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030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等专科学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讲稿 》Word文档格式.docx

“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说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导入,“以人说文,以诗说史”。

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横塑赋诗的曹操、时运不济的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充满哲理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苏轼等。

使之成为亮点,使学生与诗文之间,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回味。

3、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化抽象为形象,诱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

伏居林

2008年1月于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第一节立身做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个人立足社会要德才兼备。

二﹒教学时间:

2007·

17—21

三﹒教学内容

1.概说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字的历史起码也有三千年了。

这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东方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富有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王奕﹚,历代中国人都对文学名篇的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赞赏不已。

将其比做日月,许以千古,仰其光芒,沐其清新。

是否可以说,生为中国人而对古今文学名篇的魅力浑然不觉,甚至一无所知,其文化素质就会大打折扣。

黯然失色。

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但它的深层潜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趣味。

概括的说,多读名篇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多读名篇也可以增强骨气和人格。

今天我们从青年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讲起,从名篇中汲取精神力量。

2﹒人—社会

什么是人,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人从脱离母体的一刻起,就有了他的社会属性,一睁眼认识父母、爷爷奶奶、叔伯大爷、兄弟姐妹到老师、同学等。

而人做为一个有思维、有意识的高等动物,形成一个大的群体,这就是人类社会。

我们常说做“思想工作”实质就说明人们思维意识的复杂和不固定性。

从古至今上至达官政要,下到庶民百姓,形成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做为自然人要立足社会何其难也。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努力、奋斗竞争拼搏这已成了同学们的口头语。

也就是说得有付出,成功是与汗水相连的。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就说明人要从事一个行业,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实质是指人的立身之本得有:

一技之长。

举例﹙略﹚,外国技师的故事。

人们常用“海洋”比喻广大。

把酒量大叫海量,气量大叫海涵等,说明人要有宽容大度的气量,才能把自身溶入社会。

历史上也有人脱离社会的传说、如商末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

我们生活中的海洋就是社会,是群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3﹒个人行为要受社会发展的约束。

我们说个人在社会立身要有一技之长,做为新时期的一代青年要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的合格人才,就得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否则,就会出现一种“高分低能”,“眼高手低”“道德失范”的现象。

(例子略)。

个人行为要受社会的约束,也就是说人有能力,有才华,还得有道德规范自身的行为,常言说德才兼备就是指此。

如北宋末年的状元秦桧,书法,文采堪称一流,可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卖国求荣、残害忠良,德行的缺失终归为千古罪人。

人性,历代哲学家、思想家就人性问题作过各种各样的论说。

人性善说: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仁、义、礼、智四者人皆有之所以叫做四善端。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对于性恶论不阐述,知之即可。

孟子的“四善端”也正是几千年来国人所尊崇的道德规范。

4﹒珍惜大好年华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既有高超的技术,又能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奉公守法,遵纪爱国,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

同学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节。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中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就是告诫青年不要荒废大好时光而应从小抓紧学习求知,从古至今,少年时不努力学习,成年后就很难有所成就。

晋代诗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就是一首劝勉人们趁好时节赶紧努力,岁月可是不等人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时间是宝贵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珍惜时间,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

否则,等到年老时再后悔自己的路碌碌无为就来不及了。

愿同学们珍惜时光,为了自己的将来,常以此诗勉之。

本节要点: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珍惜年华,刻苦勤奋。

要求:

做好笔记,背诵,记忆名言警句。

第二节立志好学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要学生理解人只有确立志向,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好学上进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品质。

二﹒教学时间2007·

24—29

1﹒志向与好学

明志就是确立志向。

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成就。

古人登高望远,表明心志。

“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去实现宏伟的志愿。

在生活的海洋中向理想的彼岸航行,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急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动力。

好学就是喜欢学习,这是古人激励赞赏的一种品质。

孔子就以好学著称,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境界。

他把“学而时习之”看成一大乐事,并主张学与思想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还专门写了《劝学》一文加以论述。

学习,作为人类进化的需要和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终生事业。

2﹒《墨子·

修身》中说:

“志不强者智不达”就是说:

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的结合。

﹙例略﹚祖冲之。

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就没有超人的智慧。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先哲在两千年前就给好学下了这一定义,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和不竭的动力,事业和生活亦然﹙例略﹚

下面我们欣赏清人板桥的明志诗《题画·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大意:

竹子牢牢扎根青山,那根埋在破岩之中,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仍然坚强挺拔,任东南西北风吹打仍旧从容。

这幅画和题诗,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别看一丛柔弱的竹子,任凭风吹雨打,千磨万击依然坚韧从容。

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难道不应当站稳脚跟,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吗?

