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9852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docx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

附件3

(项目单位名称)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单位:

(公章)

所属省份:

主管部门:

(公章)

法人代表: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

二○一二年三月

填写要求

一、《实施方案》要按照本通知相关要求,如实填写。

二、《实施方案》须制定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要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各项目进度须明确年度目标、可监测指标和经费预算。

三、填写内容文字要准确简练,内容要重点突出,数字要精准无误。

四、填写内容的字体为仿宋,字号为五号,行距为固定值16磅。

五、《实施方案》请使用A4纸,双面印,左侧装订后一式四份连同电子文档一并上报。

内容提要

一、项目概述...................................................

表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信息.................................

表1-2项目背景.............................................

表1-3工作基础.............................................

二、项目实施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表2-1项目实施工作思路......................................

表2-2项目实施工作目标......................................

三、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及内容......................................

表3-1-1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

表3-1-2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

表3-n-1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

表3-n-2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

四、主要保障措施...............................................

表4-1保障机制.............................................

表4-2投入预算汇总.........................................

五、审核结果.................................................

表5省级专家审核意见和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附件:

1.×××(项目单位名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2.×××(项目单位名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注:

页码可根据《实施方案》填写的实际页数编排。

一、项目概述

表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信息

项目单位名称

 

通信地址(邮编)

 

联系人

信息

姓名

部门及职务

办公室电话

传真

手机

E-mail

办学特色概述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是依托大兴安岭林管局属下十余个林业局和恒友家具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立足森林资源管理和木材加工等林区特色产业,以服务林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技工院校。

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设有木材加工、数控加工、电器自动化、林业、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等一批具有林区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符合林区经济建设特点的办学特色。

(一)定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为了有效服务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发展高端林产工业产业链,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加速培养专业人才培养。

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签定联合办学协议,主动与企业对接,共同研究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使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达到无缝对接,毕业学员受到企业认可。

学员毕业后可转变为合同制身份,企业为之交纳五险,并提高工资待遇,学员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

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已经开设个联合办学点,注册学生达到,就业率达到%。

(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校外基地、师资力量。

利用企业生产机械作为学员的实训设备,即节省重置实训设备大量资金,又为学员实习提供了充足工位,进而加快了高标准实训基地建设。

为实现教学和生产的零距离接轨,学校采取工读结合、弹性学制教学,教师定期到企业集中授课,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优势。

聘请社会有影响专家、工厂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任教,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培训对象既是学员,又是企业预备制工人。

解决了学员急需培训又不能离开生产岗位的实际困难,为学员节省了大量学习费用,也使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资金。

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高质量技工教育服务。

(三)校企合作,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

开展全方位、全口径、全过程的校企合作。

学校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就业安置协议》,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包括学籍管理、专业课师资、成绩评定、毕业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的发放等;企业负责提供全口径管理,包括学员的日常管理、实训指导、毕业生安置等;学生全过程参与,包括参与教学活动、顶岗实习、生产实践。

(四)特色专业,填补专业技能培养空白,符合区域发展需要。

目前,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受到某些经济利益的趋势,扩大招生规模,一味地迎合学生求新、从众心理,对所谓的“热门专业”一哄而上。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规避这种盲目重复的专业建设,真正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利益为重,设立具有地域特色、本地区急需的专业,不仅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填补了技工教育空白。

表1-2项目背景

说明

简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总体情况。

大兴安岭是最大的国有林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是祖国最北部天然的“绿色宝库”,在调整气候和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10年生产总值98.2亿元,地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200亿元。

随着林区资源逐渐枯竭,独木支撑的局面已成为历史。

1998年国家为了保护这片绿色屏障,逐年削减采伐量,全面开始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听取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汇报时指出:

“要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不断深化林业改革,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更加关注社会民生,使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更加美丽富饶”。

大兴安岭地委也提出“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兴区富民”的战略方针,在这种背景下林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主要是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的林区经济发展格局成为主导方向,森林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011年国家对“大兴安岭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中央财政向大兴安岭林区投入资金223.63亿元,年均22.36亿元,是一期天保工程投入的3倍。

主要任务是:

林区年木材产量由229.6万立方米直接调减至110万立方米;森林管护面积达1.5亿亩;植树造林100万亩,森林抚育5219万亩,森林改造培育454万亩。

大兴安岭林区的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对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兴安岭地区“十二五”规划把林产工业列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重要的接续产业,构建高端、终端林产工业产业链。

