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文档格式.docx
《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精确的指出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天真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元纪大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人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会产生多种不稳定的情绪,这些不稳定的情绪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体的身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功能。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心理情绪的紊乱引起五脏气机功能运化的紊乱,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
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某一个脏器功能或其他某一个功能发生紊乱都会引进起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整体性紊乱。
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经文中的“神明”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会使人体气机运化状态有规律的运化,形成一个很有规律的气机周流状态,反之,就会严重的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人体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状态,这是人们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基础。
因此,调整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对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人体五脏与其他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如同一部精密的计算机,各项功能在宇宙自然规律中有机而整体统一的进行着运化。
而进行运化的基础是在人体内外气机场运化之上。
中医学古典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气为本源,因此,气机运动是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状态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的气机能量场中,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从人体的形体结构来看,人体的上中下、前后左右形成了气机运动的构架。
人体的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
气机运动在人体外的运动规律为:
自然界中的地气由下向上升,天气由上向下降,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
根据气机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
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
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
由这三个气机循环结构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气机循环结构,从而带动人体内部气机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同时,在人体上,人体的右肩至左足,左肩至右足,交叉的形成了气机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人体交叉神经的作用方式相同,并且于上面三个气机循环结构同为一个整体,参与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作用。
这种在人体上交叉运化的气机运动方式在中国的古文化理论和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就有其记载和描述。
在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论述: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鬼柳,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段内容是论述五行先天之气在天体中运化的模式,而戊和已则在东南方与西北方相对的位置,戊己在五行中属土,居于五行中的中宫,主运其他四行,是先天五行之气机运化的通道,如果这个通道不通,五行之气的运化就不可能完成。
这种五行之气的运化模式是宇宙规律的始然,不可不通。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运动的,人体也是如此,人体上的五行之气就是按照这种气机运动模式进行运化,使人有了生命的活动。
在中国古文化对于天体的研究中,对于这种五行气机运化有详细的图解说明。
二十八星宿五运图
从人体的体位来看,人体的右肩处于空位的位置,左足也是处于空位的位置,这样在人体上就形成了一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右肩的位置就称为天门,左足的位置就称为地户。
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人体的左肩与右足也是一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只不过是这条气机运行通道与右肩和左足有性质上的差别。
左肩与右足的通道为虚,右肩与左足的通道为实,在人体上形成了交叉形式的气机运化状态。
这两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对五脏气机和人体整体气机的运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同时也要注意:
在人体上,气机的运行方向不是单向运行的,在气机向一个方向运行时,还有与其相反逆行气机在同时运行,形成了一正一反一实一虚的运化机制。
正是这种气机运化机制带动了人体气机进行不断的运动。
在人体内部,气机的运动也是按照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规律运行。
在中国古典文化对人体气机运动研究的理论中,有大小周天的描述。
中国古人认为,人体的生命能量源头是在关元气海一带,是人体原始之气储存的地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称之为丹田。
丹田的位置在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阴阳关系就是在此处为分割点。
以这一点横向水平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纵向立轴而分,左为阳右为阴,侧向立轴而分,后为阳,前为阴。
气机由丹田开始沿任脉向下经胯下经会阴穴沿督脉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百会穴向前向下行至丹田,形成了一个周流的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
小周天。
然后,在丹田经过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左肩,沿手臂的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后经手臂外侧向上行至左肩回至丹田。
经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右肩,沿右手臂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再沿右手臂外侧上行至右肩回至丹田。
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内侧向下行至左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
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内侧向下行至右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气机周流状态,这样在人体的内部就完成了一个气机周流的过程。
这种在人体内形成的气机周流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
大周天。
以上大小周天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同时的进行周流,不单是体内的气机周流。
这种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人体内气出入升降功能的根基,如果气机的周流出现问题,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将发生紊乱,影响人体的吐故纳新功能。
经脉穴位是人体体内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与转输的重要出入通道,也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在人体的气机出入升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上的穴位,在中医学理论中称为:
要穴。
其意义是,这些穴位在人体内部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时,起到与外部气机联络和转输气机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中,一些经脉穴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命门穴、神阙穴、劳宫穴、膻中穴、印堂穴、大椎穴、长强穴等穴位,以及经脉中的督脉、任脉、带脉、冲脉、十二正经。
