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9338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

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

1

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

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

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

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

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

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

它更不像牡丹

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

“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

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

上。

”作者《题莲》诗也云:

“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

”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深深地慨叹:

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

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2

2、劝学

【作者】荀子【朝代】先秦(战国末期)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

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

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

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

3

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

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

3、为学

【作者】彭端淑【朝代】清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

每天不停地学习。

)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

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5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

“你凭着什么去?

”穷和尚说:

“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因此,聪明与敏睿,可以依靠但也

不可以依靠;

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

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

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成功到行动,坚持到立志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

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奋发学习。

也就是说:

立志求学,勤奋努力。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白鹤堂文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者彭端淑(

1699年-

1779年)字乐斋,清代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号仪一。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

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

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

乾隆十二年

(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乾隆二十年辞职返川,任成都锦江书院主讲、院长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调元、张船山等优秀人才。

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著有《白鹤堂集》、《雪夜诗坛》、《为学》(意为做学问),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八十一岁时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

6

4、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7

5、愚公移山

【作者】列御寇【朝代】先秦(战国)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

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

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

8

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9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10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

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

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

“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

”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11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

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

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

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2

8、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朝代】清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

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

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

(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zhuì

)惴焉摩玩之不已,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sì

)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zhé

)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luò

luò

)大满,素蟫(yí

n)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

我把书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

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

《七略》《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

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中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呢?

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积攒的图书,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

来,(他)一定担心别人逼着取回,因而小心忧虑,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说:

‘今天

13

它存放着,明天它就要离开,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我)一定在高处捆绑着它,放置收藏着它,说‘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看它。

’这类的话。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中贫穷不容易得到书。

有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

(我)向张氏借书,(他)不借给我,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那感觉是这

样的迫切。

所以我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

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而年少时的岁月是值得珍惜的!

现在姓黄的书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

只不过我把书公开(借出),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

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吗?

(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14

9、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朝代】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微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