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740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9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4.答:

A-DNA是DNA的脱水构型,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旋含有11个核苷酸对。

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是2.3nm。

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

在活体内DNA并不以A

构型存在,但细胞内DNA-RNA或RNA-RNA双螺旋结构,却与A-DNA非常相似。

B-DNA是DN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

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DNA以B-DNA形式存

在。

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DN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

Z-DNA是某些DN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

当某些DNA序列富含G-C,并且在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现时,可形成Z-DNA。

其每螺旋含有12个核苷酸对,平均直径是1.8nm,并只有一个深沟。

现在还不清楚Z-DNA在体内是否存在。

5.答:

染色质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故也称染

色质线。

其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连接体和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每个核小体的核心

是由H2A、H2B、H3和H4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状。

DNA双螺旋就盘绕在这八个组蛋白分子的表面。

连接丝把两个核小体串联起来,是两个核小体之间的DNA双链。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线卷缩成染色体:

现在认为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卷缩:

第一个层次是DNA分子超螺旋转化形成核小体,产生直径为10nm的间期染色线,在此过程中

组蛋白H2A、H2B、H3和H4参与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核小体的长链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30nm的超微螺旋,称为螺线管,在此过程中组蛋白H1起作用。

最后是染色体螺

旋管进一步卷缩,并附着于由非组蛋白形成的骨架或者称中心上面成为一定形态的染色体。

6.答: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

DNA聚合酶I:

具有5'

-3'

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

-5'

核酸外切酶和5'

核酸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

是一种起修复作用的DNA聚合酶,除具有5'

聚合酶功能外,还

具有3'

-5'

核酸外切酶,但无5'

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I:

除具有5'

聚合酶功能外,也有3'

核酸外切酶,但无3'

外切

酶的功能。

7.答:

(1)真核生物DNA合成只是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原核生物DNA合成过

程在整个细胞生长期中均可进行。

(2)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则为多起点的,而原核生物

DNA复制是单起点的。

(3)真核生物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

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的要短。

(4)在真核生物中,有a伙丫、3和&

5申DNA

聚合酶,3是DNA合成的主要酶,由DNA聚合酶a控制后随链的合成,而由DNA聚

合酶3控制前导链的合成。

既在真核生物中,有两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

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在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中,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

和DNA聚合酶III,并由DNA聚合酶III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

(5)真核生物的染色

体为线状,有染色体端体的复制,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

&

答:

RNA的转录有三步:

(1)RNA链的起始:

首先是RNA聚合酶在3因子的作用下结合于DNA的启动子部位,并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双链解开,形成转录泡,为RN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结合核苷酸,然后,在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使其相连,形成RNA新链。

3因子在RNA链伸长到8-9个核苷酸后被释放,然后由核心酶催化RNA链的延长。

(2)RNA链的延长:

RNA链的延长是在3因子释放以后,在RNA聚合酶四聚体核心酶催化下进行。

因RN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开DNA双链,并使其重新闭合的功能。

随着RNA链的延长,RNA聚合酶使DNA双链不断解开和闭合。

RNA转录泡也不断前移,合成新的RNA链。

(3)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当RNA链延伸到终止信号时,RNA转录复合体就发生解体,而使新合成的RNA链得以释放。

9.答:

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

(1)在细胞核内进行。

(2)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

个基因。

(3)RNA聚合酶较多。

(4)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

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

(1)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完成所有RNA转录。

(2)一个mRNA分子中通常含有多个基因。

10.答:

蛋白质的合成分为链的起始、延伸和终止阶段:

链的起始:

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合成主要决定于mRNA的差异。

在原核生物中,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为AUG。

编码甲酰化甲硫氨酸。

蛋白质合成开始时,首先是决定蛋白质起始的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与起始因子IF2结合形成第一个复合体。

同时,核糖体小亚基与起始因子IF3和mRNA结合形成第二个复合体。

接着两个复合体在始因子IF1和

一分子GDP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30S起始复合体。

此时,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通过tRNA的反密码子识别起始密码AUG,而直接进入核糖体的P位(peptidyl,P)并

释放出IF3。

最后与50S大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70核糖体,此过程需要水解一分子

tRNA进入A位。

GDP以提供能量,同时释放出IF1和IF2,完成肽链的起始。

链的延伸:

根据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的原则,第二个氨基酰

后在转肽酶的催化下,

在A位的氨基酰tRNA上的氨基酸残基与在

P位上的氨基酸的碳

末端间形成多肽键。

此过程水解与EF-Tu结合的GTP而提供能量。

最后是核糖体向前移

一个三联体密码,原来在A位的多肽tRNA转入P位,而原在P的tRNA离开核糖体。

此过程需要延伸因子G(EF-G)和水解GTP提供能量。

这样空出的A位就可以接合另一个氨基酰tRNA,从而开始第二轮的肽链延伸。

链的终止:

