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229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备课 徐秀丽docWord文档格式.docx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三、课堂检测

(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4556-481-519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

P41/2—4、P47/6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

1035-235-497=1035-(497+235)

1035-497-203=1035-(497+203)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运用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解决问题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选购图书的问题情境,引出例2的两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还有必要让学生说一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

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因此可能有几种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

1、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例2的画面是书店的一角。

题中包含两个问题:

(1)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的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2)付100元,买48元、47元的书各一套,应找回多少钱?

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

如:

方法一:

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

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其中第②、第③种选择都符合要求,总价在100元左右。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

100-(48+47)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教材提示的算法,可以让学生看书,再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也可以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

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

三、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课堂检测

145+263+55-198

127+133+184+240

487-187-139-61

300-123-75-77

课后小结:

①56+31+24=80+31=111(元)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④31+19+24=50+24=74(元)

56+31+19+24=50+80=130(元)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③130-31=99(元)④130-56=74(元)

第九课时:

连除试式题的简便算法

课本43页例3及相关练习。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上的一节内容。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

学材分析: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法及会进行“连除”的计算和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也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掌握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投影片

一、复习铺垫

直接说出得数。

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148+75+52= 

343-75-25= 

4500÷

25÷

4=

25×

(4×

6)= 

425-(125+27)= 

237-38-137=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

1、加法、减法和乘法算式都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除法算式是不是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板书课题:

连除的简便计算。

2、出示:

4500÷

你能直接说出这道连除算式的得数吗?

肯定会有学生提出4500÷

4=4500÷

(25×

4)=100

追问:

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计算方法呢?

连除的算式中真的会有这样的运算性质吗?

如果有,你认为连除的算式比如a÷

c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板书a÷

c=a÷

(b×

c) 

c=a÷

b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迁移,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联想到除法的性质,教学随着学生的思维开展能比较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验证

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1、学生举例验证(模仿性验证)

(1)先指名一生举一个具体的算式进行计算和比较并板书。

(2)是不是所有连除算式都有这样的性质呢。

请每个学生都来举一或两个例子吧,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要求:

1、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2、通过这些例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3)交流。

用完整的语言表述除法性质。

并板书。

这样的算式写不完,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字母,图案,文字等)

(4)准备题中4500÷

4)=100这样的计算正确吗?

2、生活实例验证。

(算理上验证)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我们来进一步理解除法的这个运算性质。

(1)出示例题: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学校有15个班级参加了植树活动,每班种了9棵树苗。

购买树苗总共花了1350元,平均每棵树苗多少钱?

你能用不同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

(3)反馈。

说清解题思路。

1350÷

15÷

91250÷

(15×

9) 

1350÷

15

=90÷

=1250÷

135 

=150÷

10(元) 

=10(元) 

=10(元)

第三种比较难理解。

若出现,可以借助图例帮助学生理解。

(4)三种解题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再次证明了什么知识?

3、齐读除法的运算性质。

如果反过来,又可以怎么说?

既然三种方法都可以,那么你会选择哪种呢?

为什么?

引导学生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以猜想与验证贯穿整个新知探究环节。

猜想与验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验证分两个阶段,先让学生举出具体的算式这只是模仿性的,而通过生活实例的验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除法运算性质。

同时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渗透优化意识的培养)

1、填一填。

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或数

8000÷

125÷

8=8000÷

(□×

□)

420÷

(6×

35)=420○□○□哪种填法可以使计算更加方便。

180÷

36=180÷

□)=180÷

□○□(有多种答案)

2、算一算。

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000÷

81280÷

(16×

8)

390÷

13 

4800÷

(48×

20)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的简便计算。

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五、挑战题。

你能用什么方法巧妙地计算下面的题目

360÷

24 

1200÷

25

连除试式题的简便算法

c)

6420÷

35

=390÷

(5×

6)=420÷

5

30=60÷

=13=12

第十课时:

简便计算的日常生活中应用

课本44、45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

其中前两个问题,用乘法解答。

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把因数25用100÷

4代换,使计算简便。

例5的画面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

教材介绍了按月、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本节教材的练习中,不少题目的指导语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由于“怎样简便”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异,很自然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你认为简便的方法,他认为不简便。

因此,采用何种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依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简便算法的算理。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课件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

3018×

20

24×

4015×

40

15=()×

()

24=()×

30=()×

36=()×

1、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

12=300(元)

(2)25×

12

=25×

(3×

4)

=(25×

4)×

3

=100×

=300(元)

(3)12×

=12×

(100÷

100÷

4

=1200÷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

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出示例5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1)31×

2+30×

2+26

=(31+30)×

=61×

=122+26

=148(天)

(2)7×

21+1

=147+1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

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

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

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250×

13×

4

3200÷

72×

125

12×

25=300(元)12×

2512×

=(3×

25=12×

=3×

25)=12×

100=1200÷

=300(元)=300(元)

2+26

(2)7×

2+26=147+1

2+26=148(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