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148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岭南地区母系氏族社会可分为

形成和繁荣两个时期。

(对比)

•形成时期又可分为

前陶阶段和粗陶阶段。

⏹前陶阶段的文化遗存

•主要有

•封开的罗沙岩、黄岩洞、螺髻岩、

•阳春的独石仔

•罗定的饭甑山等洞穴遗址

•距今约16000~10000年

•其特点是人们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办法,但还未发明陶器。

粗陶阶段的文化遗存

•英德青塘、    始兴玲珑岩、

南雄梅岭镇中站、南澳象山等遗址

•距今约8000~7000年

•陶器的发明和原始农业的出现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

•距今约6000~5000年,

•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珠江、韩江三角洲的贝丘遗址和沿海及岛屿的沙丘遗址

•其特点是以渔猎捕捞为主

•在陶器制作上出现了彩陶,

•在居住形式上定居的稳定性还不够

•另一类是粤北山区遗址

•其特点是以原始农业为主

•在居住形式上已形成稳定的定居生活。

3、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已有较成熟的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石器和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陶器制作已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手工制陶发展为使用陶车制作轮制陶器。

•大量陶纺轮的出现,表明父系氏族时期的广东先民已经较广泛地用植物纤维纺织衣物了。

•在居住形式上,

已由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适于大家族聚居的“长屋”

变为适合父系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的“小房屋”。

二、先秦时期的广东历史(P36)

•大约从中原商王朝末年到秦统一岭南之前,是广东地区原始社会解体,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的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铸造、应用及其发展为最突出的标志,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广东的青铜时代。

在青铜时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1、商代末年出现青铜冶铸业。

是划时代的进步;

2、锄耕农业获得较大提高和扩展。

出现了青铜工具和铁器。

是青铜时代农业进步的突出表现。

3、家畜饲养发展,出现家禽饲养了。

4、陶器普遍有了轮制的几何印纹硬陶,并出现了釉陶和原始瓷。

•这是制陶技术的一大进步,

•也是青铜时代区别于新石器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岭南古越族(P36)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我国东南和南方的各个民族共同体——百越,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

•岭南的先秦居民属于百越中的南越族

•按地缘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

南越、骆越和西瓯三个部分。

骆越的生活地区在今广东雷州半岛一带和今广西钦、廉等南部地区。

•西瓯在今广东西部及今广西东北部地区。

•除瓯、骆居地外,今广东境内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南越分布地区。

•粤东潮、梅地区是南越与闽越的杂居地带。

•岭南的南越、西瓯、骆越是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以地域为区分的民族共同体

•其基本成分是当地土著,同时也包含部分从岭北迁来的扬越、于越等族。

•岭南古越族多住水边

•种植水稻和渔猎捕捞是主要的经济生活。

•住房流行“干栏”式建筑。

•断发文身是古越人生活习俗的一个突出特征。

•越人奉蛇为祖先,所以文身还有对蛇图腾崇拜的含义。

四、岭南古越族的对外交往

•商周时期,岭南与中原王朝已建立了朝贡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与吴、越、楚等国,特别是楚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二节

广东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秦汉时期(P37)

(一)秦统一岭南

1、岭南首置郡县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三郡:

•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

•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

•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

•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南海郡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揭阳五个县,郡治在番禺。

•任嚣首任南海郡郡尉,统领三郡。

•赵佗为龙川县令。

•郡县制的建立,(意义):

结束了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岭南地区开始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开创了岭南历史的新篇章。

•南迁的中原人,都以家庭为单位,定居岭南。

(客家人:

家族)

•郡县制的推广及中原人与越人杂处,使各部越人转为郡县编民。

2、灵渠的开凿和“新道”的扩筑

•秦朝派兵在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海阳山(今广西兴安县境)凿溜渠

•筑堤岸,用人字形的拦河大坝把海阳江水劈分为二

•一为长60里的南渠,入漓江

•一为长7里的北渠,入湘江,是为灵渠。

•灵渠设若干水陡(即船闸)以保持水量

•湘江、漓江的船只往来逐陡上下。

•灵渠的水陡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

•不仅便于运兵转饷,而且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

水陡(即船闸)以保持水量

•秦朝扩筑的入越孔道名为“新道”,自西而东有四条:

1、大庾岭(梅岭)道

2、连阳道(地当骑田、都庞二岭)

3、萌渚岭道

4、越城岭道

•意义:

秦统一岭南揭开了广东古代史上重要的篇章。

•四条孔道均在南岭山脉的隘口,南北有江河相接,是以水道为主的水陆交通线。

•新道筑成后,从关中经汉水顺流下长江,分别转赣江和湘江,逾岭后沿溱水(北江)和郁水(西江)而达番禺,把京师咸阳与南海诸郡联系起来,不仅加强了秦王朝对岭南的控制,客观上也促进了岭南与江南及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南越国