当多肽链的延伸遇到UAAUAGUGA等终止密码子进入核糖体的A位

时,多肽链的延伸就不再进行。

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需要多肽释放因子的参与。

在大肠杆菌中有两类释放因子RF1和RF2,RF1识别UAA和UAG,RF2识别UAA和UGA。

在真核生物中只有释放因子eRF,可以识别所有三种终止密码子。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1.答:

(1)亲本基因型为:

PPXPP;

PPXPp;

(2)亲本基因型为:

PpXPp;

(3)亲本基因型为:

PpXpp。

2.答:

(1)F1的基因型:

Aa;

F1的表现型:

全部为无芒个体。

(2)F1的基因型:

AA和Aa;

(3)F1的基因型:

AA、Aa和aa;

无芒:

有芒=3:

1。

(4)F1的基因型:

Aa和aa;

有芒=1:

(5)F1的基因型:

aa;

全部有芒个体。

3.答:

F1的基因型:

Hh,F1的表现型:

全部有稃。

F2的基因型:

HH:

Hh:

hh=1:

2:

1,F2的表现型:

有稃:

无稃=3:

1

4•答:

由于紫花X白花的F1全部为紫花:

即基因型为:

PPXpptPp。

而F2基因型为:

PpXPptPP:

Pp:

pp=1:

1,共有1653株,且紫花:

白花=1240:

413=3:

1,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

5•答:

(1)为胚乳直感现象,在甜粒玉米果穗上有的子粒胚乳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非甜显性特性的子实。

原因:

由于玉米为异花授粉植物,间行种植出现互相授粉,并说明甜粒和非甜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非甜粒为显性性状,甜粒为隐性性状(假

设A为非甜粒基因,a为甜粒基因)。

(2)用以下方法验证:

测交法:

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与纯种甜玉米测交,其后代的非甜粒和甜粒各占一半,既基因型为:

Aaxaa=1:

1,说明上述解释正确。

自交法:

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使该套袋自交,自交后代性状比若为3:

1,则上述解释正确。

6.答:

见下表:

杂交基因型

亲本表现型

配子种类和比例

F1基因型

F1表现型

TTrrXtRR

厚壳红色薄壳紫色

Tr;

tR

TtRr

厚壳紫色

TTRRXttrr

薄壳红色

TR;

tr

TtRrXtRr

薄壳紫色

TR:

tr:

tR:

Tr=1:

1:

1;

tR:

tr=1:

TtRR:

ttRr:

TtRr:

ttRR:

Ttrr:

ttrr=1:

2:

厚壳紫色:

薄壳紫色:

厚壳红色:

薄壳红色=3:

3:

ttRrTtrr

薄壳紫色厚壳红色

Tr:

TtRr:

1:

厚壳红色:

薄壳紫色:

=1:

7.答:

番茄果室遗传:

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

MnXmm。

二室:

多室=(3/8+1/8):

(3/8+1/8)=1:

1,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

番茄果色遗传:

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

红果:

黄果=(3/8+3/8):

(1/8+1/8)=3:

1,

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

YyXYy。

因为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个亲本植株基因型:

YyMMYymm。

根据其后代的分离比例,得到各个亲本的基因型:

(1)毛颖感锈

>光颖感锈:

Pprr>

pprr

(2)毛颖抗锈

PpRrXpprr

(3)毛颖抗锈

>光颖抗锈:

PpRrXppRr

(4)光颖抗锈

ppRr>

ppRr

9.答:

甲、乙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

bbRR和BBrr,将两者杂交,得到F1(BbRr),

经自交得到F2,从中可分离出白稃光芒(bbrr)的材料,经多代选育可培育出白稃光芒

的新品种。

10•答:

(1)F1表现型:

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

(2)F1表现型:

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毛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感锈有芒。

(3)F1表现型:

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

(4)F1表现型:

毛颖抗锈有芒、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有芒。

11.答:

解法一:

F1:

PpRrAaF2中可以产生毛颖、抗锈、无芒表现型的基因型及其比

例:

PPRRAA:

PpRRAA:

PPRrAA:

PPRRAa:

PpRrAA:

PPRrAa:

PpRRAa:

PpRrAa=1:

4:

8

按照一般方法则:

(1/27)+(6/27)(14)+(12/27)(1/16)+(8/27)糾64)=1/8,则至少选择:

10/(1/8)=80(株)。

解法二:

可考虑要从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纯合小麦株系,则

需在F2群体中选出纯合基因型(PPRRAA)的植株。

因为F2群体中能产生PPRRAA的概率为1/27,所以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

为(P_R_A-_)的小麦植株:

1/27=10/X

X=10X27=270(株)

12.答:

由于F2基因型比为:

27:

9:

3:

而27中A_B_C_中的基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1)5个显性基因,1个隐性基因的频率为:

6!

