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0304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4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观,表明荀子的教育思想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性善论”D.“白板说”

  13.“人死神灭”是谁的观点( )

  A.董仲舒B.王充C.荀子D.韩非

  14.我国封建社会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

  A.国子学B.总明观C.国子监D.尚书省

  15.以下几种教学考察方法中,针对地方官学学生的是A.三舍法B.积分法C.五等黜陟法D.监生历事

  16.以下几位教育家中,教育思想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是A.颜之推B.朱熹C.王守仁D.韩愈

  17.“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是哪个派别的观点( )

  A.改革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18.“抗大”教育属于( )

  A.群众教育B.干部教育C.普通教育D.农民教育

  1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 )A.生活即教育B.教育即生活C.教学做合一D.社会即学校

  20.以下几种教育思潮不能体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A.平民教育思潮B.实用主义思潮C.复古主义思潮D.职业教育思潮

  21.与斯巴达相比,雅典教育体制的显著特点是( )

  A.民主B.专制C.野蛮D.封建

  22中世纪修道院的学生中,毕业后终身从事圣职的人称A.内学B.外学C.圣学D.俗学

  23.在英国教育史上,标志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法案是( )A.《福斯特法案》B.《费舍法案》C.《巴尔福法案》D.《1988年教育法》

  24.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是( )

  A.马卡连柯B.赞科夫C.苏霍姆林斯基D.乌申斯基

  25.夸美纽斯建立全国统一学制的设想的理论基础是( )

  A.班级授课B.自然主义C.泛智教育D.系统性原则

  26.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是,创立了A.罗什学校B.雷迪学校C.阿博茨霍尔姆学校D.昆西教学法

  27.美国教育史上提出的《史密斯-休斯法》的改革重点在于A.义务教育B.初等教育C.双轨制D.职业教育

  28.二战后,日本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提出这一报告的是A.临时教育审议会B.教育改革推进部C.文部省D.东京大学

  29.贯穿于杜威的教学和课程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是A.儿童中心B.从做中学C.教材心理化D.顺应自然

  30.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的是A.结构主义B.存在主义C.建构主义D.永恒主义

  31.“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反映了人格的( )

  A.复杂性B.独特性C.稳定性D.功能性

  32.维果斯基说:

“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这里的人指的是A.儿童自己B.教育研究者C.教师D.教育行政人员

  33.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中,如果儿童的回答是“偷药是不对的,好孩子是不应该偷药的”,这表明该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34.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软件开发”这种学习是A.接受学习B.机械学习C.有意义发现学习D.有意义接受学习

  35.触犯严重刑法的犯人,由于认错态度好供出同伙,法院酌情减轻了对他的刑罚,这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

  36.最为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学习类型是( )

  A.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B.班杜拉的观察学习C.布鲁纳的发现学习D.罗杰斯的意义学习

  37.教学环节中的“新课导入”,应用的学习原理是( )

  A.顺应B.先行组织者C.强化D.建构

  38.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是( )

  A.教师B.活动C.学生D.课程

  3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因被老师错怪而厌恶学习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不高是因为( )

  A.生理需要缺失B.安全的需要缺失C.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D.尊重的需要缺失

  40.根据目标定向理论,以成绩为目标定向的人,最注重的是( )

  A.自我表现B.自我提高C.能力发展D.迎接挑战

  41.不同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称为( )

  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42.先学的信息和新信息混在一起时,先前所学的信息就会遗失,这种现象叫做( )

  A.前摄促进B.倒摄促进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43.多元智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斯滕伯格B.霍华德.加德纳C.吉尔福特D.比奈

  44.某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差,他在参加公务员考试时首先跳过数学题先做其他题目,他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A.计划策略B.监控策略C.调节策略D.注意策略

  45.为了不让孩子形成爱哭闹的坏毛病,当孩子哭着要零花钱时,父母不予理睬,这是( )

  二、辨析题46.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47.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

  48.惩罚就是通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来抑制机体的某种不良行为。

  三、简答题:

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50.简述人力资本理论。

5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5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53.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54.简述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四、分析论述题:

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一位教师讲《祝福》一课,向学生提出一道很有意思的思考题: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穷死的”。

教师紧接着问:

“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

”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

“‘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

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

”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

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

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试分析上述教学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

  56.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当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II、仔细阅读下列研究案例,指出:

(1)这项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该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3)实验属于什么类型的实验?

