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3712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8个):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

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

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

长的像父母为遗传;长的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8)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

1、按形态结构分为:

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为:

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

作物、家禽(如:

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1、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2、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

2、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3、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非生物因素:

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间的关系有:

捕食、竞争、合作等

1、科学探究的6步: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中只有1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干燥和潮湿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相同。

3、如图:

为某兴趣小组在课下设计的探究环境中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的探究实验,纸盒被分为4个相同大小的区域①②③④。

先在左边①③区内放入干土,再在右边②④区放入等量的湿土;在①②区放一黑纸板遮光,在③④区放一无色玻璃板。

把20只鼠妇放在盒子的中心,观察各区鼠妇的数量。

⑴图中共有4组对照实验,各区的环境特点为:

①阴暗干燥②阴暗潮湿

③明亮干燥④明亮潮湿

对照组

实验组

变量

 

⑵①③或②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

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①②或③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

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⑶你认为②区的鼠妇最多?

4组对照实验说明:

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⑷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动物?

放回大自然为什么?

要关爱生物。

三、根:

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

生物与环境适应仙人掌茎:

绿色肥厚,可以储存水分,又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关系叶:

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影响:

如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肥沃、森林的调节气候、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或改善等

依赖:

如:

鱼儿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空气等

四、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食物链:

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既:

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伴随食物链:

由于能量↓所以养活的生物数量↓;但由于生物富集的原因使物质浓度↑

3、生态平衡:

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而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有关:

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如:

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远大于人工纯种林。

4、①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动物)的关系是被吃与吃的关系。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营养;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为植物提供肥料)

③最简单的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动物)。

5、根据下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⑴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⑵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5其中最长的食物链草→鼠→蛇→鹰

⑶在右上图中A、B、C分别代表食物链:

“植物→兔→鹰”中的一种生物。

则A为鹰、B为兔、C为植物

五、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湿地生态系统如沼泽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3、生物圈Ⅱ号为完全密封的人工生态系统。

科学家在里面生活了一年多,说明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

调节能力,但是一年后的失败说明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

人类最好的家园还是地球。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

右握左托略偏左(左眼看右眼睁,便于画图)

②对光(保证光线通路的畅通:

光→反光镜→通光孔→物镜→目镜)

(成功的标志:

在目镜中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观察:

镜筒先降后升(降时眼看物镜:

避免物镜撞破玻片标本;升时看目镜)

④整理:

把物镜偏到两旁,不要对着通光孔并把镜筒降到最低处

2、显微镜呈的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反光镜、遮光器

4、显微镜的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在移动玻片标本时,要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本着:

偏哪往哪移的原则。

6、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低倍镜的优点:

视野亮,细胞数目多(规律:

小亮多,大暗少)

7、标本颜色越深,用亮视野(既:

大光圈、凹面镜);颜色越浅,用暗视野(既:

小光圈、平面镜)

8、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存在三个部位:

目镜、物镜、标本。

判断方法:

转动目镜可判断是否在目镜上,移动标本可判断是否在标本上,若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二、1、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

净片→滴水→取材→浸入→展平→盖片→染色

2、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必须薄而透明的。

3、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类型:

切片(切取的薄片)、涂片、装片(撕下或挑取的材料)

4、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①用凉开水漱口,目的清除食物残渣,便于观察。

②在载玻片上滴的是0.9%的生理盐水,目的保持细胞原形。

③取细胞的部位是:

口腔内侧壁。

④观察到的细胞是椭圆形。

5、盖片的方法: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6、染色的方法: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染色均匀)

三、细胞壁:

保护和维持细胞形态

细胞膜:

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1、植物叶绿体:

与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细胞的细胞质线粒体:

与呼吸作用有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结构液泡:

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颜色和味道有关;

细胞核:

内有遗传物质还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动物:

与植物细胞基本相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但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生物图的画法:

①图大小适当,位置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注字和下方写图名②要用铅笔画图,颜色暗的地方应用细点来表示(越暗,细点越多)③注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引出的指示线要平行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一、1、生活需要无机物:

分子较小,无碳,不可燃(如:

水、无机盐、氧等)

的物质有机物:

分子较大,有碳,可燃(如:

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等)

2、燃烧种子时,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灰是无机物。

3、生活需要能量: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是线粒体。

4、能量转换过程:

光能

化学能(有机物)

能量(进行生命活动)

二、1、如图为多利羊诞生过程示意图:

(1)B羊提供的乳腺细胞是体细胞(生殖细胞或体细胞)

(2)用A羊的卵细胞是因为卵细胞比较大,取核时易操作

(3)三只羊的作用:

B羊提供了细胞核;A羊提供了去核卵细胞

C羊提供了场所和营养。

多利与B羊长的相似。

(4)克隆是无性生殖。

原因此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⑸此实验中用到的生物技术有:

克隆、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

⑹此实验可很好地说说明: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

3、人体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为23对。

4、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非常重要,其数目的变化会导致严重的遗传病。

如:

第13对染色体多1条会得先天性裂唇;第21对染色体多1条会得先天性愚型

5、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上面有许多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为基因,基因控制性状