郑板桥具有鲜明个性,他曾经颇为自负地刻了一方印章: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个学历过硬的七品“父母官”,一个刻意创新的大才子、穷书生、有傲癖的怪人,一个不讨上司喜欢的“糊涂”人,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狂人,一个兰、竹、石的恋者。

和苏东坡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的天才人物。

板桥趣闻轶事。

郑燮,号板桥(1693--1756),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的名字,在国人心中是一点也不陌生的,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津乐道。

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

他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自创的“六分半”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还有人在学“板桥体”;

他的诗词道情也很出色,如“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等至今人们还口头传唱。

清人谓诗、书、画三绝。

人有了志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艰难困苦是对人意志的磨练。

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不但要有坚韧的毅力,还应有敏睿的洞察力,认识世界事物的复杂性,《红楼梦》有联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学习一首大家熟悉的哲理诗。

《题西林壁》学生背诵,抄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壁,在江庐山西侧,一名乾明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作者观赏奇妙的自然景象而有所感悟,发为至理名言:

如果不能站在比客观事物更高的角度,而只是“身在其中”,使很难认识其全貌和本质的。

社会是复杂的;

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认识事物的实质,才会不“糊涂”,不会有局限性,这也是人的能力、素质的体现。

﹙例子略﹚。

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梅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无论诗词、散文、书、画,他都造诣极高。

一生著作等身,有“苏文如海”之称,其词更是开豪放派之先。

所谓“学士词如关西大汉,执铁板铜钯,唱《大江东去》”的故事,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苏轼生活在北宋年间。

他做过密州,徐州,湖州,杭州等地方官,有机会接触一些社会现实;

并曾先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阳﹚远徙琼州﹙海南岛﹚。

一生坎坷历经风霜。

东坡轶事三苏趣闻(从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以豁达的胸襟,读世间书,财产悟道,为中华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立志,好学。

学会全面看问题。

书写,背诵,以自身的程度,理解两首诗的深刻内涵。

第三节读书积累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毛病,能够从书中引发联想,小中见大,逐步积累,养成良好习惯。

二﹒教学实间﹒2007·

10·

9—13

三﹒教学内容:

名著欣赏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常言说:

“活到老,学到老”喜欢学习,是古人极力赞美的一种品质。

孔子就已好学著称,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境界。

他把“学而时习之”堪称是一大乐事,并主张学与思相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学习,作为人类进化的需要和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终身事业。

学习与思考不可分割,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同学们以自己学过的知识引发联想,读诗知史,融会贯通,巩固提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咏史兼抒怀之作,巧妙地发挥了市个体别是绝句的长处,小处落墨,小中见大。

诗人从埋沙中的一柄小小折戟兴起思古之幽情,富于诗意地引出赤壁大战,以及这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并引发新颖的议论,他认为周瑜获胜是得到并抓住了偶然的机缘,倘若东风不成全周瑜的火攻之计,东吴政权必定覆亡。

全篇语言生动形象。

首句推出折戟,即以鲜明的视角形象引人注目。

次句七个字写“将”“磨”“洗”“认”的动作神态,生动简洁。

“认”字尤妙,怀古深情,一字传出。

后二句议论,设想东吴政权之亡不是简单直接抽象的概括,而是继续用小中见大的方法,以虚拟的东吴美女二乔被曹操掠夺的情景来显示,并且展现出一个“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画面作象征。

