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915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8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两套Word下载.docx

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称为光的色散。

4.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的小水滴,造成的色散现象。

5.彩色轮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的光会因为视觉暂留合成,使色盘在我们眼中呈现出灰白色。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

1.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瞳孔。

4.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规律:

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6.生活中利用光的反射的例子:

交警穿的反光衣;

马路边的反光桩;

汽车的反光镜;

医生的额镜;

照明灯装上灯罩能够将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这样可以增加亮度;

教室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更好地反光,能够使教室明亮很多;

人类测量地月距离就是利用光的反射。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度角放置。

2.潜望镜的应用有很多,被广泛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仪器。

它不光应用在水下,科学家们还发明了在陆地上应用的潜望镜,有战壕潜望镜、坦克潜望镜等。

当然,还发明了应用于空中的飞机潜望镜。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1课地球的表面

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

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地形特点:

地形

海拔

特点

高原

海拔在10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

平原

海拔较低

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4.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地形地貌

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

岩层弯曲、断裂

岩层受力发生弯曲

长白山天池

湖泊被群山环抱

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敦煌地貌

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

风的吹蚀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地面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

流水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

第2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①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②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③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的发生所能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模拟地壳运动实验过程中,拉开或挤压泥土模拟的是板块受到力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相互分离或碰撞,板块边缘附近“地球表面”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

3.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

4.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5.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在室内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

在室外远离建筑物,躲在开阔、安全的地方。

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和作用

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

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比如,形成了火山口湖,火山岛等。

3.火山喷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①正面影响: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

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负面影响:

烧毁森林、房屋,污染空气,泥石流......

第5课风的作用

1.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2.敦煌地区雅丹地貌主要是风的作用形成的。

3.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第6课水的作用

1.侵蚀: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侵蚀。

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3.河流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坡度大的河段河水流速大,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4.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一般地势平坦,河床宽阔,流水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慢慢沉积下来,长年累月就形成平原。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形成的主要原因

弯曲的岩层

地震

火山喷发形成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水的作用

2.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降雨时,有植被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小;

无植被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3.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这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第1课时间在流逝

1.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来计时。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工具有:

(1)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的仪——日晷。

(2)利用日影长度变化发明的天文仪器——圭表。

4.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流计量时间

1.水钟,又叫做滴漏、刻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优点是可以在夜晚或阴天进行计时。

2.水钟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3.水钟的等时性:

同一容器内水流完的的时间基本相同。

4.水位高度和流水孔径是影响水流出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5.随着水位逐渐降低,水流出速度会越来越慢,因此泄水型水钟的刻度从下往上会越来越疏,受水型水钟的刻度从下往上会越来越密。

第3课我们的水钟

1.滴水的速度、孔的大小、瓶子的形状等都会影响到水钟计时的准确性。

2.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3.水位高度的变化使得水滴漏的速度不均匀。

水位高,水滴漏的速度快;

水位低,水滴漏的速度慢。

4.可以采用多重滴漏或输液装置控制水滴速度。

5.使用浮球浮标等可以将水钟制作成表盘式的水中,指示时间更加精准。

第4课机械摆钟

1.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2.单摆:

在细线下面栓一个重物,且细线的质量和重物相比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一个单摆。

3.单摆的等时性: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4.摆在摆动时,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依旧不变。

5.制作自制摆实验时,需重复实验,这样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第5课摆的快慢

1.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

2.摆绳长度影响摆的快慢:

保持摆锤不变,摆绳越短,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

摆绳越长,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少。

第6课制作钟摆

1.机械摆钟的摆1分钟摆60次。

2.在测试摆一分钟能否摆动60次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测摆15秒钟是否摆了15次,不需测60秒。

3.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制作一个每分钟能够摆动60次的摆时,可以通过调节摆绳长度来调节摆的摆动快慢。

第7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时间总是在不断匀速地流逝,要准确地计算时间,我们需要用到更合适的方法。

2.人们对时间的计量经过了自身感觉、太阳钟、水钟、摆钟、原子钟的变化,对时间的计量越来越准确。

3.不同的计时工具都利用了不同的等时性,

4.当今计时最准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误差1秒。

5.准确计时在航天器发射、百米赛跑、火车时刻表等领域活动中有重要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第1课我们的身体