百会穴在人体头顶部中心的位置,是宇宙自然之中阳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涌泉穴在人体的足下,是宇宙自然之中阴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
天地之气的交流,在人体上主要的就是从这两个穴位上出入。
在现代西方人体科学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体上具有多达七个连续而又互相渗透的能量流围绕,并渗透着人体,能量流由头顶经身体中心直下,由足底分别向上至头顶,形成了不同方向的能量环流。
从以上对人体气机能量运行的结构形式来看,这种结构就如同地球轴心线与经度线纬度线的结构形式一样,人体形成了一个自封闭的空间结构,而穴位则是这种结构内外气机能量出入的门户,这些气机能量出入门户的开阖就成了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最为关键的部分。
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与人的心理活动与身外气机场和五脏气机的运化分不开。
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作用阐述的很清楚,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中明确指出: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有所愿”。
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视,告诉人们人体疾病的产生与衰败的原因,如何调理人的心态,使人的身体健康长寿。
“人有五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人的心理活动与人体的五脏气机运动息息相关,起伏变化很大而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导致阴阳五行气机运化的失调,引起身体内外气机的整体性紊乱。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脾气暴燥、思虑过重、情绪低落、喜怒无常等状态,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脾胃不适、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干燥、肝气胀满、内分泌失调、睡眠失常等症状。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心烦意乱,很容易发火的状态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大便干燥的现象。
在五行气机中火位气机具有上炎之性,火性气机太过会影响到人体的水液分泌,产生大便干燥,排泄困难。
由于体内气机的紊乱而致使体外的气机不能很好的与体内气机进行交流,使得阴阳气机的出入升降不能正常的进行,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人体吐故纳新功能的作用。
人体内外气机的运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阴阳气机之间的运化状态。
一个平和的心理活动状态,能使内外气机处于一个有机而平稳的运化状态,否则,复杂而不平和的心理活动状态,会使人体内外气机经常处于一个紊乱的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学经典理论认为: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
在自然界中,随着地球外在环境的变化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机的变化也就不同,这些都是引起人体体外气机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春天的风气过重,就会引起人的肝火过旺,肾水失调,从而引起五脏气机运化紊乱,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
因此,在一年四季的变换时,人体往往会发生某种季节性的疾病,就是由自然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
所以,人体外气机场的运化状态就成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是否平稳的关键。
如果人体体外气机场始终处于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运化状态时,就会对一切外来的不均衡气机进行有序的协调,使气机始终处于一个平和而稳定的状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状态就不会受到破坏,保持一个完整而良好的状态。
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人体疾病治疗,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
因此,掌握人体体外气机场的运化规律与五脏气机运化规律,是内功调整推拿技术对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调整的关键,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康复与保健养生非常的重要。
气机的出入升降是宇宙自然气机作用与人体的唯一方式,也是人生命的根本,是宇宙自然的运化规律,不可不知。
=============================================================================
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故称气的运动为气机。
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的。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就是气的交感作用。
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2.气机的形式
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
气有盈虚,则盈者溢出,虚者纳入,故有高下盈虚的阴阳对立,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是事物的辩证法。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
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素问·
六微旨大论》)古人以升、降、出、人四字来说明物质气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表现形式。
“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
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
”(《吴医汇讲》)其中,升,指气行向上;
降,指气行向下;
出,是气由内而外;
入,是气由外而内。
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是互为因果,联系协调的。
故曰:
“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
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
”(《读医随笔·
气血精神论》)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
六微旨大论》)。
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人体的气化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所以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
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故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
可见,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是生命活动的体现。
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升降出入为一切器物的共同属性。
器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
系辞上》)“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
“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
中医学认为,每一个器物内部都是一个发生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的世界。
由于气的运动,使器物内部出现升降的变化,同时与外界环境又发生内外出入的一定关系。
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上下之间相引相召,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从而引起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
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
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
升降侧重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侧重体内的气化过程;
出入则侧重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侧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而皮毛,上而头面,下而百骸,纵横往来,并行不悖。
“不止言升降,而必言出入。
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
止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
