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642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docx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各课题知识点要点

绪言

一、本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知识点2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⒈原子、分子理论:

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由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

知识点3化学的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本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⒈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⒉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⑴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⑵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⑶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

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⒉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

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知识点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乳白色

状态:

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知识点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O2+Ca(OH)2===

CaCO3↓+H2O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知识点5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

知识点6药品的取用

⒈识记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⒉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

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

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

应取最少量,即:

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

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⒊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

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

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

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⒋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

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

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

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

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知识点7物质的加热

⒈酒精灯的使用

⑴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

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

烧杯、烧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

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⒉给物质加热:

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

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注意:

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知识点8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本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1: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知识点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装置要求:

气密性良好

(2)现象:

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4)讨论:

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完全冷却;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有,当氧气浓度很低时,红磷熄灭。

知识点3:

空气的成分和组成(体积比)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知识点4: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

氮气、氧气、五氧化二磷等。

纯净物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如:

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

空气、汽水。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中各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知识点5: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氧气的用途:

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氮气的用途:

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重要的化工原料。

食品的包装袋里充入氮气的作用是防止食品变质,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知识点6:

保护空气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空气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空气污染的防止措施:

加强大气监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治理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植树、造林、种草。

知识点7:

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讨论:

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知识点8: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1.氧气能支持燃烧

(1)反应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放热。

说明: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这是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主要不同之处,也是鉴别氧气的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1)反应现象: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思考:

为什么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所不同?

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系,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的现象越明显。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注意:

硫的用量不要过多,以减少生成的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讨论:

盛有硫的燃烧匙为什么应该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如果盛有硫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过快,则硫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氧气受热,体积迅速膨胀而排出;生成的二氧化硫也会把中部及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硫就会因为缺氧而熄灭。

3.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1)反应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说明:

细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目的是通过火柴燃烧,给细铁丝预热,以引燃细铁丝。

讨论:

为什么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以防止铁丝燃烧时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说明:

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本课题的难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光、二热、三生成”的顺序进行描述。

知识点9: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的类型可以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

A+B→AB,可以简称为:

“多变一”。

知识点10: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注意1.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2.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

讨论: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这样的化学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知识点11:

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发热。

有利的一面,如酒的酿造;不利的一面,如铁生锈。

说明:

实验室中少量白磷需要保存在冷水中,是因为白磷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引起白磷燃烧,保存在冷水中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知识点12:

催化剂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就叫作催化作用。

2H2O2

2H2O+O2↑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关于催化剂的问题:

a.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一种物质可能作为几种反应的催化剂;

c.一个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不变的。

e.催化剂不都是加快反应的,也有减慢的。

知识点1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以及相关问题

(1)反应原理

2H2O2

2H2O+O2↑

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2)发生装置:

固+固

气体

(3)收集装置: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4)操作步骤: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塞好橡皮塞,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熄灭酒精灯(有的教师把这种制氧气的步骤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使学生很容易记住。

(5)检验和验满:

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验满: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满。

(6)注意事项:

①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防止因加热时药品里含的水分或反应中生成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到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试管破裂。

②伸入试管中的导管不宜过长,以免气体难于排出。

③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试管内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④应等到气泡连续地均匀地放出时,才能进行收集气体,否则,收集的气体可能不纯。

⑤停止制氧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中拿出来,然后移去酒精灯。

如果先移去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会沿着导管被吸到热的试管中,有使试管破裂的可能。

知识点14:

氧气的工业制法(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

根据液体氧和液体氮的沸点的不同,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知识点15:

分解反应(即一分为二,一分为多)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应突破的教学难点:

课题1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污染,其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本课题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应作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后的出结论。

课题2的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

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课题3的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本单元的知识点

《自然界的水》单元包括四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水的组成及单质和化合物的知识;课题2主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课题3主要介绍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净化水的方法等知识;课题4主要介绍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1:

水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是色味的体,标准状态下,凝固点,沸点,水在时密度最大,为。

知识点2:

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

①现象:

②氢气的物理性质及检验氢气的方法

③结论:

④知道化学变化中能产生新物质而不能产生新元素

知识点3:

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及判别

知识点4:

分子和原子

①物质具有可分性。

②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微观粒子的共性

知识点5:

化学反应的实质过程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实质过程:

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6:

水的净化

①了解吸附、过滤、沉淀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②硬水与软水及其鉴别方法

知识点7:

过滤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领

1装置和仪器

②操作要领:

一贴二地三靠

知识点8:

水资源状况

①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②要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③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应突破的教学难点

课题1中教学重点是:

认识水的组成。

难点是:

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

课题2中教学重点是:

①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②培养对自然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应突破的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课题3中教学重点是:

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难点是:

学会过滤、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课题4中教学重点是:

①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概况,水体污染等。

②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应突破的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包括四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课题2介绍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以及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课题3是在原子构成的基础上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并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课题4是通过化学式认识物质的组成,同时学习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技能。

其主要的知识有:

知识点1:

原子的构成

构成原子的粒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种类的区别: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相同。

知识点2:

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单位一)。

计算公式:

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点3:

元素

元素

a.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

c.特点:

宏观概念,表示物质的组成,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d.应用:

纯净物可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分为单质、化合物。

e.元素种类的区别:

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f.元素种类:

一百余种。

这一百余种元素组成了世界上已知的2000多万种物质。

g.元素的存在:

空气中、生物细胞中、地壳中。

空气中含量居于前两位的元素是:

氮元素、氧元素;生物细胞中含量居于前两位的元素是:

氧元素、碳元素;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是:

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铁元素。

h.化学反应中元素变化: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可包含几种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相同

区别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表示个数

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使用范围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例: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描述物质微观构成,例: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联系

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

知识点4:

元素符号

写法(拉丁文):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涵义:

表示一种元素或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N:

表示氮元素或一个氮原子。

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知识点5:

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编排依据: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按原子序数(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排列。

b.编排结构:

共有7个横行,表示7个周期;共有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c.元素分布:

每一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a.反映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图)

b.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识点6:

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a.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b.分层依据:

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近,能量越高,离核越远。

原子结构示意图

a.表达的信息(如右图)

b.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7:

离子的形成

离子

a.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集团)叫做离子。

b.分类:

阳离子――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

例如,Na+、Mg2+等。

阴离子――由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

例如,Cl-、S2-等。

c.符号含义:

例如,2Mg2+:

前“2”表示2个镁离子,

右上角“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

符号

例如,Na

例如,Na+

例如,O2-

联系

若原子和离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即属同一元素。

例如,S和S2-同属硫元素。

构成物质的离子

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b.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8:

化学式

化学式及其含义

a.定义: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b.表示的意义(以H2O为例)

分类

意义

实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

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符号的含义(以H、2H、H2、2H2为例)

H――表示氢元素或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

H2――表示氢气或1个氢分子;2H2――表示2个氢分子。

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1

-2

知识点9:

化合价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例如,Na、O。

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规律: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根据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

知识点10: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比。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应突破的教学难点

课题1教学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课题2教学重点:

认识元素的存在。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课题3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课题4教学重点:

化合价规律的应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书写化学式和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和

化学式含义的理解。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知识点1: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不能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不能任意编造物质的化学式。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知识点2: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①依据实验事实,把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一条短线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