1.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的现象,还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2.生理健康:

是指身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结构与技能完好,可简单描述为身体健康。

3.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4.体质:

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功能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5.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睡眠时间、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生存环境等。

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益于健康。

6.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7.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第2课身体的运动

1.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

2.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利用X光来看见骨骼。

3.骨骼具有支持运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4.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

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式不同。

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5.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

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肌肉为人体运动提供了动力。

6.制作的运动模型中,筷子(或短木棍)模拟骨;

橡皮筋模拟肌肉;

线绳用于固定“肌肉”和“骨”,使“肌肉”附着在“骨”上。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

7.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为保护骨骼和肌肉,促进它们健康生长,我们应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8.生活中有很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例如起重机。

第3课心脏和血液

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会通过心脏、血管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人们的各项活动。

3.心脏持续不断地跳动,通过舒张使血液进入心脏,收缩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1.常锻炼身体可以使心脏更加强健,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更少一些。

5.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歇会休息,在身体休息尤其是睡眠的时候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减少,也能使心脏得到较多休息。

6.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

1.脑位于我们的颅腔内,柔软又脆弱,我们要避免受到剧烈撞击损伤到脑。

2.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

3.脑与脊髓相连,是我们的中枢神经,它们联系的神经遍布全身各处。

4.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5.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

第5课身体的“联络员”

1.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

2.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

3.神经从身体各个部位接收信息传递给脑或脊髓,再将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给身体的相应部位,使身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4.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5.人体收到环境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

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6.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7.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控制着身体的知觉、感官、思想和运动。

8.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第6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

2.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3.压力易引发焦虑、抑郁、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

焦虑的情绪常常会使人无法入睡,影响身体健康。

3.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

4.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

第7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2.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3.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

经历了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

本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

主要安排两个内容:

一是回顾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选项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帮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

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释。

最后,学生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对对比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进行细致地指导。

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

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难点:

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它们形成的原因应该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对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直接点明本节课的研究内容,直入主题。

二、探索

(一)回顾与梳理

1.学生先分析自己的活动记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哪些因素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2.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带学生回顾和梳理前面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科学概念。

3.(教师出示第一节的5幅图片和班级记录表)教师:

还记得这几幅图片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还认同当初自己的猜测吗?

如果不认同,请你们说一说现在是怎样认为的。

4.学生对每一幅图中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解释,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记录和完善班级大记录表。

弯曲的岩石:

地震作用下岩石受到挤压。

长白山天池:

火山喷发形成的。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水的作用(降水)。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5.小结:

通过对这5张图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火山、地震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运动,它们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猛烈的、突然的,可以在瞬间使地形地貌发生较大的改变;

风和水的作用则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缓慢的、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的。

我们把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侵蚀。

(板书:

侵蚀)

让学生对第一课出示的5幅图片再进行解释,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猜测,修正自己的认识,结合本单元所学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

最后,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个小结,并给出“侵蚀”的概念。

(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1.探讨:

侵蚀破坏了地表的岩石和沙土,形成了寸草不生的戈壁和荒芜人烟的沙漠,严重影响了那里人们的生活。

有什么办法来减少侵蚀对地表的影响,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呢?

2.学生讨论。

3.植树造林真的可以减少侵蚀对地表的影响吗?

怎样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4.设计实验。

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和注意事项。

不同条件:

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相同条件:

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降雨”高度。

5.教师要再次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学生需要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这个实验所用的器材、装置其实和“水的作用”一课差别不大,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设计两组实验,并且保证实验的公平性。

三、研讨

1.比较和交流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当雨水降落到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当雨水降落到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比较和交流两组实验所产生的径流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

植物是土壤的天然保护屏障,植物的根系能使土地更为牢固,不易被雨水冲刷,树叶能够减小雨水冲击的力量,也能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交流实验想法。

通过今天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人类的活动对加剧或减小土地受侵蚀程度有什么影响?

小结:

下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地球表面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的活动会加剧或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如果植树造林,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等,就会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如果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就会加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侵蚀,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哪些新的认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第二套)

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

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3.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4.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

而光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

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6.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7.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