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0476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Word下载.docx

随着环境资源的过渡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接踵而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荒漠化、温室效应、赤潮、固体废物污染、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1]。

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但妨碍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人类的栖息地千疮百孔。

在这种情势下,全球各国各界人士积极关注环境保护事业,从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想方设法弥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80年代以来,各国结社运动——民间环保组织随之兴起,并随后蓬勃发展起来了。

面对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民间环保组织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在弥补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我国,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事业的建设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这突出表现在民间环保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日益体现出来的广泛影响力上。

2民间环保组织的定义

民间组织,在国际上称为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其定义为“志愿性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2]。

民间环保组织是公民社会组织中的一类,它是由许多热心于环境保护事业的人士志愿组织而成,自我治理,只服从法律,独立于政府之外,以环保利益为宗旨的组织[3]。

3我国主要的民间环保组织

3.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英文名称:

ChineseSocietyForEnvironmentalSciences;

英文缩写:

CSES)于1978年5月批准成立,是中国国内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非盈利全国性非政府科技社团组织,是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特点。

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它是一个学术性社团,主要是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

专门从事国际、国内的环境问题学术交流、调查研究及现场考察。

为政府部门制定环保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咨询报告,开展民间国际环境科技交流、组织国际环保产品展览会、展示会及技术交流会,提供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策划有利于中国环保及全球环保的大型公益性、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3.2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FriendsofNature),全称为“中国文化书院·

绿色文化分院”,会址设在北京,是中国民间环境保护团体。

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分支机构,于1994年3月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

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

截止到2008年,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一万余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

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

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NGO(非政府组织)已有十多家。

自然之友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项二十余项,如“亚洲环境奖”、“地球奖”、“大熊猫奖”、“绿色人物奖”和菲律宾“雷蒙·

麦格赛赛奖”等。

历经十几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为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

3.3实际民办非企业机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北京“地球村”成立于1996年,现在办公地点位于朝阳区北苑路86号嘉铭园内。

地球村现有15名全职工作人员,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上千人。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是一个致力于环境教育公益活动的民间环保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来提高中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推动大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地球村”的主要关注点是在大众中倡导5R(Reduce节约资源,Reevaluation绿色选购,Reuse重复,Recycle回收利用,Rescuewildlife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特征的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使环保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由此推动中国绿色技术、清洁生产以及环保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地球村”现已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民间环保机构,1998年7月在桂林参加了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会见中国民间环保人士座谈会,其创办人廖晓义女士被挪威基金会授予苏菲环境大奖[4]。

3.4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于1961年9月11日成立于瑞士小镇莫尔各斯(Morges),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朱立安·

赫胥黎先生。

其基本目标是保护地球的生物资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

在全球拥有520万支持者以及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

从1961年成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约12000个环保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八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

发展至今,共拥有80多名员工,项目领域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截止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共资助中国开展了100多个重大项目,投入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5]。

4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异于政府和个人的社会角度,以独立的地位接受政府、私人的资源,用于社会公益的目的,并发挥出培养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以及实现环境权利的救济等作用,发挥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监督和维权的作用,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已成为普及环境教育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力量,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

4.1传播绿色文明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倡导绿色文明方面真正走在了全社会的前面。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环保理念、环保知识都是由他们首先在中国传播的。

以下是“地球村”成立后推动的环保活动,这些活动在2000年以后发展为全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共同行动。

1997年:

垃圾分类;

1998年:

绿色消费;

1999年:

“以自行车族为荣,支持发展公共交通”;

2000年:

绿色社区;

2001年:

绿色电力;

2002年:

可持续消费;

2003:

宣武区绿袋子工程;

2004年:

26℃空调节能行动、7·

13自行车宣传行动[7]。

透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环保组织从生活方式入手,传播绿色文明,动员公众参与,这正好弥补了政府行为的不足。

民间环保组织透过大众媒体和现场活动,一直在传播这样一个道理:

环境问题与生活方式直接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拯救环境。

4.2力行绿色生活

民间环保组织的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本身就是绿色生活的实践者。

“骑行北京”是“自然之友”发起的一项旨在推广北京自行车文化的绿色出行活动。

“骑行北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大家在市内更多地使用自行车。

同时也倡导一种环保、健康、便捷的骑行文化。

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8000多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

他们举办了多次的活动、会议,每次结束后现场都是干干净净的。

如今,“自然之友”已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民间环保组织。

各地民间环保组织在力行绿色生活方面也是如此。

2007年11月,多家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应邀到中国台湾访问,他们一行12人,全部自备洗漱用品、餐具、拖鞋等物,在台湾几乎没使用过一次性用品,表现了良好的环保素质[8]。