提出加快推进林产工业战略升级,力争建设成环保循环型林产工业产业链。

规划到2015年,林产工业产值28.3亿元,年均增长8.4%。

随着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端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木工设备操作和维修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将会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全国还是我区,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木材工业最大的困扰就是缺技术人才,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

仅我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3万人左右,用工的随意性大,员工队伍不稳定,高技能人才储备基本为零,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前些年,由于企业体制改革,和林区身处“两危”境地影响,大批工人转岗,没有进行系统高技能人才培训。

随着林区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木材加工行业急需高技能人才,但只有我校于2011年开设木材加工专业校企联办高级工班,招收学员35人,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需求,木材加工高技能人才出现极大缺口。

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人员,总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森林资源管护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法制观念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开展林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和林区群众提高遵纪守法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森林灭火技能需全面提高,扑火战术应用、后勤保障、紧急避险等科目扑火队员应熟练掌握,提高扑火效率。

我校从08年开始,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有机划展开对森林管护工人的中、高级工进行培训,每年完成专业学历班中高技工培训1500人,完成各种培训班的人数3500人以上。

木材加工、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林业在我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要按国家要求出色完成森林管理和保护工作,做大做强林产工业,就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作为大兴安岭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唯一院校,我们虽然培训了大批职工,但无论从规模、层次看还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急需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量培训技师、高级技师,以满足林区经济发展需要。

表1-3工作基础

说明

按照本通知“申报条件”要求,分专业(拟申报的专业)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具备的条件和已有的工作基础。

机械加工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长线专业,近年来为大兴安岭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机械技术人才,充斥在大兴安岭地区制造业的最前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转型,制造业也从传统的半自动化转化为自动化,具体表现为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校在2008年开设了数控加工专业,至今为本地区培养了数控型技能人才200多人。

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极实施专业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使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2010年国家统计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培养50万急缺的数控型高技能人才,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地区的大力支持下组建师资结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教育教学体制,科学设置教学大纲,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师资结构合理

按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远目标,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采用“以老带新、校本培训、省级培训、企业锻炼”等办法,组织教师参与校际交流,省级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实施了教师实践制度,组织教师下厂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打造了一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较高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习、实训基地规范

我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在原大兴安岭兵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拥有能生产各类产品的各种机械设备,不同型号规格的普通车床12台,铣床3台,摇臂钻床2台,数控车床2台,数控铣床1台。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实际以及教学改革进程,在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依托区内加工企业,逐步建设起功能完整、运行有效的校外实习体系,学生在实习期间直接到工厂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实习期满,表现优秀者,就地落户,被企业直接聘用,签订合同,缴纳保险。

课程体系完善

结合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体系。

不断优化专业教学计划,突出技能培养目标,符合技工教育特点、适合于本地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已逐步完善。

根据专业适用的工作领域和岗位要求,结合本地区企业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满足企业需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实际,作到实用、适用、够用。

坚持对专业教学计划及时进行调整,根据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与用工企业共同协商,制订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任务、目的、要达到的要求等,全部课程以此作为考核与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材建设实用

根据培养目标,审定、选择适应于培养目标的各类教材。

组织教师、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共同开发编写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讲义,重点突出实践操作能力。

办学模式灵活

更新办学理念,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我校除了招生全日制学生以外,还深入企业,培训企业在岗工人,更新观念,灌输新的企业管理与生产方式,尤其是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计划机动灵活,在保证教学质量、授课学时的前提下,采用工学结合、分阶段教学的弹性模式,充分利用倒休、工余、假期时间进行授课,探索完善学分制教学。

既解决了学员急需培训却不能离开生产岗位的实际困难,又发挥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优势,使职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早在1994年就在机械类各专业开设了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1999年应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合作开展“订单式”数控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并开办本专业。

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单元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2006年二年制数控技术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2.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二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的基础上,对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综合课程开发、“双证”课程开发以及相关教材开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单元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培养计划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3年,学院依托数控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了湖北省科技重点项目《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并以这些特征为基础,构建起“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被教育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在全国推广。

2005年,《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提供部分设备和师资并参与培养过程。

这一模式推进了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率达到94%以上。

2004年,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在湖北赛区比赛中,学院三名学生获得“湖北省数控技术能手”、“湖北省数控技术标兵”称号,学院获得大赛团体一等奖。

两名选手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大赛,均荣获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一等奖。

4.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兼职教师6名,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占50%,青年教师都具有数控高级工以上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占44%,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33%,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占33%。

其中4名教师参加过中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5名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年限超过7年,5名教师获得数控工艺员证书,5名教师具有数控机床操作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5.研发课题

