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背诵.docx
《内经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背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经背诵
内经背诵原文
第一章
1107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
120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0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03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04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05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逆,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07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17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素问·宝命全形论》
1218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素问·六微旨大论》
1219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
1220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论》
第二章
210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2102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
210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五脏别论》
2104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
2105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
2106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素问·剌禁论》
2107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肾和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
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灵枢·本输》
220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2203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灵枢•营卫生会》)
2205黄帝曰: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日:
凑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岐伯曰: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泻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岐伯曰: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也。
《灵枢·决气》
230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2303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灵枢·本神》
第三章
3101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第四章
4102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灵枢·百病始生》
4105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素问·生气通天论》
4106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1];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2]未尽,形弱而气烁[3],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素问·生气通天论》
4107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410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
4110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4112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
420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4205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举痛论》
4210脉胜,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此其候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
第五章
5104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素问·热论》)
5105黄帝问曰: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
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素问·评热病论》)
520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素问·咳论》)
5204劳风法在肺下。
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以救俛仰,巨阳引。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素问·评热病论》)
5301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540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素问·痹论》)
5402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5404凡痹之类,逢寒则虫[1],逢热则纵。
(《素问·痹论》)
5503岐伯曰: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
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素问·痿论》)
5603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素问·水热穴论》)
560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第六章
6201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
6212帝曰: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五脏别论》)
第七章
7107帝曰:
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
针石,道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何者?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
7201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
720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
何谓逆从?
岐伯曰: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
反治何谓?
岐伯曰: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素问·至真要大论》
7205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7207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208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此之谓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7210五味所禁: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素问·宣明五气篇》)
7211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
7212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
7213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八章
8004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8005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素问·上古天真论》
8007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8008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8009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