1、赵佗立国

•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

•建立了一个以番禺(广州)为王都,地方千里的南越国。

采取的积极措施:

①在政治制度上,继承秦制,模仿汉制。

②推行和辑越人的民族政策。

③长期维持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委派

陆贾为使前往番禺交涉。

•(第二次179年)

•赵佗审时度势,接受了南越王的封号,名义上臣服了汉朝廷。

2、南越回归中央王朝

•汉武帝调集十万楼船水师,分两路向番禺挺进:

(判断)

•一路为伏波将军路博德

“出桂阳、下湟水”。

•一路是楼船将军杨仆

“出豫章、下横浦”。

•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

•岭南回归中央王朝统治后,

•汉廷将岭南地区重新划分为九个郡:

南海、苍梧、郁林

合浦、交趾、九真

日南、儋耳、珠崖

•南海郡基本在今广东省境内

•苍梧、合浦二郡有部分在今广东境内。

•公元前106年,汉廷又设交趾剌史部

•负责监察岭南九郡

•以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为治所。

•东汉末,改交趾剌史部为交州。

•州剌史除了原来的监察权,还拥有军政大权

•地方行政制度也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州设剌史、郡设太守,县设令或长。

⏹武帝平定南越的意义:

1.首先,在政治上,

•使岭南地区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

•九郡的创设,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2.其次,在经济上,

•边关的撤销,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源源输入

•南方特产和异国珍品也成批北运

•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贸易的发展。

3.再次,在文化上,

•使南北人民加强接触

•南方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吸取中原地区的文明

•改进落后的风俗

•进一步促进了汉越两族的融合。

(三)两汉时期岭南社会的发展

1、农业(P40)

•南越国时期,采取“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仍以铜器、石器、木器为主

•西汉后期起,实行精耕细作

•水稻生产使用铁器牛耕,使用秧苗移植的方法,一年两造。

•荔枝、龙眼主要以贡品的形式北运中原。

•南海郡设置的“圃羞官”,

就是专门掌管岁贡果品的官员。

•岭南还栽培从海外传入的一些植物

如原产东南亚的槟榔和原产马来西亚的椰子。

•两汉时,南海诸郡的农业经济已初步呈现出具有南方特色的多样性。

•原产于喜马拉雅山一带的名花耶悉茗花和茉莉花。

•耶悉茗花(素馨花)

2、手工业

•制陶业是岭南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南越国时期的陶器在用途上已从过去的生活用具扩展到葬具、生产工具、美术雕塑、建筑材料等。

陶器制法分三种:

轮制、模制、手制

•西汉中后期以后,制陶业的进步更加明显。

•陶质中夹砂粗陶极少,细泥硬陶的比重则越来越大。

•施釉陶器已占大多数。

•纹饰日渐简朴,种类显著减少。

•从器形上来看,越式陶器逐渐被淘汰。

•这反映了越族文化逐渐被融化的过程。

3、造船业

•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舟楫。

•1974年底,在中山四路发现了一个秦汉造船场遗址。

•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种:

①小艇和独木舟②交通游览船

③客货船④楼船

4、海外贸易的开拓

•早在先秦时期,已与南海沿岸海上交往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与前5世纪波斯银器类似,是迄今在广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海外物品。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

在徐闻设立专官管理商业贸易,

派官船进行远洋航行和贸易。

•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

其航线大致是:

•从徐闻、合浦出发,沿着今北部湾、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岸边航行,经孟加拉湾,抵达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

•(对比历代航线)

•汉朝官私商人输出的商品都是黄金、丝绸

•换回的商品是明珠、壁琉璃、犀角、象齿、玳瑁、珊瑚、奇石异物。

•徐闻、合浦成为当时(汉朝)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口岸。

(四)广州建城

•公元前214年,任嚣率兵平定岭南

•在今广州建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

•这是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广州城——“任嚣城”。

•任嚣城又叫“番禺”

•到了南越国赵佗统治的67年间,原城扩大了一倍,史称“赵佗城”。

•1995年7月,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发现了2200年前的南越国宫署遗址。

为石构建筑,出土有“万岁”瓦当、绳纹的筒瓦、板瓦及越王井。

•番禺既有国内贸易,也有海外贸易

•早在秦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活动中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东吴首置广州

•公元264年,东吴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及合浦北部

另置广州,地域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之大半。

•州治番禺。

•广州得名自此始。

•交州则辖五个郡:

(合浦以南)

