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9065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书法校本教材《妙严寺》Word格式.docx

第五节双人旁的左小右大结构.....................(11044120)25

第三章右半边的伙伴

第六节耳部的左大右小...............................(11044120)27

第七节其他偏旁的左大右小结构学号....(11044120)30

第八节熟能生巧..............................................(11044115)33

第4章举头望明月

第九节宽扁式字头...........................................(11044115)35

第十节撇捺字头.............................................(11044115)38

第十一节短小字头.......................................................(11044301)40

第十二节斜向分布字头.................................(11044301)42

第五章低头思“故乡”

第十三节窄形对称字底..............................(.11044301)43

第十四节宽形对称字底................................)44

第十五节不对称字底....................................)44

第六章创作练习

第十六节创作..............................................)44

后记.......................(11044116)45

第一节文房四宝的简介

毛笔

毛笔的起源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

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

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如图)。

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

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

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

蒙氏造笔后统称笔。

毛笔的种类

笔之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

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

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

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

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

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

但今日所

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

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

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

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

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

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

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

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

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

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

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

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

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

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

友情小知识

毛笔的保护

方法/步骤

1

保养毛笔的步骤1:

如果买的是新的毛笔,则要将毛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只需使笔锋全开就可以了,不可使毛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

2

保养毛笔的步骤2:

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毛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

必须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

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数分钟。

3

保养毛笔的步骤3:

润笔之后就可以书写,书写时要使墨汁能渗进毛笔,必须将清水先吸干。

4

保养毛笔的步骤4: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

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干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极易折损毛笔。

5

保养毛笔的步骤5:

洗笔之后,则是保存,把毛笔置于阴凉处风干,以保存毛笔毫原形及特性,保存笔之要领以干燥为尚。

作业实践扩展思维

找不同的毛笔尝试书写同样的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同的毛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墨色浓淡之变化,可表现书法之韵味,如此书法之美遂多彩多姿。

墨如绘画之颜色,作用很大,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之别,分述于下: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

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

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但今天既已无存,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

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

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珪,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

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了解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

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

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

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

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

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

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

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

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

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

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动手磨一磨

找一块墨条在砚台里磨墨试一试。

先在砚池里放少量的清水,磨墨时注意将墨锭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图快,要顺时针方向沿着圆砚的边壁画圆圈,磨墨时要求手臂悬起,与桌面平行,不然墨锭会被磨出一个斜角来。

磨墨好后要注意两点:

一,墨锭不要留放在砚池里,防止墨锭胶在砚面上取不下来;

二,要把墨锭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松而掉下墨粒来。

高科技的电动磨墨机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

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

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

宣纸的种类很多,名称各异,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也有不同。

第一,根据配料的比例,可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

绵料:

青檀皮约占30%;

稻草约占70%。

净皮:

青檀皮约占60%;

稻草约占40%。

特净皮:

青檀皮约占80%以上;

稻草约占20%以下。

第二,根据纸的组合张数,可分为单宣、夹宣等。

单宣:

单层宣纸,比较薄。

夹宣:

把原漂单层的2张或2张以上的宣纸合并为1张称为夹宣。

2张合并称双夹宣,3张合并称为三夹宣。

夹宣比较厚。

第三,根据加工处理的程度,可分为生宣、熟宣。

生宣:

直接从纸槽中抄出来并烘干,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纸。

生宣具有渗墨吸水等特点,非常适合创作写意画和行草书体。

熟宣:

在生宣上刷一层矾水和拖骨胶,称熟宣。

熟宣又称矾宣,渗墨和吸水性能不如生宣。

第四,熟宣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可分为许多种。

虎皮宣:

又称"

虎皮笺"

,以前称"

金栗笺"

,是将宣纸加工染成黄色班纹。

冷金笺:

在纸上装饰金银片或金银粉。

云母笺:

在纸上洒云母粉。

蝉翼笺:

极薄的宣纸笺。

玉版宣:

用淀粉将两层以上的宣纸托表而成,纸质较厚

伟大的造纸术

中华民族四大发明,造纸术就是其中之一。

造纸术是几千年人民的生产实践总结的,传说蔡伦发明的。

中国的纸张文化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巨大。

安徽东南部的宣城,那里是宣纸的故乡,至今还保留了宣纸制造的手工操作。

宣城有很多造纸厂,一般的造纸工艺中:

第一步,将生长在宣城的喀斯特地貌区青檀树(这种树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

树皮在石滩上摊晒,树皮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日光漂白工序;

再将青檀树的树皮和稻草粉碎,倒在一个长方形的大池子里加水浸泡,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纸浆。