“二乔”与“周郎”英雄与美人相互映衬。

同学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可议论,可发言。

这首诗28个字,尤其是后两句议论,会使人思结绵绵,从赤壁之战引发对于三国这一特定历史的思古之情。

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击败曹军南下大军20万﹙号称80万﹚。

《三国演义》是一部全景式的战争文学,写了形形色色的70多次战役。

战争是残酷的,可它描写得那么壮美,那么有声有色,那么惊心动魄。

三国中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典范。

赤壁之战更是军事谋略系统工程的全面展示。

﹙舌战群儒、智激周郎、群英大会、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等一浪高过一浪﹚。

﹙谋略:

连环计、苦肉计、美人计、反间计等﹚。

曹操以八十万之众,誓在踏平江东,实现统一全国的抱负,孙刘联军不过十万作者设想当时如果不是东南风这一机缘,二乔便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也暗示东吴政权会覆亡。

周瑜作为东吴主帅,在文要降,武要战,举棋不定之际,诸葛亮的出场与周瑜的斗智更是光彩照人,周郎风流倜傥,诸葛羽扇纶巾、蒋干的自负愚蠢、关羽的义薄云天、曹操的奸诈权变、刘备的虚伪机巧、黄盖的忠勇可嘉、鲁肃的忠厚诚信。

无一不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远远高出中国其它历史演义和战争小说,就在于它透过对阵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拼搏,反映了无数场斗智斗法的谋略之战,智慧之战。

《三国演义》生动的敷演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故事,塑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那个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的明君仁政的政治思想,歌颂了忠贞智勇的历史人物,它的思想意义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典范作品。

作者是生活在宋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创作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依据。

作为小说前人评介为“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其中很多历史人物的行为,以此构成历史事件,曹操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从“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两句唐诗中,我们联想到如此多的内容。

不同文化程度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故望同学们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对文学作品,人生社会有更深刻的人质。

1.读《三国演义》原著。

2.背会这首诗,理解小中见大的含义。

词曲赏析

一.教学时间2007.10.15——20

二.教学内容:

《虞美人》《天净沙·

秋思》

1.概说

同学们从小学读李白的《静夜思》开始,就已接触文学名篇,它精粹光润、千锤百炼、声情并茂、琅琅上口,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杜牧的《清明》,几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文学名篇的久传广播,使它们的名气传染给社会风俗,传染给自然山川,又使风俗和山川成为载体,在后世人的群体无意识的奉行和游览中,把名篇的精魂传之愈久,播之愈远。

曾经有深知文学奥秘的人说过:

“文学乃是人学。

”以书写为核心的文学,讲究合情合理,情理兼备,而且情是更不能割断地联系着人们的生命本源。

因此文学名篇往往能够对人们处于各种精神状中的思想感情而动之,抚而慰之、宣而泄之、激而奋之、使之得到各种形式的升华与净化、涵养和超越。

人们在熟读唐诗的同时往往感到五代两宋的词比同一时期的诗更有魅力,不是由于它的视野比词诗开阔,而主要是她把情感的旋律用丰富多彩的节奏和曲尽回环婉曲之妙长短句的方式托出,把写情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都成了今人难忘的千古一瞬间。

2.虞美人﹙词牌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且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937-978﹚字重光,李璟之子,南唐的末代皇帝,世称李后主。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三年,旋被毒死。

他是五代、北宋之交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文学艺术家,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能,词成就尤为突出。

其词主要内容写宫廷响了,离愁别恨和囚徒生活,感情深知,擅长白描,意境深融阔大,语言或明丽朴素,风格清婉沉着。

他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能力和艺术风格,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李煜降宋后的第三年,在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远小楼里,他写下了这首故国之思的小词。

词人将春花秋月江水雕栏玉砌等景物全部织入现时的心境和回首的往事之中,使真景物与真感情融为一片,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为一体,也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到极深极广,从而高度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人们都曾经经历过或体验过的普遍的人生悲剧,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词的结尾,更将情恨愁绪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景象,显示出其沛然莫御,翻滚奔,腾流不断,无穷无尽。

一问一答,读来有如大江滔滔,起伏奔流之感。

3.关于五代十国的更替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唐朝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五代凡五十三年(907――959),先后更换八姓十四君。

五代时,在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吴:

杨行密杨溥902

唐:

李昪李璟李煜937

前后蜀:

