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9847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第五套临考密卷Word文档格式.docx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5.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是感觉的(  )。

A.补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6.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

属于(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7.关于幻想,说法正确的是(  )。

A.幻想体现着个人愿望

B.幻想均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C.幻想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

D.幻想形象具有首创性

8.由于思维的(  ),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事物。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对经验的改组

D.综合性

9.小学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的标志是在解释概念时采用了(  )。

A.种属关系

B.重要属性

C.实际功用

D.具体实例

10.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11.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

A.冒失

B.优柔寡断

C.受暗示性

D.果断性

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3.一般说来,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5.巴甫洛夫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中的不可遏止型相当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  )。

A.舆论

B.凝聚力

C.心理相容

D.规范

17.“盂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素质

C.学校教育

D.个人的活动

18.儿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这属于(  )。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19.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指教师是学生(  )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A.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B.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

C.班集体活动的示范者

D.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  )。

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掩饰

D.自我控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__________,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2.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有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4.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叫__________。

5.__________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大量的概念)、变通性(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拘一格)、独特性(从新视角、新观点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概括能力(以同一类事物中发现本质相同之处)、类比能力(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某些性质相通之处)等。

6.__________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7.__________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迸取或坚忍自制两种形式。

8.择友的__________,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

9.不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是__________。

10.__________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

11.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__________、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12.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核心)、__________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

13.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__________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__________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4.__________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15.__________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6.__________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如测验、问卷等。

17.__________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8.__________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

1.小学儿童的志向有哪些特点?

2.小学儿童能力发展存在哪些差异?

3.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策略的选择。

4.怎样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C【解析】大脑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3.D【解析】刚入学的儿童写字用铅笔和田字格本,是由运动觉发展水平决定的。

4.A【解析】此题考查注意的广度的理解。

5.C【解析】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是感觉的同时对比。

6.A【解析】瞬时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7.A【解析】幻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性想象,是指向未来并和人们的愿望相结合的想象。

幻想有两种,积极的幻想与消极的幻想。

积极的幻想指基本上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要求的想象,它能够激励人们向往未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对人的工作与生活有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消极的幻想指不切合实际的想象,它脱离现实,甚至歪曲现实,往往被一些不敢正视现实,缺乏足够勇气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的人们用来代替实际行动。

8.B【解析】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事物。

9.A【解析】小学儿童采用“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是抽象思维发展的标志,是正确教育的结果。

10.D【解析】由情感与情绪的区别可知。

11.C【解析】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2.B【解析】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13.A【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4.D【解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15.A【解析】要了解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16.C【解析】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17.A【解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8.A【解析】生理需要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所等。

19.A【解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指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0.C【解析】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

二、填空题

1.神经元2.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3.保持4.无意想象5.创造性思维6.果断性7.道德意志8.趋上性9.间接兴趣10.自我监督11.强度12.对学生的热爱

13.增加降低14.负迁移15.教师自编测验16.正式17.合作18.课堂管理

三、简答题

答:

小学儿童的志向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要属于职业志向,而涉及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理想比较少。

这一事实表明儿童的志向受儿童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第二,小学儿童的职业志向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直观体验,因而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带有幻想的性质。

第三,带有很大的易变性。

第四,部分小学生(约占四分之一)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学习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

(1)小学儿童能力类型的差异

人通过运用各种能力与客观环境建立联系,而每个人在运用能力时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

在观察时,有的学生善于分析细节,但缺乏整体概括本领;

而另一些学生虽然能概括地看待现象,却容易忽略细节。

在记忆时,有的同学善于视觉记忆,有的长于听觉记忆,有的人对形象的东西能过目不忘,另一些人则最能记住抽象逻辑性强的东西。

在一些特殊能力上也存在明显个别差异,如有的学生绘画能力突出,而另一些儿童则长于动手操作各种机械及器具,还有的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敏感。

个体间的能力差异是—个普遍的现象。

(2)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除了能力类型差异之外,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

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

它的分布特点为处在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2)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课题特点以及学习理论取向不同,教师会选择不同教学策略;

(3)具体策略有:

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③个别化教学。

首先,指导青少年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

其次,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注意“第一印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要通过自己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热情大方的品质,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人际交往的深入奠定基础;

与人交往应积极主动。

最后,注意维护人际关系。

(1)空间距离

人与人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就容易建立友好关系。

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同一课桌的学生、同一大楼的居民都有较强的吸引力。

(2)交往频率

交往频率指人与人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

一般说来,交往频率增高,人际吸引就越强。

(3)仪表风度

一个人的相貌穿着、言谈举止,对人际关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接触初期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成为人们决定是否继续交往的基础。

以上三点属于人际吸引的表面因素,它们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人际交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依靠深层的因素。

(4)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人际吸引中深层的稳定的因素。

人们一般都喜欢与热情开朗、富有幽默感和同情心、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交往,而不喜欢与冷漠、古板、心胸狭隘、优柔寡断、居心叵测、自私自利的人交往。

(5)特点相似

社会经历和态度的相似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如年龄、地位、角色、经历、学历、职业、兴趣、价值观相似都能产生人际吸引,尤其是相同的价值观表现出的吸引力更大。

(6)特点互补

在对偶角色的人际关系(由两者负有共同使命的稳定关系)中,需求的互补能使双方更具吸引力。

如工作上的搭档,相声中的逗捧和夫妻关系,都需要在性格上、角色分配和作用上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建立心理的和谐,相得益彰。

四、论述题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需要层次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

力量越强。

只有在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生理需要是直接和有机体生存和繁衍有关的需要。

其特点是最基本,最明显,最强烈。

安全需要是人对无威胁的,能预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表现为要求安全、稳定、依赖;

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

对体制,秩序,规律的要求;

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对人们之间的一种深情关系的渴望。

爱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尊重的需要是个人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希望得到赞许,赏识,拥护,同时需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价值感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或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以及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特别要强调的是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要具备以下几点:

洞察世界、社会和人生,热爱世界、社会和人生,能独立自主,自我完善。

在后期,马斯洛在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又补充了两点,即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旨在培养艺术爱好,调节大脑两个半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