(4)可能有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举出三个因素即可)

  在某小学二年级已有的五个教学班中,用抽签的方式抽取两个班,随机决定其中的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比班,在两个班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进度进行教学,对实验班每节课进行5分钟的口算练习,持续两个月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测出实验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水平明显优于对比班。

  参考答案

  DCBBBCCBCACBBCCCBBACAAADCCDABACCBCBABCDABDBCD

  二46.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等。

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只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以,并且是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这种说法不正确。

  47.答: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不同的分类,通常是根据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来划分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学、合班教学);

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等)。

而班级授课制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显然是错误的。

  48.答:

  惩罚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抑制机体的某种不良行为,这是正惩罚,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惩罚”;

通过终止某种积极刺激,也能抑制机体的不良行为,这是负惩罚。

因此,惩罚不一定是呈现厌恶刺激,也可以是终止原来一贯有的愉快刺激,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个体的不良行为。

因此,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三49.答:

从1979年开始,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辩论,这场辩论源于对十年动乱期间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它在一开始并不是直指“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是什么”等问题,而更多的是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言论和对教育造成的巨大危害的前提下,阐发对教育性质、属性的一些认识。

这些认识后来就演变为教育本质的讨论。

归纳起来,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共有如下几种:

  上层建筑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门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活动。

生产力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其联系的着重点在于生产劳动经验的传递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

双重属性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的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

  社会实践说:

该学说认为作为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作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人说:

培养人说是研究者在分析教育区别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特殊性时提出的观点。

认为教育之特殊属性即是培养人,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化说:

该学说发源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样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

  50.答:

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与经济关系中重要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

其主要观点为:

  第一、“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进行迁移所付出的费用以及为了接受教育所放弃的费用,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当代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

  第四、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得多。

  第五、当代经济生活中资本积累的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

  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舒尔茨是首先对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成功的论证,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51.答: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震撼了中国朝野。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颁布学制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

  

(2)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

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行政体制

  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

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

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

  (4)制定教育宗旨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在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

  52.答: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

  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2)教育即生活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53.答:

所谓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务工作者进行,目的旨在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回顾诊断——筛选问题——分析原因——优选理论——拟定设计——实施行动——效果监控——审查反思”螺旋式循环。

其中,“审查反思”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行动”和“研究”的中介,是保证发现事实和利用事实之间的有效联系,是沟通实际与理论的桥梁。

  第一、回顾诊断。

以批判性的、自我反省的形式,对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现实进行反思与评判。

这种内省、批判性的分析过程,是查找、分析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改变盲目接受教育理论和传统做法的习惯。

  第二、筛选问题。

对学校或班级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进而确定出一定时期内通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筛选问题是行动研究的基础。

筛选问题要注意民主与合作,倡导教师之间、教师和科研人员之间、教师和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注意提炼、概括问题,使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研究价值。

  第三、分析原因。

诊断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优选理论、采取适当的行动、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优选理论。

根据筛选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众多教育理论中寻找最切合的、自己最需要的教育理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优选理论可以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指导和操作规范,保证行动研究的正确性。

  第五、拟定设计。

制定出行动研究的具体目的、研究假设、研究对象或范围、研究方法及步骤等。

同时,强调行动研究必须是自己能够做到的;

拟定设计应与学校要求相协调;

行动研究应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活动;

所采取的研究,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能测量出结果。

  第六、实施行动。

在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科研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按照拟定的研究设计,创造性地选用自己优选出的教育理论,尝试解决筛选出的具体问题。

  第七、效果监控。

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观察、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事实,同时又要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行动,以补救研究偏差,使行动研究更有效。

  第八、总结反思。

对实践的过程和效果得失做出总结和反思,为进行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作问题筛选和理论优选准备。

  54.答:

在对教育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这是教育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

对于教育研究报告是有一些基本要求的,这些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

学术论文的中心是创新,能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从而区别于教科书。

学术论文阐述的内容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前人所未知的”,或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新的材料、从新的理论高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但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

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要用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试验观察数据资料来证明科研成果;

其次,内容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最后,论文观点表述要准确、系统和完整。

  第二、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选材,选材应符合如下要求:

首先,要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选材,分清主次;

其次,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

再次,选取正式准确、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最后,要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感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这对材料的正确、深刻、集中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提出论点,选择论据,概括出结论。

  第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

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往前推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

因此,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中,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

一方面不能自恃高傲,固步自封,无视前人与他人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那种为介绍而介绍,对所引用的观点及文献只述不评、或者任意引申发挥的做法都是欠妥的。

  第四、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研究报告的语言文字要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简明,是指忠实的反映现实,切忌浮华夸张。

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用语,也不可生造词汇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所谓鲜明,就是无论要点、要义或要据,要清楚明白。

所谓生动,要求语言要讲求文采,不要生硬的宣布真理。

我们要在忠实准确的基础上讲求文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

  四、分析论述题

  55.答: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通过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是该教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关键。

首先该教师通过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一切中要害、发人深思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接着又通过提出“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

”“‘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积极引导,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最终获取了新的知识。

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56.答:

每个时期,由于处在一个国际大环境下,各个国家在教育上都会出现一些大体上相似的举措或政策,因而,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各国教育都有一些共同的趋势。

二战后,世界暂时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并且各国开始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始一轮新的竞争,欧洲各国竞相开始教育改革,经总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教育大体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积极普及义务教育

  经过长期的较量,各国都意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各国竞相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并且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地延长。

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