5!

(6-5)!

6x5x斗

5x4x3x2xlxl

720

71580

3

32

(2)2个显性性状,一个隐性性状的个体的频率:

3x2x1

2x1x1

110

27

13.答:

AaBbCcDd:

F2中表现型频率:

(3/4+1/4)4=81:

27:

9:

(1)5株中3株显性性状、2株隐性性状频率为:

32

(81/256)>

(1/256)=0.03167630.0000152587=0.00000048334

(2)5株中3株显性性状、3株隐性性状频率为:

23

1/256)=(6561/85536)X(1/16777216)=0.00000000457194

14.答:

(1)基因型为:

AACcR_或AaCCR_

(2)基因型为:

AaC_Rr

(3)基因型为:

A_CcRR或A_CCRr

15.答:

由于后代出现了亲本所不具有的性状,因此属于基因互作中的不完全显性作用。

设长形为aa,圆形为AA,椭圆型为Aa。

(1)aaAAAa

(2)aaAaAa:

aa

(3)AaXAAAA:

Aa=198:

202=1:

(4)Aa>

AaAA:

Aa:

aa=61:

112:

58=1:

16.答:

a1、a2、a3、a4为4个复等位基因,故:

(1)一条染色体上只能有a1或a2或a3或a4;

(2)一个个体:

正常的二倍体物种只含有其中的两个,故一个个体的基因组合是

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3)一个群体中则a1a1、a2a2、a3a3、a4a4、a1a2、a1a3、a1a4、a2a3、a2a4、a3a4等基因组合均可能存在。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

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

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

孢母细胞数越多。

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

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

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2.答:

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

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立遗传且无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

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

类型:

亲本型:

重组型:

亲本型,其比例分别为9:

如将F1与双隐

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比例应为1:

如为n对独立基因,则F2表现型比例为(3:

1)n的展开。

独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

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连锁遗传的表现特征:

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不完全连锁,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

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

1,而是亲本型组合的实际数多于

该比例的理论数,重组型组合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

交后代形成的四种配子的比例也不符合1:

1:

1,而是两种亲型配子多,且数目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少,且数目也大致相等。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形成两个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会发生交换,由于发生交换而引起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从而打破原有的连锁关系,出现新的重组类型。

由于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数和大孢母细胞数是大量的,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

而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不发生交换。

由于后者产生的配子全是亲本型的,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是亲型,一半是重组型,所以就整个F1植株而言,重组型的配子数就自然少

于1:

1的理论数了。

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F2不符合9:

3:

1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18+20)/(201+18+20+203))X100%=8.6%

F1的两种重组配子NI和nL各为8.6%/2=4.3%,亲本型配子NL和nl各为(1-8.6%)/2=45.7%;

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为:

4.3%X4.3%=18.49/10000,

因此,根据方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10817株。

4.答:

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8种

类型的配子。

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

0.26>

0.06>

0.1X100=0.156%,故其配子

的比例为:

ABy42.078:

abY42.078:

aBy2.922:

AbY2.922:

ABY4.922:

aby4.922:

Aby0.078:

aBY0.078。

5.答:

根据交换值,可推测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42%AB:

8%aB:

8%Ab:

42%ab)

>

(46%DE:

4%dE:

4%De:

46%de),故其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DdEe19.32:

aaBbDdEe3.68:

AabbDdEe3.68:

aabbDdEe19.32:

AaBbddEe1.68:

aaBbddEe0.32:

AabbddEe0.32:

aabbddEe1.68:

AaBbDdee1.68:

aaBbDdee0.32:

AabbDdee0.32:

aabbDdee1.68:

AaBbddee19.32:

aaBbddee3.68:

Aabbddee3.68aabbddee19.32。

6.答:

根据上表结果,++c和ab+基因型的数目最多,为亲本型;

而+b+和a+c基因型的数目最少,因此为双交换类型,比较二者便可确定这3个基因的顺序,a基因位

于中间。

则这三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或基因间的距离为:

ab间单交换值=((3+5+106+98)/1098)X1OO%=19.3%

ac间单交换值=((3+5+74+66)/1098)X100%=13.5%

bc间单交换值=13.5%+19.3%=32.8%

其双交换值=(3+5/1098)X100%=0.73%

符合系数=0.0073/(0.193X0.135)=0.28

这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为:

bac;

ba间遗传距离为19.3%,ac间遗传距离为13.5%,

bc间遗传距离为32.8%。

7•已知某生物的两个连锁群如下图,试求杂合体AaBbCc可能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

bc基因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