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068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培优试题 概括类试题Word格式.docx

材料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

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

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8分)

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

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二1876年,由英、美合谋,擅自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随后,清政府出银赎回并拆除,将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

全国铁路缺干少支,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

由此看出,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去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并开始修建双线铁路以及自制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带动与之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改变了他们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现状得以改观。

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缩短为40分钟,可以工作在上海,住在杭州,还使原本独立的城市文化景点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中国高铁驶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

——据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交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的认识。

(5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往往追随大自然的节律,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中东、东亚、南亚、美洲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也是如此。

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受人类社会交往空间的限制尤为明显,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自大航海以来,欧洲各国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初子午线,形成了很多条本初子午线并存的局面。

工商业的发展则使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交往更加频繁。

仅在1851年伦敦博览会期间,坐火车旅行的人多达600万。

原有的时间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交往需要。

于是,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

到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法定时间。

1882年美国倡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以确定一条能在全世界通用的计算时间和经度的本初子午线。

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召开,最终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材料三

1948年的中国标准时区划分图 

(采自: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国防部测量局《天文年历(民国三十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记时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世界计时与古代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新中国将北京时间作为全国标准时间的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

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

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

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如何做,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么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以自由。

“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

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

——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年”称为“伟大年份”的理由,并分析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1)背景:

政局稳定;

社会经济繁荣;

社会开放包容;

民族交融的推动;

武举制的影响;

统治集团的倡导;

(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特点:

以法治规范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体现理性精神;

赋予体育活动教育功能;

(每点2分,共4分)因素: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物质财富增长;

城市人口增加;

政府对体育活动的规范;

自由主义思想传播;

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深入;

(每点3分,任答三点9分)

(3)意义: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

通过体育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竞技体育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

(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可知统治集团的偏好与倡导;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据材料一“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可知参与面广,社会开放,包容性强;

结合所学,武则天以来推进的武举与体育运动的繁荣有关。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可知采用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体育运动;

据材料二“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可知体现了理性精神;

据材料二“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可知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习惯,发挥了教育功能。

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政府对体育活动的规范;

据材料二“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蛆织体育运动的出现”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断深入。

(3)据材料一“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竟争胜负的踢法外,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

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运动项目”可知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娱乐生活;

据材料二“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可知通过体育活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

2.【答案】

(1)原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国际贸易的发展;

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4分,答出2点)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

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4分)

(2)背景:

金本位制崩溃;

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

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5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特点:

实行固定汇率制;

以美元为中心。

(4分)

(3)背景:

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美元购买力下降;

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4分,答出2点)因素:

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

经济全球化。

(4分)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可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可以获取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可以看出,确立金本位制后,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以英镑为中心,有利于确立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第一小问确立背景,根据材料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可知金本位制崩溃;

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大危机和战争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破坏,经济发展不利,国际货币关系混乱,特别是大危机和战争之后,各国都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因此可以分析出吸取了大危机和战争的教训和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

再结合所学,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可以得知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可以总结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3)第一小问解体背景,根据材料三“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直接归纳出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购买力下降;

根据材料三“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结合所学,70年代,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结合以上材料,从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这个体系的解体的变化来看,经济实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再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这也是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因素。

3.【答案】

(1)主要因素:

按照角度给分:

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

一个角度不重复给分。

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

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

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

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8分。

(2)(因为突出与近代比,不是单纯地概括材料,要注意材料二中两段材料的对比)发展:

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

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

(6分,任答3点,每点2分)影响:

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

有利于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

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

(6分,任答3点,每点2分)

(3)(由于是结合材料一二,也包括古代史)认识:

①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②近代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紧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

③1949年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

(任答1点4分,分段时序全部表达,不得超过4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笼统表达最多给1——2分)因此,交通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关键。

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1分)

(1)本小问答题的侧重点在于找准角度,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知旧路弊端;

据材料一“更为严峻的是……冲突剧增”可知政权对峙(旧路受阻);

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以及所学过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史实均可知经济重心南移;

根据材料一“政府……并利用先进技术,从…….,达…….”可知技术进步,并根据所学过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实可知,这里的技术进步主要指的是造船和指南针的进步;

根据材料一“政府转而在…….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可知有政府开放的政策支持;

根据材料一“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外因影响。

(2)解答本问的关键是将材料二中两段材料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

第一小问新发展,由材料二第一段“全国铁路缺干少支”以及第二段“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逐渐…….延伸,初步形成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修建速度加快,且初步形成紧密的交通网;

由材料二第一段“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人称……”以及第二段材料“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可知中国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由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交通的进步的史实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筑路权大部分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完全掌握了筑路权。

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包含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社会生活(包含交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方面回答。

(3)启示可以从交通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展开,某一时期交通的发展会折射出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是国家发展状况的反映,同时交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4.【答案】

(1)特点:

顺应自然规律,服务于农业文明;

(2分)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时间体系(或存在相对独立的时间体系、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

(2分)历史状况: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古代世界各地彼此孤立、隔绝,经济文化交流较少;

存在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变化:

从粗略到精准;

从使用地方时到世界标准时,形成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的计时体系。

(4分)因素:

原有时间体系的弊端;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工商业发展)工业革命,现代交通、通迅事业的推动;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英国实力强大,美国的推动。

(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增强国家认同感;

便利了人们生产、生活,推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展;

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5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往往追随大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得顺应自然规律,服务于农业文明;

根据材料一“中东、东亚、南亚、美洲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也是如此”结合所学可得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时间体系(或存在相对独立的时间体系、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

第二小问历史状况,根据材料一“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往往追随大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得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根据材料“中东、东亚、南亚、美洲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也是如此”、“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受人类社会交往空间的限制尤为明显,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得古代世界各地彼此孤立、隔绝,经济文化交流较少;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可得从粗略到精准;

根据材料二“到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法定时间……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召开,最终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可得出从使用地方时到世界标准时,形成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的计时体系。

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原有的时间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交往需要”可得出原有时间体系的弊端;

根据材料“工商业的发展则使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交往更加频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根据材料二“1882年美国倡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以确定一条能在全世界通用的计算时间和经度的本初子午线。

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召开,最终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可得英国实力强大,美国的推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增强国家认同感;

5.【答案】

(1)理由:

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功;

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开放沿海14个城市;

一些大企业和著名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

(8分)关系:

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证明,开放能够催化原有体制或推动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更有效的氛围和条件。

(2)观点:

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实质都是给生产经营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4分)说明:

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及主体性作用发挥;

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由;

通过政企分开等措施来扩大企业自主权;

对外开放政策则让中外都获得投资、贸易、技术等自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政府的指导作用。

(9分)

(1)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功;

第二小问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要论述的两个点:

改革和开放,并结合材料一“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等信息,再结合

(1)第一小问的答案,得出关系: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等,得出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实质都是给生产经营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第二小问说明,我们可以结合现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人民公社化运动、计划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