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363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真阅读细分解轻松解答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docx

2.加形容词和动词,伏、归,补出省略,形成句义“我用禅降服诗魔使心回归净域”。

第六句,1.找名词,涉及的名词是酒

、愁阵、奇兵

2.加形容词和动词,冲、出,补出省略,形成句义“我用酒冲出愁阵如同出奇兵”。

第七句,1.找名词,涉及的名词是两梁

、尘埃

2.加形容词和动词,污,补出省略,形成句义“我的冠帽免得被尘埃污染”。

第八句,1.找名词,涉及的名词是朝簪、

眼。

2.加形容词和动词,

拂拭、待、明,补出省略,形成句义“我拂拭朝簪等待(君王)眼睛明亮”。

我们把刚才的结果提出来,就成了:

在残春时节住在旅舍里

在残春时节住在旅舍里,经历了宿雨后,雨过天晴,我突然心里忆起了咸京。

我看见树头蜜蜂抱着花须飘落,我看见池面鱼儿吹着柳絮前行。

我用禅降服诗魔使心回归净域,我用酒冲出愁阵如同出奇兵。

我的冠帽免得被尘埃污染,我拂拭朝簪等待(君王)眼睛明亮。

学生初读诗歌一般读不太懂,因为他们往往是直接整体阅读。

直接整体阅读当然不容易读懂了,因为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将这么多内容消化,这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而分解转化就可解决这一问题。

用上诉方法分解转化,可有利于更加读懂诗歌的内容。

不敢说就可以全部读懂,但至少可以读懂七八成,同学们不妨一试。

另外介绍一下归纳诗歌内容的取巧模式

即“这两句诗通过

、、

(填名词)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填画面)的画面,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或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这个能概括出来就答,概括不出来就不答)”。

比如说诗的颔联,用上述取巧模式,即“这两句诗通过树头、蜂

、花须

、池面、

鱼、柳絮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树头蜜蜂抱着花须飘落,池面鱼儿吹着柳絮前行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充满生机和趣味的的气氛或营造了一种充满生机和趣味的

的氛围”。

今天着重介绍了诗歌的N的概括方法和归纳诗歌N的取巧模式

——诗歌鉴赏的NSQX

(二)

作者:

四川遂宁

王晖

授权发布:

公众号yuwenyuekan

下面接着介绍诗歌鉴赏的S。

诗歌鉴赏的S就是诗歌中所用到的艺术手法,或者说表达技巧。

大家注意一下,语句末尾是“手法”或“技巧”两个字,问的都是S。

古代诗歌的S(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方式、结构手法。

常见常考手法如下表: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排比等。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用典、联想、想象、以小见大、抑扬、赋、比、兴、意象组合等、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感官描写(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绘形、嗅觉、味觉、触觉)、角度变化(远近高低俯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描、细节描写等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以乐衬哀等)

结构手法

总分、起承转合、开门见山、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过渡、照应、线索、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考生应当理解并熟背这些手法!

一遇到语句末尾是“手法”或“技巧”两个字,马上反应过来问的是S,头脑里面马上闪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结构手法这四个概念,并依次筛选作答。

还有一种,问“是怎样写景的”或者问“怎样描写的”、“怎样表现的”,你要知道,还是在问你手法,头脑里面马上闪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结构手法这四个概念。

下面来看看两个例题:

(2013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正面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侧面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析:

此题低沉的感情的渲染不一定答得出,但没着力正面描写梅花应该是看得出来的,没正面描写那多半是侧面烘托,该诗实际上是通过人绕来绕去、雪压、月明、日落、寒鸦等来侧面烘托梅花。

(2014年全国卷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7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4分)

(1)韦庄在诗中用衬托(反衬)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

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

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

此题从反衬、虚实结合的角度答题都可以。

此题的问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要注意“表现”二字,实际上问的“表现手法”,不然很容易答成抒情方式。

诗歌的S种类繁多,须做不少的练习并认真总结记忆。

诗歌的S就讲到这里。

诗歌鉴赏的NSQX(三)

王晖,编审:

赵怀兵,授权发布:

语文月刊公众号yuwenyuekan

下面接着介绍诗歌的Q。

Q即情感。

这里有一个诗歌题材对应相应情感的列表,有一定帮助作用。

诗歌题材

对应情感

羁旅思乡诗

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等

借景抒情诗

1.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3.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4.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等;

