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考试论述题Word格式.docx
《园林考试论述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考试论述题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庭园,古埃及与西亚园林,欧洲古代园林。
(1)日本造园有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喜欢自然式,受中国造园影响。
早期有掘池筑岛,饮明天皇时纷纷营造宅园多以池岛为主题“水石庭”。
平安时代后期多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为模式,武士时代出现枯山水式庭园,桃山时期以桂离宫等为代表。
明治后园林开放。
种类有林泉式、筑山庭、平庭、茶亭和枯山水。
(2)古埃及与西亚园林,埃及最浩大、宏伟的是金字塔,成为墓园,;
奴隶主的私园以树木和水池为主要内容。
西亚地区奴隶主的私园是引水筑园,花园修置整齐,有“天国乐园”。
(3)欧洲园林公元前3世纪为有秩序的整形园。
古罗马出现了山庄园。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勒诺特尔风格。
18世纪自然风景园得到发展;
私园也开放。
2)外国近现代园林规划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只有在中央林荫道是规则式,纽约的中央公园为典范。
3、论述俯景、仰景和平视景观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分别适合于什么场所的造景方法?
(1)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到的风景。
这种风景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强。
一般用于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
(2)仰视风景:
即游人观赏景物时,其仰角大于45°
时所看到的景观。
它可给人一种雄伟、高大和威严感。
常在皇家园林、纪念性园林中使用。
(3)俯视风景:
即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
所看到的风景。
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一般布置于园林的最高点位置。
4、论述花境的形式和位置有哪些?
布置与设计上有什么要求?
(1)花境形式可分为单面观赏和双面观赏。
(2)位置:
a、设于区界边缘;
b、园路两侧;
c、设在草坪的边缘;
d、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边缘;
e、花境布设于道路中央。
(3)花境中各种各样的花卉配置应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形及数量的调和对比,整体的构图应比较完整。
要求一年中有季相变化。
由于花境布置可多年生长,不需要更换,所以必须对花卉透彻的了解,并给予合理的安排,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4)花境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花境的朝向,光照条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植物花卉。
同时应考虑环境空间的大小。
一般单面观混合花境4—5m,单面观宿根花境2—3m,双面观花境4—6m为宜。
另外单面观花境还需要背景,花境背景设计依背景设计场所不同而异。
较理想的用绿色的树墙或高篱。
花境种植应选择本地露地越冬,不需要特殊管理的宿根花卉为主。
此外花境设计的过程还应具有较好的立面效果,充分体现群落的美观。
5、论述居住区绿化的作用有哪些?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体,从而净化空气,减少灰尘,吸收噪音,保护环境作用;
改善小气候,遮荫降温,调节湿度,降低风速等改善作用。
(2)有利于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面貌“佳则收之,俗则平之”的作用。
(3)组织、吸收居民的户外活动,可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
(4)在地震、战争时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防灾难、隐蔽建筑作用,能吸收、过滤放射性物质,保护人体健康。
6、试述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规模、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
(一)校园绿化的作用
(1)为师生创造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安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绿化、美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热情。
利用绿地开辟英语角、读书廊等活动场所,丰富学生的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美丽的花坛、花架、花池、草坪、乔灌木等复层绿化,为广大师生提供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
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整个校园成为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
(5)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在校园内建造有纪念意义的雕塑、小品,种植纪念树,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
(二)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
学校园林绿化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性质和特点相适应我国遍布各级、各类学校,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学生年龄、科研及试验生产相结合。
如大专院校,工科要与工厂相结合,理科要与实验中心相结合,文科要与文化设施相结合,林业院校要与林场相结合,农业院校要与农场相结合,医科要与医药、治疗相结合,体育、文艺院校要与活动场地相结合等等。
中小学校园的绿化则要丰富,形式要灵活,以体现青年学生活泼向上的特点。
2.校舍建筑功能多样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以教学楼为主的,有以实验楼为主的,有以办公楼为主的,有以体育馆、场为主的,也有集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楼为一体的。
一些新建学校,规划比较整齐,建筑也比较一致,但往往用地面积较小,而一些老学校,面积一般较大,但规划不合理,建筑形式千差万别,校园环境较差,尤其一些高等院校中还有现代建筑环境与传统建筑环境并存的情况。
学校园林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