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

•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

(二)流人入粤及其影响

•南迁的移民,史称“流人”。

•东汉末,中原人经陆、海二路南迁

•以海道为主要路线。

•经陆路的流民大多止步于荆州,翻越五岭进入交、广的人很少。

•经海路者多数前往交趾郡,也有部分入南海郡。

•西晋末到东晋前期,又出现一次移民高潮。

(线路)

•1、大量流离失所的中原和江南流人或经洞庭湖沿湘漓进入粤西。

•2、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粤北。

•3、经闽浙沿海进入粤东、粤中。

•这次移民潮持续的时间比上次长。

•流人的大量迁入的影响:

•增设了县,如义昭县(大埔县)

•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冶铁业的传播,加强了垦殖能力。

(三)海上交通的发展

1、以番禺为起点的沿海航线

汉代已开辟,

•吴晋时,这条航线可分为东、西线。

•西线由番禺至合浦。

•东线由番禺至东南沿海。

2、以番禺为起点的海外贸易通道

•两汉时海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是

徐闻和合浦。

•吴晋之时,番禺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吴晋时期,出海船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北部湾航线。

•开通了自番禺启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东南亚各国

•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波斯湾和红海地区的便捷航线

•大大缩短了从番禺到东南亚各国的航程。

•这一航线的开通,奠定了番禺(今广州市)作为南海交通枢纽的地位。

•从番禺输出的以丝绸、漆器为大宗。

(两汉输出丝绸、黄金)

(四)汉越民族融合

•东汉至吴晋时期,岭南百越遗裔,族名众多,一般通称为“俚”。

•以陈霸先、冯宝为代表的汉人官吏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渠帅(首领)和辑俚人的活动,使俚汉两族接触更为频繁

•通过通婚,使俚人大量融入到汉人中去

•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隔阂。

•自此,“越”、“蛮”、“俚”等古代岭南土著人的泛称逐渐从史籍中消失。

•但以“瑶”、“僚”、“壮”、“畲”、“黎”等专称载入史册。

•两晋,尤其是南朝,是秦汉后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

(五)汉文化在岭南诸郡的推广

•番禺县人杨孚著《异物志》,对岭南的土特产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

•这是迄今可见的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

•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域性物产志。

•“三陈”是指:

广信人陈钦+其子陈元+陈元儿子陈坚卿

•陈钦曾向王莽讲授《左传》

•其子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著有《左氏异同》。

•陈元儿子陈坚卿长于文章。

•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

•(三者之长要分清)

•“四士”中的士燮,精于《左氏春秋》

•著有《春秋经注》、《士燮集》。

•他的三位弟弟都是从政的学者,故时人称为“四士”。

三、隋唐时期

(一)政治经济的发展

1、统治岭南的政治制度

•推行州(郡)县二级政制

•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创科举制

•推行考绩制度等。

•唐对岭南实行按户税米的制度

•设“岭南五管”

•把岭南45州分为五个督府:

广州桂州(桂林)

容州(广西北流)邕州(南宁)

安南(越南河内)

•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南选”制度。

2、经济发展

(1)农业

•淡水养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水果生产以荔枝最为著名。

(2)手工业

•广东成为唐朝外销瓷生产基地.

•产于韶州的竹纸和产于广州的谷纸都是当时的名纸。

•产于端州的端砚。

•造船业是唐代广东重要的手工业

•广州尤为著名,是全国造船中心之一

(3)城乡商业

•商人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

•官商、海商、番商、牙商是当时最有特色的商人。

(二)大庾岭通道的开辟

•大庾岭即梅岭,北连赣江上源章水,南接北江东源浈水

•山上原有小路,是秦汉用兵番禺的必经之途。

•唐开元年间,去官家居的始兴人张九龄上书朝廷,要求重修大庾岭路,获准,并被委派主持其事。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

1、海上丝绸之路

•据唐朝宰相、地理学家贾耽撰写的《广州通海夷道》记载,其航线主要是:

•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南部

•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至波斯湾

•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达非洲东岸。

•这条海路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

•航程89天,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成为连结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由于这条航路出口的商品以丝绸、陶瓷为大宗,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之称。

2、市舶使的设置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

•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创举。

•广州作为全国外贸中心和国际海洋贸易东方中心的地位,也因市舶使的设置而确立不移。

3、蕃坊的设置

•以光塔路及附近为中心.

