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区域农业发展.docx
《第33讲 区域农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讲 区域农业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3讲区域农业发展
第33讲区域农业发展
名师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②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作物分布情况。
③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④比较不同农业区域的地理条件和生产特点,学会分析其发展的优、劣势并推测其发展前景。
⑤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指出发展方向。
⑥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
①设置问题情景,讨论分析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②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相关图表,尝试评价东北区域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了解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掌握区域规划的原则。
④将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美国中部地区比较,剖析其农业发展的优劣条件,讨论分析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出今后发展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②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③通过探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可持续的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
④问题的思维方式。
⑤增强学生爱护区域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突破策略〗本部分内容是本节内容的铺垫,且与初中中国区域地理联系密切,因此在处理本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东北地区的位置图、气候图、植被图等,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东北地区的范围、气候类型及特点等内容,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可结合相关练习进行巩固。
〖例释〗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畜牧业基地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此外大兴安岭以西还有辽阔的草原,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⑵商品粮基地建设
〖突破策略〗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图记忆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
〖例释〗东北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⑵我国的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A.土壤肥
B.复种指数低
C.地广人稀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答案】⑴D⑵D
【点拨】⑴商品粮基地选建的条件是:
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等。
东北地区之所以成为全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从自然条件而言,黑土肥沃,地形平坦,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产量高。
从社会因素而言,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口数量少,对粮食需求数量少。
因此说,商品粮基地的形成,粮食生产的数量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商品率。
⑵地广人稀、复种指数低、土壤肥沃是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一些具体情况,但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本讲教学难点
(1)农业生产布局
〖突破策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因此对于本难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结合相关图重点让学生把握两点:
一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二是不同温度带下适宜种植的代表性农作物。
从而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
〖例释〗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答案】B
【点拨】东北地区玉米分布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⑵农业发展方向〖突破策略〗本部分内容重点有两个:
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于第一个重点可结合下图理解记忆:
对于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以因地制宜、突出地区优势为原则对不同区域进行分析。
〖例释〗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A
【点拨】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是平原区农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不是发展方向。
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是山区农业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三、教学建议
(1)分步推进法
在讲解本节内容时,可分下列几步进行。
第一步,从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地形人手,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最后再分析该地的植被特征。
显然,从植被的角度上看,东北地区可以分成三类地区:
一是森林地区;二是草原地区;三是沼泽地区。
第二步,从农业的角度分析该地农业的发展条件,包括热量(一是冬季与夏季的温度,二是积温)和降水条件,确定该地适宜种植哪些农作物,即在南、中、北部不同的地区合理安排喜热作物、喜凉作物和耐寒作物。
第三步,从地形的角度考察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显然,只有平原地区才适宜发展种植业。
而山区则适宜发展森林。
另外,教材中还谈到东北地区工业发达,这为该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供了条件。
(2)地图导学法
例如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东北地区的界限,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界限,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为紧接着讲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要强调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再如,在“东北地区的地形”图上,先把主要热量分界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画出来,然后再对照初中地理“中国农业”中有关内容把主要商品粮基地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情况填绘在图上。
(3)因果联系法
例如在讲解东北地区三大农业区区域的划分时,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农业布局与地貌类型区直接相关,但实际上这种农业布局态势是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
所以应该把图4.3和图4.4、4.5结合起来。
综合分析三大农业区域的形成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综合分析农业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图4.4上比较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降水量相差不大,但选择的农业类型却有所区别,松嫩平原耕作农业和畜牧业均有分布,而三江平原只有耕作农业,这是由于三江平原上有多条河流汇合,低洼过湿,不适合牧草的生产和牧业的发展。
相反,如果经过对沼泽的整治和改造,可以成为优质的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⑷问题导学法
例如讲解“商品粮基地建设”时,首先要学生搞清楚下列问题:
①用哪些指标来说明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②细粮作物、杂粮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哪些?
各分布在哪里?
