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寿光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交叠的重要节点位置,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耕地141万亩,常住人口113.94万,拥有30万亩的海域面积。
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寿光经济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全面腾飞,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百强县(市)评选活动中,寿光市连续11届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寿光市蔬菜业非常发达,被誉为“中国菜都”。
相继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国家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
由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培养和衍生出的产业,已成为寿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农业优势培养工业,寿光市全面构筑了现代工业体系,先后培育起了晨鸣纸业、巨能电力、联盟化工、墨龙机械、鲁丽板材、富康制药、新龙电化等一大批利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全市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达10个,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亿元。
软件园建设投资5.1亿元,成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以精细化工、海洋化工、生物医药系列开发为主的化工产业链条日臻完善,拥有盐、溴、药、镁四大系列50多个主导产品,年生产总值已接近100亿元。
“十二五”伊始,寿光经济发展着力于转方式、调结构。
农业经济向高端化发展,瞄准标准化、基地化、种苗化、品牌化方向,规划建设了总长58公里的西外环生态农业走廊,入驻高端农业项目18个,新建500亩以上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47个,新申报认定绿色、有机食品基地6万亩,成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工业经济向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晨鸣高档铜版纸等4个高端项目投资分别超过40亿元,凯马20万辆卡车扩能,联盟5万吨乙撑胺等项目已投产或基本竣工,墨龙高端石油装备、泰丰电动汽车等项目主车间框架基本完成。
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精神,在寿北规划成立了100平方公里的寿光滨海(羊口)经济开发区,目前,园区内已落地开工过5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37个,其中过10亿元的项目16个,立项投资额358亿元。
总投资50亿元的华能风电二、三期项目已全面竣工,实现并网发电,总投资160亿元的国华电厂正在积极推进。
寿光经济规模的扩大及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市场调研,至“十二五”末,预计寿光市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2万,年增量接近8000人。
现代农业、化学工艺、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更大。
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等迫切需要培训新型农民,提升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
这一切,都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整合潍坊科技中专、市工贸职业中专、市第二职业中专、市寿光技校等多处学校的资源而建成的。
潍坊科技中专、市工贸职业中专、市第二职业中专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业绩,曾分别获得全国和谐校园建设典型学校、全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各校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强强联合,给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基础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占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494人,教师50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58人。
拥有价值450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35万册的图书馆藏书,15万册的电子图书。
每年能为社会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近3000人,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9000多人次。
寿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始终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办学委员会,每年定期组织会议研究部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从政策上、资金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在内涵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密切与企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与晨鸣集团、联盟化工、寿光蔬菜集团公司、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4家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相继组建了“万龙班”、“墨龙班”、“千榕班”、“全福元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年订单培养学生1500多人。
《“厂校合一”创新办学模式》被《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才艺展示、歌咏比赛、职业理想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创业指导教育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1年,我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先进团委,山东省“创业明星学校”等,2009至2011年连续三年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
实施层次教学,分类培养,构建了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学校针对学生的升学愿望和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教学工作计划,分类培养。
每年升入高职院校深造的学生300多人。
坚持实施毕业生“双证书”离校制度,学生毕业时,98.5%以上都取得了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就业安置率99.5%。
以改革教学模式为核心,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
我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一体化学分制课程体系。
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探索实施了“课堂车间化”教学模式。
建立了课程内容更新修改机制,开发了模块化校本课程和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现代农业类、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为主的专业群,构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体系。
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水产养殖等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钳加工专业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重点专业。
近三年,9个参赛项目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7个项目获全省一等奖。
开发了《FlashCS3二维动画制作案例教程》等校本课程36本,50GB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
在寿光市人民政府支持下,我校牵头成立了寿光滨海职业教育集团,参与了山东省软件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等,建立了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目标等。
面向周边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新疆、甘肃等地联合招生180多人,曾被团中央授予“西部青年创业行动‘青年工场’”。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学校设有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潍坊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特种行业培训基地、潍坊市残疾人培训基地等,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特种行业培训、残疾人培训、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培养了新型农民,提高了企业职工技能水平。
同时,面向农村、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了技术服务活动。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本着“培养、引进、提高”的原则,建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开展了青年教师提升行动、专业带头人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带头作用。
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了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业带头人24人,山东省教学能手8人,潍坊市教学能手77人,骨干教师156人,69名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总数的91.1%。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统领,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岗位明确,责权分明,严格过程管理,督查考核科学,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
依托校园网,实现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的电子信息化。
健全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顶岗实习等制度。
成立了督查小组,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督查,确保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建立了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校建立了教学部自我管控、学校督查、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管控体系,管理与监控并重,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完善了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奖励全部以学分量化,综合评价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学校建成学校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社会声誉一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具体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
各重点专业逐步建立起适合专业自身特点和企业岗位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企业“7S”校园文化机制,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等,形成职业道德养成、就业创业训练、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统一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继续实行升学与就业分类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选择。
毕业生就业率100%,优质就业率达95%,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保持在300人以上。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着重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0人次。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梯度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从专业认知到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再到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环境,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
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等。
以重点专业教学改革为引领,全面推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扩大校企合作规模,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学校处于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优势,力争与园区内的所有企业合作办学,每个重点专业增加3至5家合作企业,多数班级实施企业冠名,70%的学生进行“订单培养”。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把校企合作机制从生产性实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延伸到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每个重点专业要与合作企业建立3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参与1个企业的技术改进攻关项目。
与西部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全日制联合招生每年不少于200人,社会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
构建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和课程更新机制。
以专业对接企业和产业为切入点,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
完善学分制课程体系,贴近合作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融合。
完善每门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大纲,每个重点专业开发1-2门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总计200GB。
提升、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扩大兼职教师数量。
每个重点建设专业至少培养2名以上专业带头人,8-10名骨干教师,引进或者聘用6名“能工巧匠”任教,“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提高到95%。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更科学、规范,更具操作性。
建立绩效考核、竞争激励和淘汰机制,加强过程性管理和监督机制。
