的背景下,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制止了乱集资的现象,维护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但是,这种非市场化的债券发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而且,按照“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的规定,企业债券的收益与股票市场的收益差异巨大,无法给投资者带来较高回报,也减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给企业发行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沉寂的交易市场。

不发达的交易市场,不仅使企业债券市场难以获得投资者的目光,市场资金供应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行。

造成交易市场沉寂的原因主要是:

管理层对债券利率的限制,使得企业债券收益率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制约了债券交易。

我国债券持有者结构呈现个人和机构共分天下的格局,两者在交易数量和交易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两者之间的交易很难顺利进行。

而发达国家债券交易以场外市场为主,债券投资者以机构为主体,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债券的主要持有者,机构投资者一般占债券投资额的60%~70%.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幅度较小,也降低了债券投资者的交易需求。

债券价格的波动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和企业信用级别的变化,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的波动不频繁,而目前发行的企业债券往往是国有大型企业,其信用级别难以发生变化,所以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

相比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以获得价差为目的的投资者都愿意参与股票市场。

企业债券的交易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降低了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需求。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交易价格容易受到“庄家”的影响,交易价格可能偏离其内在价值,投资者难以根据债券的内在价值来进行投资决策,客观上降低了对债券的投资需求。

  3.不规范的信用评级行为。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是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发行债券如约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的综合评价。

债券的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控制市场风险,对投资者、筹资者、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国信用评级由于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债券评级缺乏一定的公正性。

虽然有关部门对评估机构进行了整顿,一批评级机构也与有关管理部门脱钩,拥有独立财产,但并不对评估结果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导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达到盈利目的,满足企业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出具虚假评级。

而在成熟市场,评级机构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价结果生存。

一旦它们作出虚假评级,必须用自己的所有财产为投资者的财产损失承担无限责任。

评级结果与发债企业的效益不直接挂钩。

只要企业达到发债级别,不管其评级结果怎样,一律按照统一的债券利率发行,评级实际成为了一种资格审查,利率不仅不能反映企业的信誉高低,而且信誉高的企业也不能获得相对低成本的债券资金。

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受到的约束比国外评级机构少,而且,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所评出的信用级别的参考价值不如国际上知名的评级机构评估的权威性。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4.企业自身的问题。

一是企业债券融资的愿望不强烈。

企业在权衡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时,更偏好后者。

在我国目前缺乏强有力的股权约束的环境下,股权资金被视为无须还本付息的廉价资金,而债权资金将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加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股权融资可以获得的资金规模远远高于债权融资,因此,企业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

在权衡债券融资和贷款融资时,也偏好后者。

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无论是在借款还是在还款条件上,其预算约束都远远小于发行企业债券直面广大债权人的硬约束,因此,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比债券的小,当然选择贷款。

二是发债企业缺乏信用。

发债企业由于缺乏独立的产权,不能真正承担履行责任契约的责任和义务。

据粗略统计,前几年全国企业债券不能及时偿还的约占余额的11%,企业债券兑付中的违约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的信誉,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雷军华。

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障碍与改进措施。

国际金融时报,2003

  2.杨庆育。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及发展研究。

金融时报,2003

  3.黄河。

企业债的命脉,中国证券期货,2003

  4.杨守海。

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启示。

证券时报,2003

  5.王海兵。

对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观察。

济南金融,2002

  6.杨萍。

国外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与经验。

中国金融,2003

  7.邹欣。

新时期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财贸经济,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