4.3影响政府决策

民间环保组织倡导的一系列活动,在当时看都是很超前的,但后来大都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其中一些还演化成政府的决策。

4.3.1“26度空调节能行动”

“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从民间行动到政府行动的典型事例。

2004年6月26日,6家民间组织联合在北京共同发起“26度空调节能行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将空调温度调至不低于摄氏26度,以减少能源消耗,缓解夏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2005年6月26日,9家民间环保组织再次提出节能倡议,发起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2005我们承诺”活动。

“26度空调节能行动”被媒体广为宣传,被公众所熟知,到2007年终于成为政府的行动。

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其中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之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9]。

4.3.2“无车日”活动

“无车日”活动也是由民间发起后得到政府回应的。

2005年,9家环保组织通过媒体向全民发出倡议,在9月22日“国际无车日”这一天有车族放弃私车,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以支持环保,并向有关部门呼吁制定中国自己的“无车日”,当天在一些主要干道上禁止私家车通过。

2006年的6月5日“环境日”前夕,北京市环保局提出“为了首都的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这一口号得到了北京乃至全国几十家环保组织和20多万车友的响应。

2007年,民间环保组织长期倡导的“无车日”活动,终于成为政府主导的全国行动。

同年9月16日至9月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

在此期间,各城市的市长带头乘坐公交,表示了政府优先发展公交的理念。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端于北京,至今已遍及全国,并从各家单独活动逐渐走向合作共进。

2007年6月1日,20家民间环保组织在北京共同发起“绿色出行”活动,倡导公众采用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为节能减排做贡献[10]。

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根据测算,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

希望未来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由现在的20%左右提高到50%。

这已是一项坚持了长达10年的活动。

如今,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正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方式,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11]。

5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现状

5.1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5年底,我国有各类民间环保组织2768家,从业人员总数为22.4万人,其中全职人员6.9万,兼职人员15.5万。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具有年轻人多、学历层次高、奉献精神强、影响面广等显著特点。

80%左右的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50%以上拥有大学以上学历,91.7%的参与环保活动的志愿者不计任何酬劳[12]。

5.1.1类型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分4种类型。

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如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各地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

二是由民间自发组成的民间环保组织,如自然之友、地球村,以非营利方式从事环保活动的其他民间机构等;

三是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包括学校内部的环保社团、多个学校环保社团联合体等;

四是国际民间环保组织驻华机构。

5.1.2数量

截止200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

在现有的组织中,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1382家,占49.9%;

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202家,占7.3%;

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1116家,占40.3%;

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华机构68家,占2.5%[13]。

5.1.3地域分布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及东部沿海地区;

其次是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生态资源丰富省份;

其他地区的环保民间组织相对较少。

5.1.4注册登记

我国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

民间组织“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和“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方可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限于上述条件,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率较低,仅为23.3%;

有63.9%的在单位内部登记(学生环保社团在学校登记)或在工商注册为民办非企业;

仍有部分环保民间组织未办理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5.1.5资金筹措

环保民间组织资金最普遍的来源是会费,其次是组织成员和企业捐赠、政府及主管单位拨款。

76.1%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

有45.5%的国际环保组织驻华机构、32.9%的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拥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而民间自发组织和学生环保社团中拥有固定经费来源的仅为20%左右。

2005年,全国2768家环保民间组织共筹集资金29.77亿元,有22.5%的环保民间组织基本没有筹到经费,81.5%筹集的经费在5万元以下。

除学生环保社团外,14%的环保民间组织全职人员的平均月薪为500元至1000元;

21.5%的环保民间组织全职人员平均月薪为1000元至2000元;

12.2%的环保民间组织全职人员平均月薪略高于2000元。

43.9%的环保民间组织全职人员不领薪酬。

环保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在当地属中等水平的占44.4%,属中下等水平的占31.7%,属下等水平的占19.8%,认为薪酬属中等及以下水平合计占96%。

超过一半(56.3%)的环保民间组织全职人员没有任何福利保障[14]。

5.2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特征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一是正规性,多数组织均进行了注册登记或拥有其他合法身份;

二是民间性,不拥有任何行政权力;

三是非营利性,不以谋求利润为目的;

四是自治性,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独立开展环保活动;

五是志愿性,在组织建立、管理和开展活动中充分体现自愿参与原则;

六是公益性,为社会公众提供环保公益服务。

环保民间组织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公益性、互助性服务,反映和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权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了社会“调节器”和“稳定器”的积极作用[15]。

5.3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第一,到目前为止,民间环保组织尽管有所发展,但是其数量规模仍然没有达到社会的实际需求量。