山水田园诗

自由闲适、热爱山水、不满现实、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归隐之愿

咏史怀古诗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昔盛今衰、今不如昔)、借古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借古抒怀(缅怀英雄、建功立业)

咏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高洁追求、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送别抒怀诗

友情真挚、离别不舍、临别祝愿

思妇闺怨诗

思念之情、寂寞之怨、年华易逝

边塞征战诗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建功立业、赞美将士、讽劝穷兵黩武、对战争的厌恶、对外敌的仇恨、对投降派的不齿、思乡怀远

即事感怀诗

各种都有:

1.忧国忧民;

2.反映离乱;

3.渴望建功立业;

4.仕途失意;

5.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愤懑6、闺中怀人;

7.讴歌河山等

民生疾苦诗

同情百姓、以天下为己任

伤春悲秋诗

伤春、悲秋、时光易逝、年华不再、怀才不遇

但光死记硬背这些还不行,还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设身处地去想象,去感受,假想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在那样的处境中,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我们来看2015年新课标卷对Q的考查。

2015年新课标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轮台:

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第一问(3分):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表达的情感有两个,一个是为王效力,建功报国,一个是思乡之情。

体现在最后一句。

但孰轻孰重呢?

注意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联系背景,此诗的作者是岑参,做过唐朝的官,所以他此时的情感是为王效力、建功报国之情大于思乡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翻译成:

为王效力岂敢说路途遥远(表达愿意为王不辞辛劳、勤力工作之意),有思乡之情私下向梦中去,“在梦中归”来解决。

显出了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这个题不注意作者是岑参的话,容易凭语感理解成对君王有一种抱怨。

诗歌鉴赏的Q的例子我们后面再来总结。

因为后面我会把历年新课标的诗歌鉴赏题从NSQ几个方面来分析。

为免重复,放到后面来。

再来说说诗歌鉴赏的X。

X就是效果,凡是问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好处、妙在哪里之类的题型统称效果题,即考的X。

X最喜欢考的是炼字题和炼句题,比如: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5分)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

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的,给3分:

答出的,给2分。

【现在很多模拟题还加了个手法巧妙的点在里面】

前面对诗歌鉴赏的NSQX作了简单的介绍。

下面我把历年新课标的诗歌鉴赏题从NSQX几个方面来分析。

真正的重磅内容来了!

2007新课标卷(宁、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局:

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义起了什么作用?

此题是作用题,问的X。

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承接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得失;

“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经验:

答X的时候顺便要把N答上。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6分

此题前面是手法题,问的是S。

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通过琴棋二物来托物言志啊!

要注意咏物言志诗,为什么咏物?

就是为了言志啊!

用的手法一般都是托物言志。

此题后一问是情感题,问的是Q。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直”、“方”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答S的时候顺便要把N答上,答Q的时候时候顺便要把N答上。

按照先名词,后添加动词、形容词,再添加其它词语,再补出省略,分解转化,逐步深入的方法,本诗的N翻译如下:

小斋即事感怀

怜琴是因为琴弦直,爱棋是因为棋盘方。

不用计较棋局的得失,哪能记得琴所涉及的宫商角徵羽等五个音阶?

我年龄愈老与世愈加疏远,因为我过去的一“拙”现在万事皆妨。

现在虽然此二物跟随着我,但我不再跟国家兴亡有联系了。

本诗的S: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本诗的Q:

1、对个人遭遇的感慨2、对世事(方直而见弃,小人而见用)的讥讽。

本诗的X:

1、承接补充2、突出强调

2008新课标卷(宁、海卷)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瓮:

这里指水瓮。

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本题考查N。

按前面的总结,N包括名词意象、画面、气氛三方面。

画面中应有野水、涧、秋风、树林、人、瓮、村落、寺庙等景物。

(1分)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山涧之间流出,风吹着树林里的树木,树木上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坞那边寺庙深藏。

(2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还是问N。

不过问的是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画面是用看的,画面以外的,言下之意,就是视觉之外的。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能答出好处(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遇到这种写景诗,概括N是有取巧方法的,模式是这样:

该诗通过野水、山涧、秋风、树林、人、瓮、村落、坞、钟、寺庙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有条小溪从山涧之间流出,风吹着树林里的树木,树木上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坞那边传来隐约钟声,寺庙深藏的画面;

呈现出一种恬静、安详的气氛。

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想象

1、对山间恬静、安详美景的喜爱2、表达一种隐逸的愿望。

使静景动了起来,由只有色变得有声有色;