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良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聚集或分散的场地。
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另外,由于师生员工聚集机会多,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就显得越发重要。
其园林绿化建设要以绿化植物造景为主,树种选择无毒无刺、无污染或无刺激性异味,对人体健康无损害的树木花草为宜;
力求实现彩化、香化、富有季相变化的自然景观,以达到陶冶情操、促进身心键康的目标。
4.学校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我国地域辽阔,学校众多,分布广泛,各地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学校历史年代也各有差异。
学校园林绿化也应根据这些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植物种类的选择。
例如,位于南方的学校,可以选用亚热带喜温植物;
北方学校则应选择适合于温带生长环境的植物;
在旱、燥气候条件下应选择抗旱、耐旱的树种;
在低洼的地区则要选择耐湿或抗涝的植物;
积水之处应就地挖池,种植水生植物。
具有纪念性、历史性的环境,应设立纪念性景观,或设雕塑,或种植纪念树,或维持原貌,使其成为一块教育园地。
5.绿地指标要求高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以及幼儿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
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m²
。
但按国家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绿地率超过30%;
今后,学校的新建和扩建都要努力达标。
如果高校园林绿化结合学校教学、实习园地,则绿地率完全可以达到30%-50%的绿化指标。
所以,对新建院校来说,其园林绿化规划应与全校各功能分区规划和建筑规划同步进行,并且可把扩建预留地临时用来绿化,对扩建或改建的院校来说,也应保证绿化指标,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
7、世界园林发展的趋势如何
(1)最主要的是要亲近自然,注重环保,尊重人文。
(2)“园林”的概念不断扩大从为少数人享用的皇家园林、贵族园林、私人宅园到公园,直至欧姆斯特德规划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地域扩大到整个城市,建立现代园林学,是一大转折.把园林的工作范围从城市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包括城市、村镇、原野和一切人类生活和建设活动的地方。
1983年我国园林学科带头人汪菊渊院士提出,园林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3)建筑科技化、精美化趋势。
(4)中西风格融合,体现全球化。
8、论述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别?
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园林艺术,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
然而持久引以为荣的古典园林过分孤芳自赏,从宅到城,一个多层次的天人合一系统却被埋没。
在诗画意境里沉醉久了,迷失了精髓、方向,丧失了活力,甚至鲜花变成了鸦片,池水形成了腐沟。
近年来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趋之若鹜,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
亭台乱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顾现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相宜,是否允许,结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颇有一种“曲径通忧处”的感觉。
比如,华北某并不富裕的县级小城市新市长上任后,为实施“政绩工程”,第一把火便把市政府前近5公顷用地全部建成皇家与江南园林合成型的中式广场和亭台水榭贯穿的庭园,且简单堆砌,设计拙劣,后果可想而知。
尚不论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大规模建设违背其悠久历史形成的自身文脉特征的园林、建筑形式,但就其缺水的自然条件和入不敷出的财力而言,就可判定这是个不负责任的“糊涂工程”和“腐败工程”,并给后人留下不堪重负的包袱。
看来我们的决策者,特别是设计师们确有必要俯下身,静下心重新领悟中国古典园林的实质和特性,深刻反思,因为发展中国家经不起缺乏学习和论证的盲目建设造成损失的重大打击。
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让我们粗略来解读一下。
★首先,“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
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
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机盎然。
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合一:
劳累与休憩、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
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便有双重生活。
相应地,建筑有两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园是自然性较强的一半。
在古代世界,中国古建筑最充分体现这两半合一的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贯通古今,昭示未来。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
如: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
杨州梅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
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
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
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
小山园即鱼池;
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
扬州上方寺有八景;
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
以宅院为例:
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