创新文化管理思路,凸显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统一的学校管理特色。
建立有效而完备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以事先预防、过程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方式过程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引入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评价教学质量和技能考核。
建立校外教学质量监控点,制定毕业生社会评价量化制度等。
(二)基本思路
1.工作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等文件的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科学指导,分步实施,严格按照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2.工作思路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着重建设四个重点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本着以“点”带“面”,以“特色”带动“整体”的发展思路,努力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素质培养、学校文化、内部管理、队伍建设、评价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方略,统领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
3.基本路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办学模式,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上水平;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创新课程体系;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以“数字校园”建设和“为农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特色项目为抓手,提高教师信息化运用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以社会培训为载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凝聚优势,突出现代农艺技术、化学工艺、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四个重点专业建设,使之成为全国名牌专业、特色专业。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经常开展与行业、企业对话交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企业的理念、战略、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根据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定期组织各专业教师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在掌握大量数据,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培训制度,打造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师团队。
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采取现场考察、上岗演练、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
实施专业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
结合技能考核办法和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积极开展“为农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品质。
完善社会培训教育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完善各类社会培训教育体系,拓展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的种类、层次、规模,增强各培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资金管理保障体系,确保整个项目实施科学决策、高效运作。
实行目标责任制,分块管理,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分工谁负责”的原则,逐块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
加强过程监控,明确考核指标,定期督导各个项目的建设状况、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合理调整计划,确保每个项目如期完成目标。
三、重点建设内容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经,以特色项目建设为纬,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大方面以及信息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职业和岗位创新教育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提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由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新体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德育新模式等,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示范校建设项目完成后,学校将成为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齐鲁职教名校,现代农艺技术、化学工艺、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四个重点专业将成为全国的教学改革标杆专业。
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各类社会化培训功能极大提升,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作用将会迅速凸显,寿光及周边地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急需人才紧缺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一:
现代农艺技术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寿光市是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以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生产技术领先全国,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寿光以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优先发展蔬菜产业,进一步细化发展蔬菜档次和品种,培育精细化、精品化的高端蔬菜产业,使80万亩蔬菜全部达到绿色有机水平。
同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除每年需要新增数以百计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人员外,还需要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
因此,建设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水平,非常迫切。
2.建设目标
构建“课堂田园化”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的教学迁入各个农艺实训基地中现场教学。
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建立融高效设施农业生产、保护地蔬菜栽培、种苗和花卉繁育、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加工保鲜与流通等教学内容于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骨干,中青年专业教师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充实农艺技术实训基地,新建冬暖式大棚和智能温室大棚,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量。
依托学校研究所和专业师资力量,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会进行中短期农艺技术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3.建设思路
通过构建“专业+企业”“专业+基地”“专业+农户”的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边学习、边实践、边上岗,工学交替,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和项目课程开发,构筑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探索社会服务的有效模式等,进一步增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办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示范专业。
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等的育人功能,构建“专业+企业”“专业+基地”“专业+农户”的合作育人模式。
实施“边学习、边实践、边上岗,工学交替,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农艺技术的过程性实践培养。
构建“课堂田园化”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搬到相应的田间地头、大棚温室等设施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车间等进行,实现“课堂教学田园化、车间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实施学生进基地兼职技术员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从蔬菜、花卉、育苗、种业培育等行业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业基地做兼职技术员,一边服务基地,一边向基地农艺技术人员学习。
建立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标准,重点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双证率100%。
(2)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广泛进行专业调研,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构建有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依据当地的产业技术水平,以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实际生产过程为主,与农产品基地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设施农业》等4门课程,使教学内容体现本土特色。
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
开发教学资源,整合相关的网络资源,构建完善的集教科研于一体的视频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库。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进行高层次的研究生学历进修,已取得或正在攻读研究生学历的两年内达到6名以上。
确定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2名农艺专业带头人;
每年选派2名以上教师外出进行业务进修和技能培训;
每年聘请1-2名全国知名农艺专家、聘请6名企业管理专家和生产专家到校讲学;
聘请4-6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农艺技术员为兼职教师。
落实专业教师下基地实践制度,人人有农业项目、有基地。
两年内“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95%。
(4)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充实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所、蔬菜栽培研究所、花卉繁育研究所、蔬菜育种研究所的设施,新建农艺技术专业温室大棚3个,智能温室大棚1个。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提升、扩大寿光市国际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寿光砚祥有机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红梅园艺有限公司、寿光瑞克斯旺农业科技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达到8个。
(5)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
细化教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出台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进行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在设施条件下进行组培育苗,开发出具有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
引进、改良经济价值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农产品,两年内完成6个品种。
进行种植、种苗培育技术的探索,成熟后推广。
开展社会培训。
依托学校的专业师资优势,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会进行中短期农艺技术培训。
每年培训农业从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
5.规划资金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资金拟为4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5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资金130万元,学校自筹80万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投入共计2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1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7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投入30万元。
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共计1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7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3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投入30万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投入共计12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7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3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投入20万元。
6.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成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农艺技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强化对专业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实行建设项目负责人制。
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分解到每一个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制定具体建设目标和进度。
(2)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
实行项目负责人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