2009新课标卷(宁、海卷)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代人赋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鹧鸪天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这里问“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实际上是只问第二个“画面”,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这个画面一下子描绘不出来的话,用我们以前介绍的方法,先分解转化,再逐步添加。

先抓名词,陌上、桑、芽,东邻、蚕种。

平冈、草、黄犊,日、林、鸦。

再加形容词,柔桑、嫩芽、细草、斜日、寒林、暮鸦。

再加动词,破嫩芽,蚕种已生些,鸣黄犊,点暮鸦。

描述:

陌上柔软的桑树破出嫩芽,东邻的蚕种已产生了些幼蚕。

平冈上长出细草,黄犊在细草间鸣叫,斜日照着寒林,傍晚时分,里面点缀着些(停留着些)乌鸦。

这实际上是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

“初春”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桑树发嫩芽,蚕种孵化出小蚕,草是细草,下阙还有“桃李”、“春”字眼!

“乡村”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种桑养蚕,山坡上牛吃草,夕阳、树林、昏鸦,这不是乡村景象是什么?

而且从下阙也可以看出来。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时间)乡村(地点)一派春意盎然(四字短语描述)的景象。

(先总说)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后分说)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本题考查S和Q。

第二问考查了X。

答: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补充两题,有助于对此词的理解:

1.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

“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

(2分)“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2分)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词中用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1分)透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欣赏。

(1分)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1分)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

(1分)

对比、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拟人、比喻、象征借景抒情

1、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的欣赏2、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赞赏与追求。

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1、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2、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需要说明的是:

新课标试卷从2010年正式命题,实则沿用了2007—2009年的宁夏、海南卷的出题思路和模式,且宁夏、海南也随后加入了新课标卷考查。

因此,我们把新课标卷的“鼻祖”—2007—2009年的宁夏、海南卷,也统一标注命名为新课标卷。

2007—2009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题小结:

年份及试卷

诗题

内容

手法

情感

2007新课标卷

琴、棋

托物言志

1、对个人遭遇的感慨2、对世事(方直而见弃,小人而见用)的讥讽。

3、壮志难酬

2008新课标卷

山水风光

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想象

1、对山间恬静、安详美景的喜爱2、表达一种隐逸的愿望。

2009新课标卷

田园风光

对比、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拟人、比喻、象征、借景抒情

1、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的欣赏2、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赞赏与追求。

诗歌鉴赏的NSQX(四)

四川遂宁王晖

2010—2012年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题分析及总结(续前)

2010新课标卷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榆溪:

指边塞。

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分析:

此题问N。

“什么样的环境”离不开内容描述,“别路”也是对内容的理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也是循路回去的路。

【解析】这个题答案要出来,先要弄懂内容,再进行一个概括表述。

本诗的内容是:

雨雪阻隔了边塞,我从军渡过陇西。

我绕阵看到狐狸的足迹,依山看到马的蹄印。

天气寒冷旗彩坏了,地暗鼓声很低沉。

漫漫愁云涌起,苍茫中离别家乡来时的路一片迷茫。

一二句说边塞雨雪纷飞;

三四句说可以见到狐狸的足迹、马的蹄印,说明此地人迹罕至;

五六七句说天寒、地暗、鼓声低迷、愁云四起,感觉压抑愁苦;

最后一句说苍茫中当初离别家乡来时的路一片迷茫,找不到了,意即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什么样的环境”信息区间在前七句,概括表述为:

雨雪纷飞、人迹罕至、天寒地暗、压抑愁苦的环境。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问X和Q。

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题者这么问,说明“旗彩坏”、“鼓声低”与“天寒”、“地暗”有联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承接?

递进?

因果?

假设?

还是其它的?

经过思考,我们发现,它们可以看成因果联系,因此答案可以组织成:

因为天寒,所以旗彩坏;

因为地暗,所以鼓声低;

突出了天寒地暗,突出了压抑的气氛和心理。

但这么答只看到“实”的一面,没看到“虚”的一面,这里其实还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天寒,所以戍卒感觉旗彩坏了,因为地暗,所以戍卒感觉鼓声低沉。

这是“以实写虚”啊!

即,“天寒”、“地暗”是实,“旗彩坏”、“鼓声低”是”虚”,是心理感受。

还可以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从自然景物揣摩人的心理感受,“天寒”、“地暗”是景,“旗彩坏”、“鼓声低”是心理感受。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