在社会服务方面,先后为中原电子集团、709所、9603工厂、武汉航空仪表厂等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服务。

6.实训基地

2002年至2003年,学校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能基本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数控实训基地。

2004年,数控实训基地被授予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称号。

该基地现有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各类技术中心8个,其中传统机床80台、各类数控机床77台,仅各类机床的价值就达2000余万元。

多年来,学院凭借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数控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

为探索“政产学”合作之路,学院于2006年牵头成立了湖北现代制造技术职教集团,该集团包括湖北省机械汽车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凡谷电子、中元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长江融达电子有限公司、717研究所等政府及几十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

本专业学生可以安排到职教集团单位参加实训或顶岗实习;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到学院学习、培训,产学合作实现了双赢。

 

二、项目实施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表2-1项目实施工作思路

说明

指导思想:

简述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训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等。

基本思路:

简述开展培训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原则。

指导

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以北地区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办校模式,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林区高技能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按照“需求定向、基地培养、校企合作”的原则,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高技能人才紧缺状况,适应新林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全面加强基地内涵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和凸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推进技能培训工作整体水平和基础能力建设。

基本

思路

全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校长挂帅,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项目建设分二年进行。

一、通过购置先进实训设备和改造维护校内外实习基地设备,把基地建设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具有明显专业优势、设备优势和师资优势,全省领先的高技能才培养基地。

二、建立科学课程体系,提升培训能力。

专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和培训。

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

与用工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编制实用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

吸纳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共同开发编写技能培训一体化适用教材。

三、坚持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利用企业生产机械作为学员的实训设备,为学员实习提供充足实习工位,加快高标准实训基地建设。

聘请社会有影响专家、工厂技术人员、工人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与在本校教师共同任教,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四、多种培训方式并举,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培训。

把劳动预备人员、下岗待业人员、企业职工等培训对象请进基地,进行就业培训、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辅导培训;到林场、车间办教学班,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级工、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在校学历教育高级工、技师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年培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500人。

形成科学规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制度。

逐步扩大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规模。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为手段,通过与林业局、木材加工等大中型企业开展多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和就业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工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模式,打造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提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七、建立完善能力评价体系,在技能鉴定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完善专业技能人才能力评价标准。

充分利用技术专家队伍和自有场地、设施设备规范开展技能评价。

八、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管理办法的课题研究,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表2-2项目实施工作目标

说明

简述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总体目标要按照本通知“总体工作目标”和“项目产出”来制定。

阶段目标按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来实施,体现可量化、可监测。

总体

目标

建设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培训基地建成培训模式齐全,课程设置科学,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以林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为特色,具有明显专业优势、设备优势和师资优势,全省领先的林区人才培养基地。

逐步扩大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规模,年培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500人。

形成科学规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制度,探索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深化培训基地与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装备、能力评价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

阶段

目标

2012-2013年

1.构建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培训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科学设置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合理划分教学模块。

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

2.探索开发出2个学科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用技能培训一体化教材。

3.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培养、引进专业学科带头人3名,一体化骨干教师12名。

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1个月。

聘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技师为兼职教师,用以担任一体化课程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4.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校内车间,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购置3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2台数控加工中心。

(按照《大兴安岭高级技工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方案》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和表彰奖励)。

5.培训高技能人才年800人。

6.总结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本规律课题立项开题、阶段总结。

2013-2014

1.建立完善能力评价体系,在技能鉴定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完善专业技能人才能力评价标准。

充分利用技术专家队伍和自有场地、设施设备规范开展技能评价。

2.数控加工中心实训室投入培训教学使用。

3.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1500人。

4.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本规律课题结题。

 

三、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及内容

表3-1-1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

说明

项目组构成:

主要指建设本专业(职业)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

建设目标:

按照本通知“项目产出”来制定,要用数据来设计可量化、可监测的指标。

预算安排:

围绕本专业(职业)建设内容需要,按照500万元资金额度,划分预算资金。

项目组

构成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建设

目标

一构建完备的培训体系。

培训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

课程设置:

通过对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设置课程,且以技能为主。

以岗位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实际能力为重点。

教材开发:

开发2—3学科具有地域特色实用技能教材。

师资建设:

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总数18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6人以上。

培训装备:

校内建成生产性实习车间,数控加工中心实训室一个。

能力评价:

建立完善的能力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制定数控加工专业技能人才能力评价标准。

充分利用技术专家队伍和自有场地、设施设备规范开展技能评价。

二培训规模

培训基地项目实施两年后,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500人。

三提炼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经验

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完成探索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