升降出入论》)
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
呼吸运动:
呼出浊气为出,吸入清气为入。
自然界的清气,由鼻吸入肺,而体内代谢后的浊气,又由肺呼出体外,如此出入有序,吐故纳新,使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不断地进行交换。
人体的正常呼吸,是肺肾两脏升降运动的反映。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相交,呼吸乃和。
若肺失宣肃,肾失摄纳,升降不得,则或咳嗽、咯痰、气喘不能平卧,或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辄尤甚等。
因此,权衡肺肾升降异常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
但“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使气积贲门不散,而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
”(《医门法律》)可见呼吸赖于肺肾升降,然又非独肺肾升降,而是五脏升降出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液代谢:
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是靠肺、脾、肾、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不断地升降运动,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但“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
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
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医学三字经》)若肺、脾、肾等失其所司,则升降无能而水湿无制,或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或积于腹中而为臌胀,或停于胸胁而为痰饮,或凌心射肺而心悸、喘促,或浊阴不降而为眩晕、呕逆、癃闭等。
其治疗务使清阳升而正气复,浊阴降而邪气去,不外宣肺、健脾、温肾、利湿等。
消化吸收:
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在“肝主疏泄”功能的帮助下,司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
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小肠泌别清浊以后,其清者由脾气转输而“上归于肺”,“散精于肝”。
“淫精于脉”。
其浊者由胃气下降而传入大肠,大肠吸收水分后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脾气不可一日无升,胃气不可一日无降。
若脾胃功能失司;
则上为呕吐、呃逆、噎膈反胃;
下为泄痢、霍乱、便秘、内脏下垂;
中为脘痛痞满、厌食等。
脾胃之治的基本原则是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血液运行:
血液来源于水谷之精华,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化精于肾,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因此,血液循环主要是靠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气机调节来完成的。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助心行血”,“肾精可化为血”。
若人体血液循行方面的升降失常,上为吐血、衄血、咳血等;
下为崩漏、尿血、便血。
“血从上溢者,必假道肺胃;
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下达”(《张氏医通》)。
凡血液循行功能失常之证,见咳嗽喘满及胸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治宜清降,不宜升浮;
如膈中一丝牵痛或懊〓嘈杂者,病在心包,宜养荣,不宜耗散;
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宜温中,不宜酸寒;
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宜甘缓,不宜秘滞;
如气短似喘,咽痛声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宜滋阴壮水,不宜香燥;
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补泄当查兼症,勿谓阳明尽可攻之。
总之,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的始终。
“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
六微旨大论》),是对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3.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的规律
“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六微旨大论》)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
“人身之气,经盛则注于络,络盛则注于经”(《冯氏锦囊秘录》),“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
……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出入升降之道。
升降出入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才能具体体现出来。
换言之,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1)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规律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
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又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所规定。
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
“出入”则是升降运动的外在表现,与升降运动密切联系。
一般说来,五脏贮藏精气,宜升;
六腑传导化物,宜降。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居中而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
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
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
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
本脏》),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
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等。
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
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
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脏腑的气机升降,除一般规律外,还有其本身的活动规律。
心位于胸中,在上焦,主血脉,藏神。
心推动血液在脉中循一定规律和方向,循环不息,以供养全身的需要。
心主神明,为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总司,五脏六腑之大主,统御全身各脏腑组织,使之维持平衡、协调,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其升降特性主要为降,而降中又有升降。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外合皮毛,为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
肺的这些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
肺之宣发和肃降是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
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
但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可见肺的气机特性主要为降,升居其次。
肝位于右胁,主升发,喜条达,体阴而用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
其气机升降,以升为主,降居其次。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王冰注《素问·
五脏生成篇》)。
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疏泄于心脉,升发而上,又运行于全身,则“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
“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
胆汁来源于肝,肝分泌胆汁,下泄于胆、小肠;
且能疏泄精关,调节精血,与生殖机能有关;
又能疏利三焦通调水道,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参与水液代谢,降泄而下。
肾位于下焦,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其气机以升为要,降居其次。
脾胃位于中焦,脾宜升则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