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247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丽的颜色》阅读练习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5)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同时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6)意志坚强。

不畏艰难。

百折不挠。

忘我工作,对科学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热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极端”突出艰苦的程度之深,文中描述“夏天,里面燥热得像一间温室”“冬天,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从不同季节来对残破的小屋进行描写;

“若是下,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桌上”是从不同的天气来对小屋进行描写。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条件的“极端艰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学生先要选择标题,然后阐述理由,只要理由能支持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相比较来看,“伟大的发现”直白一些,“美丽的颜色”含蓄一些。

(3)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

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此句是对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的一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这句描写使玛丽热爱科学、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形象更加突出。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

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等不同方面来分析。

这个句子中中的“神秘性”“不希望人类认识它”可以看出赋予了镭以人的情感与性格特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此来表现镭的提取难度之大,过程之艰辛。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中的“是”是比喻中的暗喻,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说明了研究缺乏人手,她的工作负荷大,所遇到的困难大,以此来赞扬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著的追求。

(5)本题考查对传记文学文体的了解。

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

据此可见文中引用玛丽的话是为了真实地再现传记主人当时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实际情况,走进传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可以显示传记本身的真实性生动性和行文的多样性。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综合分析。

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了四年时间来提取镭,表现了他们的意志坚定,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精神;

“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又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可以看出他们的乐观、坚定、执著的品质。

【课外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让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竖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

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儿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

至少在古庙镇上,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

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远胜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

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

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

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

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

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

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

黄阿二常说:

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

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

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

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

有位老茶友对他说:

“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

”“我只一双手。

”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

“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

”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

“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

再说了,自己做放心。

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依然那样不多不少每日里做三十小钵头酒酿。

他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

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

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

古庙镇的人都说:

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

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

“可以。

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

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

只能一天三十钵头。

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子灰,一百个想不通。

有钱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

“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

”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

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

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

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

“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

“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小说开头说“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品读下面两句话回答:

酒酿王的吆喝在古庙镇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①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②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

(3)文中黄阿二的语言极具个性。

请任选三处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4)除了黄阿二以外,小说还具体写了哪些人?

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试联系实际说说酒酿王的形象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1)①他的酒酿难度高,都用别人难做的小钵头做;

②他吆喝的嗓音浑厚,极有韵味和穿透力;

③他的酒酿上得台面,老吃客大多认准他的酒酿;

④他的酒酿销量好,从来没有卖不掉的日子;

⑤他的酒酿信誉高,无需挑拣;

⑥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从无例外。

(2)①他的极具韵味的吆喝声富有美感,成为古庙镇崇尚信誉和文化传统的象征。

②他的吆喝声已经融进古庙镇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示例:

①“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表现了他讲诚信的特点。

②“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

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表现了他做事有原则。

③“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表现了他易满足的特点。

(4)老茶友、老浴友等古庙镇人,一公司经理。

从正面和侧面衬托出黄阿二坚持质量和信誉、保持传统手艺和文化的执着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5)①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坚持质量和信誉的经商理念不能变;

②坚守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重视构筑人类精神的家园;

③保持内心的满足和安定,去除名利带来的浮躁。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将文中“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

只能一天三十钵头”等语句进行适当概括后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理解语句要与理解全文相结合。

本文写了酒酿王的诸多特点,第①句“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意即他的吆喝成为这里的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②句“仿佛生活中缺了什么”表明他的吆喝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其重要地位。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主要通过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入手。

文章中黄阿二是一个讲诚信、做事有原则、勤劳质朴、易满足中国匠人形象。

文中语句主要围绕人物这一特点展开。

例如:

“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表现了讲黄阿二诚信,卖的酒酿既质量好,又不会短斤缺两;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

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表现了他做事有原则,既坚持自己亲手做酒酿,也不为了赚钱而多做酒酿。

可找出相应语句结合对他性格特点的刻画来回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

解答本题时,应该主要从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烘托作用和对主旨的表现作用入手,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从正面或从侧面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起衬托作用,都是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的。

本题可围绕这一点来回答。

本文老茶友、老浴友等古庙镇人是从正面衬托黄阿二的性格,公司经理是从侧面衬托的,他们一方面对黄阿二形成衬托,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表达了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拓展能力。

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解答时,学生应该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尤其是经商的现象作答。

可主要围绕当今社会应学习、坚持黄阿二那样坚持质量和信誉的经营理念来回答,或围绕保持内心满足,去除名利带来的浮躁回答等,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

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

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

“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

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

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

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

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

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

后来我们发现了镭。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

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

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

我坚信我们是对的。

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

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

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

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

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

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从哪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

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4)怎样理解“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5)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1)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2)“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

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

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3)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

这反映出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学研究的氛围;

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5)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题一方面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一方面注意提取关键性的语句。

第4段“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就是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

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同时提取关键性语句予以适当加工。

“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写出了梦想家的主要特点,在原文基础上适当加工后作答。

从第5段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可见她是这种人。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

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科学家对待事业与小孩子对事物的迷醉有相同之处,科学的魅力吸引着她。

居里夫人自比小孩子,表现了她对科学事业的痴迷。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此题可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对居里夫人性格特点的理解来回答。

“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

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结合科学研究需要安静、和平环境,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入手,同时注意提取关键性的语句。

第1段“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表现了她的坚韧精神和信心。

第2.3段表现了她勤奋工作的精神,第4.5段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甘于宁静的品格和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第7段表现了她对科学事业的痴迷,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加工,这些性格特点正是她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节选)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②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4年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③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查阅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个方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效果。

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

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④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⑤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人庄严的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从选文来看,屠呦呦的可贵品质有哪些?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源自什么?

(1)①写虐疾对人类的巨大威胁及各国研究无进展的状况。

②在内容上,第2段写虐疾危害之巨,突出了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意义之重大;

在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屠呦呦临危受命及开展研究的情节。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

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②改用乙醇冷浸法;

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3)①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畏气概,由诸多研究均无进展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的情节可见。

②坚韧不拔的执着品质。

由多次失败,她并不气馁的情节可见。

③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由“640个方药”、“380个提取物”、“190次失败”等数字可见。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她的精神令人敬佩。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2段写的是虐疾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以及各国对抗虐研究的没有进展。

正是因为这种状况,一是可见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重大意义,二是自然引出下文屠呦呦出任科研组长及开展研究的情节,使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关于这一问题的原文在第3段中,“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将这些文字加以概括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即可。

这些文字有三层意思:

一是屠呦呦考虑到可能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改用乙醇冷浸法,后来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中入手。

体现屠呦呦品质的主要在第3段。

在之前研究工作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说明了她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畏气概;

屡次失败,“她并不气馁”,表现了她坚韧不拨的执着品质。

从第3段写的屠呦呦面对的巨大的工作量(“编辑了以640个方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可见她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第2段介绍的虐疾对人类巨大的伤害来看,青蒿素的成功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理所当然人们怀有敬意。

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执着和奋斗精神又让人们产生敬意。

回答问题时将上述意思用自己的话通畅地表达出来即可。

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中国太空第一人:

杨利伟

1983年夏天,在杨利伟上高中的时候,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来学校招收飞行员。

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经过严格(

A.挑选

B.选拔

C.推选),成为一名空军学员。

1987年,杨利伟从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

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以后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

1988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空军部队10年间,他安全飞行了1350小时,曾两次荣立三等功。

1996年初夏,杨利伟参加航天员体检。

航天员的选拔可谓是百里挑一,对身体素质和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