7、如图:

写出各结构所代表的遗传物质分布情况:

①基因②DNA③染色体④细胞核

三、1、生物体的生长现象:

与生物体细胞分裂、生长有关。

细胞分裂使:

细胞的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⑴细胞核分裂。

⑵细胞质分裂。

⑶形成新的细胞膜。

分裂中染色体的变体最明显:

①染色体出现并位细胞中央②染色体加倍

③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等份,并进入两个新细胞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多细胞生物多细胞植物: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生物体人体: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的组成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运动:

纤毛;呼吸:

表膜;消化:

食物泡;排泄:

表膜、收集管、伸缩泡

2、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

植物组织

功能

分布(举例)

保护组织

保护

表皮

输导组织

输导

导管、筛管

营养组织

营养

叶肉、果肉

分生组织

分裂

茎尖、根尖

人体组织

功能

分布(举例)

上皮组织

保护、吸收、分泌

表皮

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营养、连接、支持、保护

血液、骨骼、脂肪、肌健

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脑、脊髓

3、植物的器官共有6种,分为两类: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4、人体共有8大系统,它们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调控。

其中神经系统是最主要的调节系统。

5、器官由4种组织构成的,并且以其中的某种组织为主。

如胃、肠、心脏(以肌肉组织为主)、皮肤(最大器官)

6、①草履虫以细菌为食,所以有净化污水的作用。

草履虫躲避食盐,靠近肉汁,说明它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②观察草履虫时应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草履虫(原因:

表层氧气多,利于呼吸)

③在载玻片的培养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

限制运动,便于观察

第四章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是最简单的生物(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内,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病毒可分为: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

3、有些病毒使生物得病(如流感、艾滋病、口蹄疫);有些病毒可加工为疫苗(如:

流感疫苗为无毒流感病毒)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植物类群

形态结构特点

生殖特点

生活环境

代表植物

细胞组成

根、茎、叶

分化情况

花、果实、种子

有无情况

藻类植物

单细胞或

多细胞

结构简单,无

根、茎、叶

孢子生殖,受精作用

离不开水

多在水中

单:

衣藻、硅藻

多:

海带、紫菜

苔藓植物

多细胞

无根,有茎、叶

无输导组织

阴湿环境

葫芦藓、墙藓

蕨类植物

多细胞

有根、茎、叶

有输导组织

阴湿环境

满江红、肾蕨

裸子植物

多细胞

有发达的根、

茎、叶

有种子,无真正

的花、果实

种子生殖,受精作用

不需要水

各种环境

松、柏、杉

银杏、苏铁

被子植物

多细胞

有真正的根、茎

有花、果实、种子

各种环境

杨树、玉米、小麦、白菜、菊

1、孢子植物包括: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共同特点:

利用孢子生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2、种子植物包括:

裸子植物、种子植物。

共同特点:

利用种子生殖,受精作用不需要水。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最大的区别是:

①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②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而裸子植物则没有。

4、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是被子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5、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①利用光合作用作用,为人类提供有机物释放氧气

②衣、食、住、行离不开植物③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为苔藓植物

④煤、石油是由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的⑤构成森林和绿化树种的植物是松、杉、柏

6、为什么苔藓植物长的很矮小?

原因:

苔藓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上部的叶只能靠自身吸收的水分生活。

7、根据苔藓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方位:

因为苔藓植物适于生长在阴湿环境下,所以苔藓生长茂盛的一方为北方。

8、双子叶种皮:

保护

植物种子子叶(2片):

贮藏营养

种子结构胚胚芽→茎、叶

胚轴→连接根、茎的部位

胚根→根

单子叶植物种子:

包括种皮、胚、胚乳

附:

1、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胚。

原因: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

2、双子叶植物:

如各种豆类、花生、瓜子等,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部分

单子叶植物:

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部分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双子叶植物种子(如:

菜豆)

都有种皮和胚

子叶2片,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中,无胚乳

单子叶植物种子(如:

玉米)

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中,有胚乳

3、种子具有一定的寿命,低温、干燥能延长种子寿命;高温、潮湿会缩短种子的寿命。

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的传播途径有:

风力(如柳)、自身力量、人和动物的活动(如:

苍耳、苹果)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㈠萌发的条件:

1、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

①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②种子不在休眠期。

㈡萌发过程:

1、种子吸收水分2、③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

3、胚根发育形成④根4、胚轴发育成②连接根茎的部分5、胚芽发育成①茎和叶

㈢练习:

1、如图:

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图

①6粒种子中2号种子能萌发。

②1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缺少水分3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缺少空气

4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缺少水分、温度低5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温度低

6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缺少空气、温度低

③3组对照实验的变量:

2-1变量为水分2-3变量为空气2-5变量为温度

2、种子萌发时先利用自身子叶或胚乳的营养,萌发后形成根才逐渐从土壤里吸收营养。

将颗粒完好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完全满足外界条件的基础上,把甲组种到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到贫瘠的土壤里,两组种子同时萌发

3、家中的大米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否萌发?

