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119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到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审时度势,以不同的发展思想,指引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从战略的高度上加以回顾和总结,不仅有助于认识党的领导人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承接与升华,更有助于以史为鉴,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毛泽东――以民为本的发展观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但毛泽东时代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却不容乐观。

苏联老大哥建议中国不要搞国防建设、由苏联统一负责社会主义阵营国防:

美国要占领朝鲜半岛,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

中国大地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

国内连续三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政府下井投石催债逼债。

面对如此复杂严峻局面,毛泽东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博大胸怀和无穷智慧,沉着应对,化险为夷,避免了中国在二战以后沦为苏联殖民地的可能,严正地捍卫了我国的民族尊严:

他广泛团结亚非拉国家,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毛泽东晚年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更是对世界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于此同时,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由单一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更是毛泽东时代震惊世界的科技成就。

在民生方面,农村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普遍建立,扫除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文化教育,妓女及性病的近乎绝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不能不说是难以想象的奇迹。

面对战争创伤、西方封锁、苏联逼债、自然灾害、经济困难和缺乏建设经验等困难局面,毛泽东在艰难探索之中。

充分展示了他独到的发展观。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历来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他始终认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索,参加到我们的事业中来,才是我们的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他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坚实信仰,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

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号召全体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一个又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中,把一个个体的、分散的、古老的农业国,通过农民可以接受,甚至是自己创造的各种模式,从互助组、合作社过渡到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在很短的时间内,5亿农民自己起来丢掉了延续3000年的旧的生产方式。

在城市,仍以群众自发改造入手,完成了对手工业者、中小资本家的改造,最后在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完成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在如此牵动着几亿人利益的急风暴雨式的伟大转折中,毛泽东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中吸取营养,并把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理论化,上升为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

他把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转变为亿万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自觉追求。

在这场伟大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史无前例的。

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前进的推动者,是毛泽东发展观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体现。

  2.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做人民的公仆,这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又一发展观。

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里,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民群众,而党和政府的领导,则是人民的勤务员。

全体人民是国家资产的所有者,国家和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是人民权力的执行者,人民对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权力,将通过国家和政府来行使。

在建国初期面临资金不足、技术水平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体制将生产的计划、指挥、组织、监督、调节等各种权力集于国家之手,使国家得以迅速动员和集中起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使用,为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发展思想的本意是极其美好的,效果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极其明显的。

但随着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家所有制的建立,在经济活动的中层和低层,却悄然无声的发生着如下一系列变化:

政府作为经济活动指挥者、管理者的角色日益强大,大权独揽,代主行事。

作为主的人民群众既当不了家也做不了主。

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完全处于执行命令的被动地位,广大职工自己管理生产,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被淡化,企业中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逐渐淡漠。

尽管毛泽东非常敏感地发现了这些苗头,并深感这些问题不容忽视,也看到了高度集权型管理体制束缚人们积极性的负面影响,但究竟怎样改革它、完善它,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弘扬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未及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做法。

  3.依靠群众,防止腐败的探索

  早在1945年,当黄炎培先生问及中共诸君想如何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古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的支配时,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回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然而建国初期,当毛泽东体察到人民公仆队伍中,出现了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贪图享受、滋生腐败的官僚主义现象时,他就以高度的警惕把这种现象列入了执政党建设中的一大公害。

毛泽东熟知中国历史,深谙脱离群众、贪图享受、堕落腐化在新中国兴亡天平上的分量。

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才能使人民的“勤务员”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的经典之作仍然是依靠人民群众。

1951年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揭发执政党和政府肌体上的腐败,以铲除公害。

毛泽东以行动向人民表明:

决不允许李自成的悲剧重演。

然而随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实现,人们发现社会主义制度也没能避免官僚主义在其肌肤中悄悄地产生出来。

毛泽东在不断探索中仍然寄希望于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历史性问题。

  二、邓小平――_走中国特色之路的发展观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可以说,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1.建设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在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确立了全新的战略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独立自主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

在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的新时期的总任务是: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三大则在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制定的基本路线中,以更加准确的科学语言,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

这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既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精神,也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国情,又符合整个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因此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充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特色的发展战略目标。

  2.建设现代化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

  邓小平明确提出: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但是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发展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战略高度加以思考,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既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又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

1979年,中国政局刚刚稳定,邓小平就提出了试办沿海经济特区、创建“开放基地”的构想。

正是按照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战略设计,当代中国才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IX-内地”这样一个地域上的开放格局。

邓小平还提出了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思路,从科技领域,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全方位的向世界开放。

  3.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僵化,战战兢兢、裹足不前。

中国人那时已经形成一个习惯性思维,遇事都要问一问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思想?

如果认定是“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思想”,那就要批判。

要否定。

如果让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继续处以支配地位。

那么任何新的改革开放措施就根本无法推行。

邓小平这时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尽管听起来不是发展的科学,但此一语即出,却改变了过去凡事都要先考虑意识形态、凡事都要先从政治着眼、凡事都要先问问教条的思维习惯。

“白猫黑猫”论的实质是在告诉人们。

想问题办事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框框出发。

一切要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是靠干出来的。

不是靠讲出来的。

简单的说也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它倡导的就是实干精神,正是这种实干战略,开启了中国人的思想之门,保证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使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

  邓小平的发展观不仅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

而且超越了他生活的国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江泽民――“三个代表”统领下的科教兴国发展观

  江泽民挑起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重任,正值国际国内风云变换之际,世界处于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成为一种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知识爆炸,高新科技迅猛发展。

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这对我国既是历史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提出新观点,做出新决策。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发展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事业。

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完成这样光荣而伟大的使命,需要靠党的领导。

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这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加以回答的根本性问题。

江泽民作出了最集中、最概括的科学回答。

2000年2月,江泽民指出,“总结我们党70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只有在以“三个代表”武装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因此“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光。

  2.科教兴国成为发展的基本国策

  1994年江泽民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江泽民不止一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5年5月6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江泽民在当年的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江泽民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

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四、胡锦涛――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

而科学发展观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以人为本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才能使人以积极的态度直面所处的现实环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要鼓励人们完成文化精神的重塑。

  4.统筹兼顾是发展的根本方法

  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历史特色的发展观。

他们既有承接,又有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指路明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6--27。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

  央党校出版社,1993。

  [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琊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LA],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A],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

2006。

  [7]徐光春,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J],人民论坛,1996,(11)。

  [8]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 张国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