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
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总之,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
不一定逢屋必有园,然而作为类型却普遍与园结合,可见以园为半结合所有类型是中国古建筑主要特征之一。
★再者,“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
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
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特征:
一是人工优化的生态—生活环境;
二是体育活动场所;
三为读书工作幽境;
四是家人闲暇自娱之处;
五供社会交往;
六为宗教之需;
七供生财。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
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再从城市总体看,园林渗入所有建筑类型,加上城内与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结构。
园明三园、颐和园、北京三海及避暑山庄便是很好的的佐证。
★最后,“天地一新误区外”。
园林两半合一模式一旦冲出唯美主义的峡谷,顿然天地一新,观念飞瀑。
其一,中国古建筑是综合性大系统,园林作为横向子系统,与其它各类型子系统交织融合,系统优化,活力倍增,仿如核聚变,启示着类型大综合、多功能变通等新方向。
这是欧洲传统各建筑类型之间缺乏渗透融合,所未具有的特征。
其次,由宅园到城市的多层次天人合一,对于探讨全球性城市生态环境模式,有新的参考价值。
其三,园林不能单独与其他关联割裂,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可离析。
同时工作重于游憩,园附于各类主要功能区,以便随时调剂生活,就近移换空间,互补互益。
若割裂二者则两头皆失,园失广泛依托,各类型失去优化的生态环境,尤其丧失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与特殊价值。
其四,园内建筑多,一般占地为全院的30%(小型园)或15%(大型园)明显不同于欧、日的古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是功能丰富,双重生活空间结构的有机性强,还可以造景;
缺点是绿化与水体尚需推敲,生态功能削弱。
所以在保持基本的功能内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降低观赏性建筑比率,尤忌堆砌亭榭,以增益生态。
其五,叠石为一大特色,作用多,成就高。
但是相对而言,建造纯粹的山石往往争夺绿化及水用地,不利生态与小气候,不如植被土山稍加缀石,既浑然一体又利绿化。
在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中,庭院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无论是滋养生命、寓刚于柔、提升活力,还是招引灵气、启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环保价值,甚至可调控小气候。
《皇帝宅经》指出:
“宅以泉水为血脉。
”因此,完美的建筑群落必须配以水体方能画龙点睛。
作为庭园里的重要装饰品之一,植物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
植物通常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种植大量的健康植物,会创造一个清新而充满活力的环境,有助于消减现代家具中各类日用品产生的辐射和静电,也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
而许多植物因其特殊的质地和功能,对居住起着保护作用,有人称之为建筑的保护神看来亦不为过。
其六,经济上讲,叠石与建筑偏多弊大于利,须适可而止,力求以少胜多。
珢岳的远道取石之害,至今要引以为戒。
其七,园与主要功能区在形式上相反相成,为中国古建特色。
倘二者只取其一来概括传统,皆失之偏颇。
在西方,古典建筑只注重对称,现代派仅推崇不对称,各趋极端,殊不可取。
如果二者各就所宜,巧妙结合便愈臻妙境。
其八,现存的古园单就类型与风格而论,皆甚残缺,理论发掘也颇片面。
主要表现在园内实物类型单一,风格上难显返璞归真,理念上对天人合一误解较多。
就拿实践比较成功的“北京西山庭院”项目来说,此工程由万科集团开发,给人一种全然一新、“情景体验式”的感觉。
“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的使命和对地脉的尊重考虑,精心布置26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从商业街开始,沿绿轴步移景异,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各主体院落。
除了其技术创新的建设构造外,为了营造“人文大宅”的味道,原创者还在诸多细部上下足了功夫:
满北京淘来的栓马石和垂花门;
外立面选用传统的片石镶嵌;
移植适合当地气候的古树;
减少园林中构架的尺度,亲切宜人……总体形成厚重、含蓄、尊重历史、依托现实、实用美观的完美风格。
概言之,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
我们不必自囚于唯美主义的高强深院之中,艺术至上的偏爱抹煞了园林的生机,不客气的可称为园林艺术的“艾滋病”,是园林艺术的灾难。
仅就园林与其他建筑类型的两半合一来说,这种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模式,有广泛的现实性。
比如当代流行的共享空间、室内或屋顶花园、架空及下沉式绿化与建筑的关系,揭示了许多新机会与方向,暗合着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实质。
留给我们的只有清醒、看准和善于把握!
9、论述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存在问题及如何解决
园林苗圃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从总体上看,今春全国各地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不仅大多数苗木产销两旺,有些品种还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与此同时,苗木行业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也值得关注。
各地苗木种植面积均在快速增长。
浙江80万亩,江苏54万亩,河南46万亩,辽宁39万亩,山西36万亩……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些数字中,竟有20%-30%的份额是去冬今春增加的。
去年国家林业局对全国苗木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国有种苗场圃每年提供种苗360亿株,只占全国1000亿株上市种苗的1/3左右,非公有制苗圃已经成为绿化苗木产业主体。
这些由千千万万农户组成的产业主体,大多处于盲目跟风的生产状态,起点低,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预计今年的种苗上市量应该在1200亿株以上,市场真的能消化得了吗?