不能原因:

脱皮时脱掉了种皮,使胚受破坏不完整了。

4、从仓库里取出部分玉米种子,挑出四粒(阴影部分表示已损坏),其中不能够萌发的是(D)

 

ABCD①②③④

二、植株的生长:

1、右上图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结构,由顶端依次(由下向上)是(④③②①)

2、根的生长是由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生长最快的是伸长区;最关键的是分生区

3、幼叶→叶芽轴→茎芽原基→新芽

4、①氮肥→叶②磷肥→花、果实、种子③钾肥→茎,促进淀粉的形成

5、小强在自家院中的一棵梧桐树上刷了一圈红油漆做标志(距地面1m),两年后此标志距地面的距离还是1m

三、开花和结果:

1、绿色植物有性生殖有开花、传粉、受精、结果四个阶段

2、如图为花结构示意图,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与雌蕊

由①花药和②花丝构成雄蕊由④柱头、⑤花柱、⑥子房构成雌蕊

3、子房由⑦子房壁和⑧胚珠(白色部分)构成

而胚珠又由外面的珠被和里面的⑨卵细胞构成

4、①花药里的花粉落到雌蕊的④柱头的过程叫传粉。

传粉方式:

具有艳丽颜色和香味的花利用昆虫帮助传粉,花粉多而轻的利用风来传粉

又可根据是否利用自己的花粉来传粉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5、受精过程:

花粉落到④柱头上,受黏液刺激萌发出③花粉管它穿过⑤花柱进入了⑥子房,一直到达⑧胚珠。

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里面的⑨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6、果实的形成:

受精后的花,除子房外都凋落了。

子房发育为果实果皮:

由子房壁形成种皮:

由珠被形成

胚珠发育为种子(一个胚珠只能形成一粒种子)果实种子:

由胚珠形成种子胚:

由受精卵形成

7、玉米果穗缺粒,葵花子空壳,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来弥补。

8、麻屋子指花生的果皮;红帐子指种皮;白胖子指胚。

红帐子和白胖子叫做种子

9、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子粒是果实。

原因:

它们的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

各种豆类、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而葵花子、西瓜、桃(吃的果肉部分是果皮)是果实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的作用:

①组成植物体②保持姿态③溶解运输无机盐④参与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由于降水雨量的不同,造成绿色植物分布的不同。

降水量多的植被丰富,少的植物稀少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

增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提高了吸水效率)

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导管(根毛→根部导管→茎部导管→叶脉内的导管及其它器官的导管)

韧皮部

形成层

木质部

结构

内有筛管

有几层细胞

内有导管

作用

运输有机物

分裂

运输水、无机盐

方向

←→

活细胞

活细胞

死细胞

3、木本茎由外向内包括的三个部分是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或筛管、形成层、导管

4、右图为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两个

大小相同的果实。

已经对枝条两个

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割

⑴a果实能否继续生长能,原因:

能够得到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⑵b果实能否继续生长不能,原因:

能得到水、无机盐但得不到有机物。

⑶a果实若能生长,则比正常情况下果实大。

⑷此实验说明:

有机物是通过树皮内筛管向下运输的。

5、植物能否逐年加粗与茎内是否有形成层有关,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能长粗,草本植物无形成层不能长粗。

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植物体内吸收的水分,大约有99%参与了蒸腾作用,从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2、蒸腾作用的意义:

⑴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⑵降低叶片的温度⑶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叶片包括:

表皮①、叶肉(②④部分)、叶脉③三部分。

⑴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⑥]气孔,它是受[⑤]保卫细胞的活动控制的。

⑵叶脉内含有导管(运输水、无机盐)和筛管(运输有机物)。

⑶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②栅栏层细胞④海绵层细胞⑤保卫细胞

⑷叶片正面的颜色比背面绿,原因是正面靠近含叶绿体较多的②栅栏层。

⑸陆生植物的气孔一般是背面较多。

可减少蒸腾作用时散失的水分,利于植物的生长。

4、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内有叶绿体,中央为气孔)

细胞吸水膨胀时:

气孔张开;细胞失水收缩时:

气孔闭合

第四、五、六章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一、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实验的步骤:

①暗处理(目的:

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部分遮光、照光③取下纸片

④酒精脱色(隔水加热酒精的原因:

防止酒精燃烧;目的:

溶解叶绿素)

⑤滴加碘液(滴前应冲洗掉叶片上的酒精,滴后应冲洗掉叶片上的碘液)

⑥显色现象:

叶片遮光处为黄白色,未遮光处为蓝色。

结论: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

2、①氧气能够助燃。

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收集一试管氧气,插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②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此法可用于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淀粉

③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此法可用于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3、叶绿体中可以产生叶绿素,而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应用:

如韭黄(把韭菜放在黑暗的环境中生长。

若把韭黄再次放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韭黄会变成绿色)

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

二、氧气的过程。

光合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作用意义:

①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为自身和其它生物利用。

②为自身和其它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应用:

“三多”促进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产量。

既:

多光、多水、多二氧化碳

三、概念:

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公式: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

作用意义:

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为生物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