王建王衍94-925史称前蜀

926年孟知祥入蜀934年称帝史称后蜀

吴越:

钱镠907-978降宋

楚:

马殷927-963为宋灭

闽:

王审知909-945位南唐灭

南汉:

刘隐917-971为北宋灭

南平:

高季兴924-963亡于北宋

北汉:

刘崇据河东951-979亡于北宋。

总的局面,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4.关于唐五代词

词的兴起:

是唐代新兴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词是诗的一种变体,词最早起源于民间。

大约唐初即有民间曲子词的出现。

至中唐,文人作词较为普遍。

标志词体发展进入新阶段;

晚唐温庭筠等大量作词的专门人才出现,词开始以不同于诗的面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词的发展与音乐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是“倚声填词”的歌词,其所倚之声既是隋唐以来的燕乐新曲,这种“杂胡夷里巷之曲”的燕乐是唐代的流行乐。

文人词约出现于中唐时期,晚唐出现了大量填词的专家,温庭筠和韦庄是代表人物,他们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方向。

﹙花间派,南唐词派﹚

五代后期出现了以南唐为中心的南唐词重抒情,多疏淡之作,较为雅致。

李煜作为风流皇帝前期写了一些反映宫廷享乐生活的艳词;

作为亡国之君,其后期词多写了离愁别绪和亡国之悲。

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悲苦,把词真正印上了抒情的道路,基本完成了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在词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冯延巳和南唐二主是南唐词的代表,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5.元代的散曲。

散曲:

在元代一般称作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只的曲子,又叫“叶兜”,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曲又称套数,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行,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煞调”或“尾声”。

马致远是元代前期的散曲大家,擅长将超扩的情怀,人生的感悟,与苍凉的意境融为一体提高了散曲艺术境界,扩大了散曲的表现领域。

其作品市井气少,文人品味增加。

有的作品写的自然天成,意境优美。

〔越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写景小令的代表作,历代传诵不衰。

作者以简洁的笔墨,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展示了深秋郊野的景象,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的愁肠寸断的感触。

这是一幅出神入化的“深秋落日图”。

但是很显然,作者描写的并非纯粹的秋景,景物中包含的苍凉萧瑟的意境,所传达的天涯游子那孤寂、彷徨的心境才是扣动人心,引发联想的核心所在。

秋天过后,便是寒冷的冬季,夕阳西下,紧接着是漫漫长夜,预示了前程的渺茫和命运的飘摇。

这种情和景的水乳交融,这样一种人生况味的含蓄表达,使这支小令成为写秋思的杰作。

故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被誉为元人第一﹗今存散曲130多首。

1.抄写、背诵。

2.工作之余,可读写自己喜欢的宋词、元曲,提高阅读水平。

第四节洁身自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加强自身修养自强自立是人生的根本这一道理。

二.教学时间:

2007.10.22-27.﹙八周﹚

三.授课内容。

1.完善人格自强自尊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表为,在个人发展问题上,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强调人格独立和追求人格完善就意味着人的一种自强自立意识,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儒家从来强调人格之独立,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志气是不能为未来力量所剥夺的。

孟子最重人格独立,他认为人性本善,而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人都应有不可剥夺的道德人格,都应当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这种强调个人格独立的自强精神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传统之一,它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巨大,自古至今,强调人格的独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特征。

儒家肯定道德人格是独立的,同时强调人为了完善其人格所应做的努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中修身为根本。

一个人要有自我责求精神,以对善的追求而达到对动物性超越的渴望。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正说的是这个道理。

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应当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完善自己。

小到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接人待物、与人相处,大到爱岗敬业、奉公守法。

无不要求以自身的修养来体现。

古人云:

“陋室之不扫何以扫天下”。

也告诫人们自身修养应从小事做起。

曾子云: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姓乎?

传不习乎”?

他这里指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忠信的理想人格境界。

孔子云: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话,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

后一句是坏的东西,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着别人堕落下去。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尽心上》

大意是失意的时候,就加强自身修养;

得志的时候同时让天下人一起好起来。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和社会仕途的顺与不顺,在对人对事物方面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得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

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

孟子还说过“达不离道”“穷不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