第二步,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而捞纸是宣纸的极关键的工序。

两个工人拿着一个比长方形大池子小一点的纱网,就是纸帘。

在池子里来回抄来抄去,

当纱网提出水面的时候就成了一张纸糊了,这就是宣纸的雏形,但它还是滴滴答答的富含水。

工人再轻轻的把纸糊揭下来,放在一个平板上,再压个大石板,这样纸糊里的水就流出来了。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宣纸的好坏就在此一举,工人们把挤过水的宣纸抬进火热的烘烤房里,他们一只手小心翼翼的把一张纸糊贴在滚烫的烘墙上,另一只手拿着一把长刷子轻轻的刷平在烘墙上的宣纸,一会功夫一张宣纸就这样诞生了。

烘房里有40多度,非常热。

最后一步,是宣纸的裁剪。

工人拿了一把特大的又像菜刀又像剪刀的工具,刚才烘干的宣纸都摞成一沓放在大桌子上,大剪刀“兹啦”一声,就把不光滑的宣纸边给裁掉了,居然不用尺子划线。

找不同的纸质用同一种墨书写观察书写后的效果,结合纸张的纸性和制作过程思考,如何才能选择好的宣纸?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故称“歙砚”。

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歙砚石质坚韧,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

歙砚的品种繁多,其中以罗纹、眉子为上品。

友情链接

歙砚的历史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

专理制观事宜。

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

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

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

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

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

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

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

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

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

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

苏轼有首诗云:

“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

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

“玉质纯苍理致精。

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端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

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

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

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端溪砚史》称之:

「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

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

澄泥砚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

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

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

色多作鳝鱼黄、虾头红、朱沙红、绿豆青等。

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

多不属佳品了。

作业实践

购买文房四宝尝试不同的书写,感受古人的书学状态。

第二节赵孟頫的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赵孟頫[fǔ](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

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

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祜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生平事迹

一生历变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文化熏陶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

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

元朝重用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

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借病乞归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顺便借病乞归,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拜为翰林侍读学士至大

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儒师太子副詹事王约的影响下对他发生了兴趣。

荣禄大夫延祐三年(1316),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

赵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

书法小故事

《秋深帖》的由来

一日,赵孟頫忙中偷闲和夫人管道升登上院中假山,在凉亭内欣赏秋日美景,突然管家送来一封书信,夫人接过信札一看,原来是娘家来的,她看完后对夫君笑道:

“久未回乡,家人甚为惦念,婶婶盼我们能回乡一见呢!

”赵孟頫不禁无奈地摇摇头:

“我何尝不想回乡共享天伦之乐,只是如今身在官场,俗务缠身,身不由已啊!

”他的夫人当然深知夫君的志向与心思,而赵孟頫也甚为体谅夫人思亲之苦。

于是二人商量着给家人送去果脯蜜饯点心等当地特产,而赵孟頫知道夫人全家笃信佛教,于是他还为夫人的婶婶专门准备了一百条香烛作为礼物,东西准备妥当后,夫妻二人兴致很高,命人展纸研墨,回复一封家书。

虽然只是一封给婶婶问安、馈赠的家信,但我们可以看到,这封家书一气呵成,气韵流动。

这就是流传至今、我们现在看到的著名国宝书帖《秋深帖》。

《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

这封家书以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

“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对长辈的思念。

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只是在这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

赵孟頫与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

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的行书特点相契合。

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

这封家书究竟是谁写的呢?

是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

还是赵孟頫信笔写来在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又涂改了呢?

当年的赵孟頫夫妇不曾想到,这一团涂改的痕迹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和疑惑……

代表作品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元赵孟頫《红衣罗汉》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赤壁赋》

《归去来兮辞

赵子昂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

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

《鹊华秋色图》

一色”局面。

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

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

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图上)卷《水村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辽宁省博物馆)。

其《人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

“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1]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知识扩展

了解与赵孟頫同时期的人,如鲜于枢、邓文原、杨维桢,关注他们的生活与赵孟頫的有什么区别,在生活和官场上的不同。

第三节《妙严寺碑记》简介和用笔

赵孟頫妙严寺碑记》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

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

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的特点之一。

欣赏《赵孟頫妙严寺碑记》

赵孟頫笔法的分析

箭头1处为点化的连带造成的,可以分为如下效果。

箭头2处起笔为切笔,方硬,显得力量十足。

箭头3处行笔向左凸出,呈弧线形状。

箭头4为提钩的连笔。

此字连带比较多,分开笔画如图所示,每一笔画都要做到位,然后再去完成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