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79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Word格式.docx

社会经

济影响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1.人口迁移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其含义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

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称为迁入地,它的突出特征是长期改变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第一个含义是时间性特征,即人口移动的长期性,而不包括频繁往来的人口移动;

第二个含义是空间性特征,是指较长距离的人口居住地的变化;

第三个含义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不同于长途、长时间的出差及派出工作或学习。

2.人口移动不同于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来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活动,不论其距离远近、时间长短,只要有空间移动,就属此概念,如狩猎活动、旅游活动、朝圣活动、日常上下班等。

3.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的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015·

大同模拟)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2题。

1.以下关于A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

①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该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A选项,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B选项,图中迁入人口当中,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婚育年龄女性偏多,可能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C选项,本地人口数量未知,无法判断;

D选项,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第2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地矛盾;

人口迁入城市,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人口迁入城市,主要还是从事城市原有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大;

人口迁入城市,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人口密度也会变大,给城市带来压力。

答案:

1.B 2.C

考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水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3.政治因素

政策

可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地之间、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

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11年,全国人户分离(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

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3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

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从城市到农村

B.从农村到城市

C.从农村到农村

D.从城市到城市

2.促使我国人口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气候

C.地形D.经济

第1题,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

城市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医疗卫生条件和文化教育条件都较农村优越,因此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1.B 2.D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是曲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出、迁入率(‰)(如图1);

另外也有坐标图(如图2),它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它显示静止的人口迁移状况。

图1 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图2 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迁出率

 

图3 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示意图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1.看坐标轴,明确表示的含义

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迁入人口比重,纵坐标表示的是迁出人口比重。

2.比较人口迁出数量

图中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稍大于四川,但四川省人口基数(8673万)远比贵州省(3502万)多,故贵州迁出人口数少于四川。

3.比较人口迁入数量

图中上海市迁入人口比重约为24%、广东省迁入人口比重约为14%,但广东省人口总数为10430万人、上海市人口总数为2302万人,故广东省人口迁入多于上海市。

4.比较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浙江和江苏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比较图中数据可知,浙江省机械人口增长远大于江苏省,故浙江省的人口增长率大于江苏省。

5.结合省级区域间人口迁移,判断老龄化、城市化水平

人口迁移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加快迁出区老龄化进程、延缓迁入区老龄化进程;

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入区还是迁出区,都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

据此完成

(1)~

(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

D.德国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读上图思考下列问题:

(1)该市自然增长年变化率有何特点?

提示:

自然增长年变化率在增大,但增长幅度较小,人口数量在增加。

(2)该市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①国际人口迁移为正值,说明人口以迁入为主,但迁移年变化率降低即人口迁入减少。

②国内人口迁移为负值,说明人口迁出。

③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3)该市总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总人口增长年变化率减小,但仍为正值,说明总人口数量仍在增加。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D 

(2)A

考向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2011·

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D.河南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人口迁入率始终高于人口迁出率,即该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始终为正值,所以,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方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一般规律是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故上海符合题意,安徽、湖南、河南以人口迁出为主。

1.D 2.A

3.(2013·

高考北京卷)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选D。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为开发北大荒,国家有计划地向东北地区迁入大批知识青年。

另外,该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化发展较快,工业基地建设需要大量人口迁入。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5.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第4题,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稍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小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

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

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致,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

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第5题,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且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这些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区的老龄化进程;

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4.C 5.B

6.(2013·

高考广东卷)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国家

2000~2010

年人口年均

增长率(%)

2009年人

口密度(人/

平方千米)

2010年0~

14岁人口比

重(%)  

2009年出生时

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读表可知,2009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而印度的人口密度为389人/平方千米,印度人口密度高于中国,故A错;

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3,而2009年美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5,故B错;

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9.5%,与美国的最接近,故C错;

2000~201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为四个国家中最低,故选D。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选择题

山东临沂一模)读“2014年2月18日国家铁路局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幅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影响图示日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政治D.社会

2.春运期间客运压力最大的铁路干线是(  )

A.京广线B.焦柳线

C.浙赣线D.陇海线

3.春运现象反映出(  )

A.京、沪、粤等省区劳务输出量大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城市化进程过快

D.区域环境质量差异大

第1题,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回家探亲,属于社会因素。

第2题,依据图中数据,结合铁路线分布可知,京广线客运量最大,则压力最大。

第3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存在,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1.D 2.A 3.B

福州一中高三测试)下图为“我国某市2012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中(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5.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第4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较大。

第5题,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增加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压力;

流入人口对该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4.C 5.D

哈尔滨统考)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40%左右,下图为该省级行政区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下列有关该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女比例不均衡

B.人口流入缓解了本地人口老龄化状况

C.常住人口的婴儿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D.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

7.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B.乙、丙

C.丙、丁D.甲、丁

8.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浙江省B.重庆市

C.河南省D.上海市

第6题,从图中可知迁入的人口多为20~44岁,这样能缓解本地人口老龄化。

第7题,从图中可知丙、丁相关性明显,丁年龄段的人口是丙年龄段的子女。

第8题,重庆市、河南省的人口迁出数量大于人口迁入数量,排除B、C项;

浙江省人口基数大,在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达不到40%,故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上海市。

6.B 7.C 8.D

江苏连云港模拟)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示省区人口负担最轻的是(  )

A.海南B.广东

C.四川D.广西

10.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郊区城市化

②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③东部地区劳动力短缺

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第9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广东的人口承载系数最小,因此广东人口负担最轻。

第10题,读图可知,人口主要是从内地向位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流动,其原因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广东经济发达,吸引了内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前来务工。

9.B 10.D

11.读下图,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比例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比例大致相等

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选C。

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比例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比例大致相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向其他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

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中江西、安徽、河南、湖南都在第三级阶梯;

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二、综合题

12.(2015·

扬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 八大经济版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年份

比重(%)

地 区

2010年

2005年

东北地区

6.20

6.95

北部沿海

13.22

11.97

大西北地区

4.13

3.13

黄河中游地区

11.14

7.98

大西南地区

13.53

10.98

长江中下游地区

11.01

9.71

东部沿海地区

19.86

20.58

南部沿海地区

20.91

28.70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大,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

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是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方面;

不利影响主要是环境压力和社

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

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3.(2015·

北京海淀区一模)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中人口比例增加的省区简称。

(2)说明外来人口迁入对上海的影响。

(1)从图中可直接读出。

(2)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1)豫、鄂、鲁、湘。

(2)有利方面:

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不利方面: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