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3095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docx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

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一类以考查考生检索、整理、概括信息能力为目的的题型,具有较大的难度。

今天,我们就针对如何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这类题型做一下简单的讲解。

一、常见的提问形式:

A.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XX部分的主要内容。

C.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XX的?

D.文中的“这”/“那”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二、一般答题步骤

A.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思路:

(1)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什么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3)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特点

Ø看题目及题目中的修饰语

Ø看首括句或中心句

Ø看段落和层次,提炼段落中心句

Ø挑关键词句,注意过渡句和连接词。

【例】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

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

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

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

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

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

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

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

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

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试题】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

请简要列举。

(3分)

【参考答案】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

B.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XX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相关点。

介绍了XX的……

以说明事物特征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是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要注意寻找修饰限制类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

事物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在形状、方位、构造、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功能等方面。

2.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的是关于说明对象(原因/方法/原理)

以阐释事物本身的内部规律或本身道理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为事理说明文。

其特征往往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松鼠》、《载人宇宙飞船》,根据题目可推断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试图解释花儿红的原因,属于事理说明文,《松鼠》、《载人宇宙飞船》是事物说明文。

【例】

团雾——高速公路上的杀手

2013年6月4日6时许,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东西两侧车道突发16起交通事故,共造成56车相撞,致14人死亡。

有关人员在分析上述事故的发生原因时发现,造成这些严重交通事故的杀手就是团雾。

从气象学意义上讲,团雾的本质也是雾。

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那些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就是团雾,秋冬季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是清晨6-8时,较容易出现团雾。

团雾的形成,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其易出现的地域一般为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

另外,雨后山区的高速公路地段也较易出现团雾。

与普通的雾相比,团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大雾弥漫有所不同,团雾的势力范围比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彩,团雾似的,四顾朦胧,团雾以外,视线良好;第二,团雾内能见度很低,一般只有10-20米;第三,团雾覆盖范固呈分段形态,有的地方雾很少,有的地方雾很浓;第四,团雾的覆盖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团雾覆盖区域长约5000米,小的团雾覆盖区域长度仅有1000米。

团雾因其飘浮不定和能见度低的特点,而被称为“高速公路杀手”。

高速公路上的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团雾的危害之所以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团雾的特性造成了其在高速公路上多发。

团雾不仅能在大雾天气中现身,就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内出现。

其次,驾驶员视觉的明暗适应特性不佳,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明暗适应指的是,人们从暗处走到明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人眼需要1分钟能完成明暗适应性的转换。

暗适应就是由明到暗,人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比明适应慢得多。

一般情况下,人眼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一半的视觉感受性,大概4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

因此驾驶人由明朗路段一下子进入团雾路段时,周围环境的能见度大幅降低,人眼不能迅速适应,视力无法得到及时恢复,由此造成反应滞后,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再次,人类的知觉会因参照物的不同而产生错觉,使得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

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由明朗路段驶入团雾路段时,虽然驾驶员会本能地采取制动措施以降低车速,但往往会因为知觉错觉,低估进入团雾路段的车速。

这就非常容易使前后车发生追尾。

最后,人类的反应特性也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刺激信号,并对其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信号做出反应。

选择反应时间的长短,与刺激信号的辨别难度有关,辨别难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

当车辆驶入团雾区后,四周白茫茫一片,降低了车辆给驾驶人的刺激强度,增大了驾驶员的辨别难度,使得他们很难从周围的环境中把车辆辨别出来,也就是使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变长,从而延长了车辆的制动非安全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增。

此外,还要考虑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与团雾区能见度低的负面效果相互叠加,这也是造成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那么,面对团雾,我们该怎么办?

公安部交管局的专家提醒大家,驾车出行前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注意沿途天气预报。

一般来讲,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团雾更容易出现,尤其是雨后一两天,如果天气晴好,就比较容易在清晨出现团雾。

同时,驾驶员行经团雾多发路段需加倍注意,如遇突发团雾,应保持镇定,不要慌乱,减速行驶。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改动)

【试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分)

【参考答案】团雾的形成条件、特点、危害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C.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XX的?