换句话说即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

这一方面是由于环境恶化加剧的态势需要更多的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于政府不能够承担民间环保组织活动所耗费的资金成本以及风险成本从而抑制了民间组织的发展。

第二,资金短缺。

目前仅有少数民间环保组织的资源比较丰富,而较之大多数的组织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政府对纯民间性质的组织没有相应的资助,同时也没有更多的团体和组织对民间环保组织进行资金支持。

许多企业也因不能够从投入中取得短期的回报而拒绝向民间环保组织提供资助。

至于基金会项目的资助、个人捐助以及组织自身的收入很少甚至没有。

这种状态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无关系。

第三,自律机制还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还很不规范和成熟,在一些组织内部存在着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低、时效性差等诸多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民间环保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需要民间环保组织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机构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促使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向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给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在我国要注册一个民间组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组织难以找到挂靠的单位。

没有挂靠的单位,相关的审批部门是不予进行登记注册的。

因而有很多团体未能进行正式的注册而缺乏合法性,给环保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第五,尽管民间环保组织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然而它的专业含量在保持群众基础的前提下应有所上升。

重应用实践并不等于放弃了科学研究以及对环境保护知识的钻研和探索,尤其是针对少数具有极强专业性的民间组织来讲更为重要。

然而一些社团却忽视了“研究”这一重要方向,使环保知识的普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16]。

6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建议

6.1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要在制度创新中得活力

民间环保组织与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一样,都有易于受那些反应迟钝、行为缓慢、墨守成规等官僚性机构的局限性的影响,使组织失去活力和凝聚力,进而丧失生命力,所以民间环保组织一经成立就必须创新制度,使组织建设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使组织在制度创新中得到活力和生命力。

6.2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要在与社会的沟通中求支持

民间环保组织要获得社会的承认,公众的支持,就必须和社会沟通,沟通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活动透明,以接受各方,如政府、资助者、服务对象以及新闻媒体和公众的评估与监督,进而赢得各方的信任和支持。

6.3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要在与政府合作中谋发展

就国际范围来看,NGO与政府的关系存在着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与政府对立且互不信任;

第二种是NGO与政府自行其是;

第三种是NGO依赖于政府;

第四种是NGO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并尊重。

很明显,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必须与政府建立起第四种关系模式,在相互信任尊重、合作互动中谋求发展。

民间环保组织和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能使组织利用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获得政府体制内外的环境资源,能利用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力系统为组织的环保工作带来便利,能取得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以推进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6.4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要在与海外民间环保组织合作中共进步

目前,许多海外环保NGO已经进入中国。

比如以行动著称的“绿色和平组织”,它协同中国政府一起反对跨国公司在转基因食物方面不负责任的行为;

“香港地球之友”与中国国家环保局系统合作建立的地球奖,6年来为在环境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青年团体带来了资金支持和社会的承认,同时它还支持着大陆学生环保组织;

在东北虎和扬子鳄的保护研究领域,“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在我国开发三峡工程时,“国际河流网络”提出了很多建议。

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给国际环保NGO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985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基波博士,在鄱阳湖发现了“金矿”———1482只白鹤。

而此前的1980年,在国际鹤类基金会未进入中国之前,他们曾宣布,世界仅存白鹤320只。

近20年来,国际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光为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投入的资金就超过3000万美元。

1998年洪水,地处湖北的麋鹿保护区陷入汪洋,麋鹿的食料告急!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紧急拨款5000美元[17]。

环境保护不存在东西方的差别,不存在国家的差别,不存在地域的差别,它是全人类的共同的任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民间环保组织的本土化以及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国际化都在加快发展,各国民间环保组织应竭诚合作,为着环境保护这一共同事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初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李裕红.大力支持和培育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J].全球环保教育.2006,63-64

[3]中国NGO概况[R].UNCRDReport,2000,No.38.

[4]安喜厌.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与民间环保社会团体[D].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4.

[5]世界自然基金会[EB/OL].

[6]林家彬.环境NGO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EB/OL].国研网.

[7]张忠民.环保组织如何影响中国[J].领导之友,2008,5:

48-49.

[8]陶传进.中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

行动的价值基础[J]学海,2005

(2)

[9]肖广岭,赵秀梅.北京环境非政府组织研究[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2.

[10]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状况报告[N].中国环境报,2006-4-28

[11]108个城市今起同时开展无车日活动[EB/OL].

16/012413898969.shtml

[12]马国栋.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现状与分析[J].学会,23-26.

[13]李东兴,田先红.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14]2006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京召开[EB/OL].http:

//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46.

[15]陈廷辉.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16]洪大用.积极培育引导成长中的民间环保力量[J].和谐社会,2005(06):

6-9.

[17]孙永福.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M].中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32-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