•“蕃坊”设“蕃长”,由外侨推举,政府任命,专门管理外国侨商的内部事务。

•由于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故“蕃长”多由穆斯林担任。

•蕃坊还设立“蕃学”供外侨子弟读书。

(四)唐代广东文化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

•刘禹锡

2、中外文化交流

•广州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和桥梁。

•广州成为唐朝中外佛教交流和传播的重地。

•伊斯兰教、火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外国宗教也先后传入广东

•建于唐太宗年间的怀圣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

•诸教并存,构成岭南宗教文化的开放性、多元化特征。

3、惠能与禅宗

•俗姓卢

•惠能创立了禅宗南宗,把佛教义理简单化、通俗化

•使禅宗成为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惠能的禅学核心是“顿悟”,所以又称禅宗顿教。

•惠能的理论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把佛、佛性安置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确认佛、佛性为人人心性中本有

•这与中国儒家性善论相一致,与天竺佛教认为人的前生都有大小不等的罪过的性恶论截然不同。

•二是把人人本具的佛性解释为“清净心”。

•也与中国传统道教的“清净无为”观点相吻合。

•(三教合一)

•三是具体修持方法和途径上,强调“顿悟”,反对“外修”与“渐修”。

•惠能禅学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称“南宗”。

•流行于北方的神秀禅学,则称“北宗”。

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割据

•南汉定都广州,是继南越国后,在岭南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刘隐据有今两广地区

•917年其弟刘yǎn称帝,是为高祖,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

•冶铸业和采珠业较为发达。

•涂金千佛塔供奉在法性寺(今光孝寺)

•称东西铁塔。

是我国现存最古最重的古铁塔。

五、宋元时期

(一)广南东西路的建置及海防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把岭南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统称“广南”、广南路或岭南路。

•公元997年,始定全国为15路

•并将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广东、广西之分,即始于此。

•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东得名自此始。

•褥洲是海舶入广州的第一站。

(二)经济的发展

•宋代引种推广了优质稻种——占城稻。

•潮州笔架山窑居广南陶瓷生产之冠,有“白瓷窑”、“百窑村”之称。

•广州西村窑是集各家所长、仿制各地名瓷的大窑。

•都主供外销.

•端砚在唐朝已经开始生产.

•到宋代,端州成为全国两大产砚区之一。

(徽州歙砚)

•贡品。

皇室垄断。

•广东的矿冶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在广州设立市舶司,

•又设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市舶司,并开辟其他市舶贸易点。

•但在北宋一代,广州市舶司始终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广州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

•“海山楼”是广州最早的用于官方接待外宾的酒楼。

•此外,宋承唐制,亦设“蕃坊”为外商侨居之所。

•泉州宋元之交,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外贸港。

(三)北人南迁及其影响

•第三次移民高潮,在南宋灭亡时达到空前规模。

中原士民南迁的途径:

1、大部分是通过张九龄主持开凿的大庾岭路。

2、海道,从海上入粤的主要是江淮人和福建人,落籍于潮、惠、广、雷等濒海诸州。

•在两宋移民潮中,南雄州治保昌县(今南雄县)在地理上具有重要作用。

•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1、南迁人口加速了广东土地的开发。

(水田耕作经验)

2、广南工商业取得进展

3、文化教育事业空前繁荣。

较著名的书院:

 南雄的孔林书院、

潮州的韩山书院

 海南的东坡书院、

东莞的力瀛书院。

(四)南宋灭亡

•(南下线路)

•公元1276年2月,元军攻陷临安。

•益王赵昰在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戴下即帝位于福州

•二王行朝为元军所逼,从福州水路下泉州

•于11月进入广东路潮州、惠州

•于次年4月进驻香港九龙、荃湾

•在那里建立行宫。

•1278年4月,赵昰在湛江硇洲岛上病死

•由年仅9岁的赵昺继位,

•6月,迁新会崖山

•1279年2月,陆秀夫抱着少帝赵昺与国玺赴水,随少帝赴水殉国。

宋末“三忠”: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后人在崖山建“三忠祠”和“慈元殿”以纪念他们和杨太后殉国。

(五)元朝对广东的统治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前代不同,分为:

省、道、路(府州、军)、县四级。

•广州作为中国主港的地位为泉州所取代而退居其次

•出口货物主要有:

陶瓷、金、银、铜、铜器、谷米、海南棉布、槟榔

其中以陶瓷为大宗。

六、明代广东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司分治的地方建制

•1369年明政府改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

•广东成为明中央所辖十三行省之一。

•辖十府一直隶州,至清代都没变。

•三司分治: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

•广东单独设省

•对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经济的全面发展

1、农业

•后来居上,在全国前列。

•耕作制度出现了两季水稻再加一季其他作物的一年三熟制。

•明代还从国外引进了番薯和玉米,尤其是番薯,产量高,容易生长,推广极快。

•潮州的柑橘类水果有柑、橘、柚、橙等,“以柑为第一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