③首先要比较三江平原与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状况(开发历史、土壤、人均土地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商品率、开发潜力等);其次,要学好用好教材插图,挖掘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要深刻理解“农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可结合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行理解。
⑸纵向比较法
例如讲解土地资源优势时,可以将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进行比较;学习森林资源优势时,可以与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进行比较。
从而,更进一步明确该地的优势。
Ⅱ.考点过关
【考题1延伸与拓展】关于东北地区的范围
东北地区有不同意义的理解,既包括行政区域意义上的东北地区,也包括经济协作区域意义上的东北地区,本书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国家“九五”规划中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
现将两者的范围比较如下:
【触类旁通】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除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还表现在()
A.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发展
B.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的发展
C.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D.有利于农业社会化的发展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农业开发与环境的关系,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使得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考题2-1、2-2延伸与拓展】东北地区农业布局
【触类旁通】有关东北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只可种植春播作物,如春小麦,而冬小麦无法生长
B.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宁南部各地可正常生长
C.东北平原林木不能砍伐,在全面保护的同时,应积极营造人工林
D.亚麻、甘蔗、大豆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
【答案】B
【点拨】东北地区绝大部分位子中温带地区,但在辽宁南部地区有一部分暖温带地区,则可种植暖温带的农作物,如冬小麦、棉花和暖温带水果,所以选项A不对,选项B为正确答案。
甘蔗为亚热带作物,不能在东北地区生长,故选项D错误。
东北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林木不是不能砍,而是如何破,才能既不破坏植被的再生繁殖能力,又为人类提高丰富的森林资源。
【考题3-1、3-2延伸与拓展】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
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种专用农机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封闭式自动化饲养场的出现,更加深了农业分区专业化。
【触类旁通】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其自然条件可以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是输出玉米最多的省。
通过上表,比较一下美国与东北玉米带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
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
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济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两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再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相似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操作),从而归纳于同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再比较商品生产特征。
【考题4-1、4-2延伸与拓展】图示法记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触类旁通】进一步发展东北农业经济,搞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是关键。
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A.增产粮食B.保护环境C.提高经济效益D.实现农业现代化
⑵对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 ( )
A.突出粮食种植业的优势地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发展以粮为主的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C.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
D.发挥原料充足的优势,加强大豆榨油业和甜菜制糖业
【答案】 ⑴C⑵D
【点拨】⑴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改变单一初级农产品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⑵这是一道关于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题。
要综合开发就不能“单打一”,A选项显然不正确;B选项中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提到“大牧场畜牧业”,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有大面积的草场,而东北是农林基地,如果将林地改为草地,大面积种植牧草的话,就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也违背了农业生产“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原则,因而也不正确;C选项中在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其经济效益比单一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要好得多,故C选项也不正确;D选项则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益行为,因而值得提倡和推广。
【考题5-1、5-2延伸与拓展】图示法记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触类旁通】关于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一-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模式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B.加大了西部草原区的负担,不利于生态保护
C.中部产粮区粮食转化为饲料,影响商品率提高,削弱商品粮基地的地位
D.对西部地区有利,但对中部产粮区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A
【点拨】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考题6延伸与拓展】水稻喜温、喜湿、喜肥,受水分条件限制。
东北水稻种植较多的地区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即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东北地区(尤其是北部地区)无霜期较短,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分布。
但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是决定性的,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
为此,农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又要依据科技,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触类旁通】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答案】B
【点拨】东北地区玉米分布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步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O°以北的黑龙江沿岸,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考点过关测试教师备用题:
A层次
1.(测试考点4)在东北地区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商品基地是哪一区域的农业发展重点?