答题思路:

(1)理清层次

(2)找中心句

(3)摘取关键词句

(4)整合信息、组织语言

【例】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杨先碧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

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试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参考答案】文章主要从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形态和治疟原理、治疟效果显著和局限不足等方面来描写的。

D.文中的“这”/“那”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题思路: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要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将问题代入原文,锁定代词所在的位置;

(2)前后检索,找到代词指代的内容;

(3)用找到的句子替换该代词,看看意思是否保持不变。

【例】

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

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

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

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

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试题】第③节中“这些举动”指的是什么?

请概括回答。

【解析】仔细阅读“这些举动”的前文,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琴鸟唱歌前要搭建舞台,园丁雄鸟要造窝并用蓝色物品来装饰爱巢。

【学以致用】

1.(2015年·舟山中考)

阅读《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

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

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

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题目】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参考答案】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

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2.(2015•陕西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游戏的功用

①人生真正的活动是从游戏开始的。

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

游戏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是一种复演祖先进化的过程。

②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愉悦。

这种愉快情绪,能激发和调动他们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的必修课。

游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索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③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491名小孩分成几个组,对他们进行了一种名为“托伦斯测试”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检测。

这种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一系列根据图形进行的拓展绘画来判断创造力程度高低。

孩子们被要求以某个特定图形为基础进行自由创作,然后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并描述出故事背景。

测试结果显示,有游戏经验的孩子的思维更发散也更灵活,比不玩游戏的孩子能发挥出更高的创造力。

④部分孩子因为玩游戏影响了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出了问题。

来自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适量地玩计算机游戏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之,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来自美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喜欢玩计算机游戏的孩子更“聪明、有活力和易于成功”。

⑤年轻人往往喜欢一些高难度游戏,以获得新异的刺激和求真的乐趣。

在玩精彩的游戏时,也即在克服障碍时,年轻人主动让自己朝着情感的积极一端前进。

他们紧张地投入其中,而这恰恰是产生各类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正确心态和身体状况。

这是因为人在能力极限下进行工作时所达到的投入状态,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这种状态就是游戏设计师和心理学家所谓的“心流”。

一旦进入了心流状态,人们就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不管是放弃还是获胜,两种结果都同样无法让你心满意足。

如果游戏的目标真正具有吸引力、反馈又足以激励人心,年轻人会在相当长的时间满怀热情不断挑战游戏设置的重重障碍。

在游戏中,他们积极乐观地做着一件自己擅长并享受的事情,这给他们带来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

⑥当今,本应是年轻人喜爱的一些游戏也成为银发老人的“宠儿”。

它们不仅可以为老人晚年的生活增添乐趣,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游戏还有减轻老人精神压力的功用,可以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通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边玩电子游戏边活动身体的参试者的大脑功能变得活跃,同等运动量下,他们的收获也更多。

定期通过游戏机来进行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1)游戏具有哪些功用?

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⑤段,为“心流”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请分别简要分析。

定期通过游戏机来进行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

B.借助一系列根据图形进行的拓展绘画来判断创造力程度高低,是“托伦斯测试”的基本原理。

C.要想让孩子聪明、有活力,就应鼓励孩子多玩游戏,因为游戏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积极作用。

D.年轻人喜欢玩一些高难度游戏,并在克服重重障碍中获得刺激和乐趣,这就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

(2)“心流”是人在能力极限下进行工作时所达到的投入状态。

(3)①“定期”表示限定,说明老年人通过游戏来进行体育锻炼是有一定周期的。

②“可能”表示不确定,说明玩游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只是一种推测。

(4)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中等。

A.强加因果,“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这是介绍游戏的好处,而不是孩子喜欢玩游戏的原因;C.说法过于绝对,玩游戏要有一定的限度;D.文章说游戏是“复演祖先进化的过程”,而不是重复人类的演化的过程。

3.(2015•鄂州中考)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19题。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

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

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

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

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

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

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

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

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

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

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

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

是这样:

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

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

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

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

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

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

大自然超级给力!

加拿大真有糖树。

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

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

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

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

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

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试题】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

米树:

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

糖树:

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4.(2015•云南中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19题。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张博然

①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