()
A.西部草原区B.山区C.平原区D.河套平原区
【答案】C
【点拨】西部草原区牧业发展的重点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发展重点是: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河套平原区不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
2.(测试考点1)关于东北地区气候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和水分不足且配合差
B.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C.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D.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二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答案】C
【点拨】东北地区所处纬度高,使得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配合较好,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3.(测试考点1)关于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向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
常绿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C.平原:
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D.土壤:
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答案】A
【点拨】与温度带对应,东北区的森林类型由南往北依次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
C、D项表示的地理事物主要体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
B层次
4.(测试考点1、2)“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为玉米所取代)。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
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东北农业基地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矿产资源优势 ③森林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⑵东北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①耕地面积广大 ②宜农荒地最多 ③土壤肥沃④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⑶东北区作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性树种和主要分布地区分别是()
A.落叶松 大兴安岭B.红松 小兴安岭
C.红松 大兴安岭D.水曲柳 长白山地
【答案】⑴C⑵C⑶B
【点拨】⑴东北区有丰富的资源,在全国有优势的主要是土地和森林。
⑵黑土、黑钙土分布广,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是其土地质量的主要特征;①②为其数量上的优势。
⑶大兴安岭北部,主要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混交林;长白山地,阔叶林比重增加,水曲柳是其代表树种。
5.(测试考点1、2)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
回答⑴~⑷题。
⑴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排列应该是()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
⑵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棉花、亚麻B.甜菜、小麦
C.高粱、黄麻D.甜菜、亚麻
⑶该省的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名称为()
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C.辽河平原D.江汉平原
⑷该省山区的主要天然植被是()
A.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B.温带落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和草甸草原
【答案】⑴A⑵D⑶B⑷A
【点拨】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吉林省的地形由东到西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位于中温带,故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甜菜、亚麻等中温带的经济作物种植。
6.(测试考点1、4)我们的屯子东面原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
春天,青草初生,遍地黄色的“波波丁”(蒲公英),云雀在空中婉转,“白云下面马儿跑”。
如今,早已成为寂静的庄稼地。
……离屯子二十多里外的山林中,有一片我们生产队的“飞地”,称为“大荒地”。
当年是十分肥沃的新开垦的山坡地,四周便是成片的树林。
……这片山林是我们始终难以忘怀、必须朝拜的“圣地”。
……它其实早已消失,仅存于我们心中。
当我们重新走上变得低矮的山冈,目及之处已全部是耕地,没有一片树林,没有一株白桦。
当年肥厚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已变成贫瘠的砂石地,长着低矮的小麦……根据材料回答⑴~⑶题。
⑴与四川盆地相比,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光热充足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便利D.灌溉方便
⑵目前,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搞好生态环境
C.在山区以森林的开发为核心,走好多元开发的路子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答案】⑴B⑵C⑶D
【点拨】本题组主要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概况及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
通过材料可确定为东北地区,则本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光热不足,而农业发展的优势则是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积大,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均能可持续发展。
7.(测试考点4)下图中代表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答案】A
【点拨】本题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转变成坐标系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注意知识展示和呈现方式多样化、灵活化和突出启发的新理念。
东北地区今后应在继续保持农、畜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
C层次
8.(测试考点1、3)东北平原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其自然条件可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请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玉米带名称的字母是____。
(2)按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看,美国与中国的玉米带都属于_______农业,但是美国的玉米带是家庭经营的,而中国的玉米带是_______的。
从产品的用途来说,两者是否属于同一类型?
________。
请写出它们属于什么样的类型:
_____________。
(3)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玉米带相比,纬度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玉米单产_______。
【答案】
(1)C
(2)商品谷物国营 是 都是商品农业(3)高 低 低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对区域农业布局的理解。
题目将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进行对比,分别明确自然条件、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从纬度位置讲,中国偏北;地形都是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美国较高;无霜期、年降水量较中国长,其单产美国较高;综合上表数据可知:
美国玉米带与中国东北玉米带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②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③两地种植都以玉米为主,都在50%以上,且单产较高。
不同点为:
①中国为国营大农场,美国一般为家庭经营的经营方式,②美国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及现代化均高于我国,③我国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比较低,这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9.(测试考点4、5))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1)综合图和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地区,并简要分析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A区域人口密度______(大或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人口密度______(大或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