今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苗木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国家生态和园林建设需要苗木,但不是什么苗木都需要。
特别是常规树种、小规格苗木和低质种苗的市场需求不再旺盛。
从北方的杨树、柳树过剩到南方的蜀桧、龙柏过剩,我们依稀看见某些苗木过剩已经不是部分地区的问题了。
今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小苗滞销现象,一方面是小苗多了,绿化工程一时还用不上;
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们普遍对五六年后绿化苗木市场的担忧。
大规模苗木已连续几年紧俏了,今春也不例外,这是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直接拉动的结果。
而杨梅、花椒、核桃、大枣等经济林苗木出现紧缺,则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直接拉动的结果。
“彩叶树种”、“欧美品种”、“珍稀树种”、“名贵品种”,各种苗木品种满天飞。
当今春传来北海道黄杨、美国红栌、洒金柏同杨树、侧柏、雪松一起价格下滑的消息后,才知道肥了大胆炒作的,苦了盲目跟风的。
现在,绿化苗木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十几个省市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在今春苗木业展现出来的面积普遍暴增、价格大幅下降、品种结构过剩、高品质苗受宠、出口创汇看好等主要特征的背后,我们看到绿化苗木市场还远未成熟。
苗木生产的根本目标是应用,而应用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中与植物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植物造景,也就是种植设计。
苗木生产者如果对植物造景有一定的理解,有意识地把苗木生产与植物造景联系起来,生产就更会有的放矢。
就目前我国植物造景设计的现状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苗木生产者特别予以关注。
首先,植物的功能性日益受到关注。
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树叶较厚、枝下高较低、枝叶比较密集的减噪音植物,如南方的珊瑚树,海桐,山茶等;
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如夹竹桃等,是设计师在道路以及居住区绿化设计中非常需要的品种。
其次,要深刻认识植物造景的功能和特性。
从应用植物完善空间构架的角度讲,很多园林设计师非常需要高度超过25米的高大乔木来增大空间的体量,而这样的植物种类现在苗圃里面非常少,成品苗就更少。
当前的园林植物造景中青睐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而这一点在目前的苗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从园林设计的角度看,设计师更愿意使用能够呈现“春景秋色”变化的植物品种。
从体现地方特色的角度讲,我们的园林设计越来越强调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和独特性,这就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而从全国的苗木生产情况看,我们的苗圃恰恰面临着品种单一,乡土植物品种缺乏的问题。
一些生产技术不难、又有相当适应性的乡土树种却很难买到。
再次,植物是野生动物的生存基础,目前,规划设计师们不仅强调要以人为本,也非常强调要给动物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实现的主要手段就是建造适当的植物群落。
而这个群落里面,一定就会有可以给小动物提供食物的植物,吸引鸟类筑巢的植物等等。
我们的苗木生产者一方面一定要知道在一个地区到底什么样的植物可以有这样的功能,从而确定自己的生产目标.
育苗是基础,应用是目的,只有卖出苗木,苗圃生产者才有收入。
苗木能否卖得出去,主要取决于苗木在景观绿化中能否被应用上。
苗圃生产者不仅要在苗木培育管理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走出苗圃,走向城市,参观考察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在苗木应用中观察学习,从中找出自己苗圃生产中的差距和问题。
当前,结合城市绿化建设,在苗圃育苗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育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
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工程竣工后,马上投入运行,园林景观能立刻见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较受欢迎。
此类苗木起苗时,要提前2年断根并进行适当修枝,故苗圃生产者要提前进行规划。
二、适当培育一部分容器大苗。
当前的工程建筑项目竣工后需要接着进行绿化施工,而建筑项目不可能都赶到春季竣工,因此绿化工程反季节施工较多,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体现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培育抗性强、适应性广、养护成本低的苗木。
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要适应城市的立地条件。
城市的空气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小,环境污染较重,光照较弱,而且土壤板结、透气性差、肥力差。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可能为了栽活一棵树或者让某一树种正常生长而改造城市的环境,使城市的立地条件适应该树种的生态特性,因此那些抗寒耐热、抗旱耐湿、抗病虫耐污染的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就占有一定优势。
建议苗圃在选择树种的时候,着重培育一些耐干旱、节水的苗木,使其适应城市环境条件的需要。
四、培育非常规树种、品种的苗木。
不要争着上热门苗木,可以改变策略攻冷门。
几年前,杨树苗一哄而上,法桐的大面积培育,紫叶李、美人梅等彩叶树种几乎每个苗圃有。
但是,再热门的苗木生产过多,也会造成互相压价,这种现象苗圃生产者要引以为戒。
春天开花的树种的确俏销,但一年两季、三季开花的树种观赏效果更好。
大自然造就了万物生长,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我们培育多样性的品种,以适应在多种自然环境的生长。
因此,苗圃生产者可以尝试从事稀有苗木的生产,如观赏果树中的木瓜、海棠、山楂、石榴、柿等;
观赏竹类的淡竹、紫竹、金镶玉竹、刚竹、罗汉竹等;
藤本攀援植物中多花蔷薇、爬山虎、五叶地锦、凌霄、常春藤、爬行卫矛、红花忍冬、络石等;
地被植物中的紫叶矮樱、绣线菊、红王子锦带、矮牵牛、三色堇、景天、紫露草、石竹、福禄考、萱草、金叶莸、醉鱼草等;
水生植物中千屈菜、荷花、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和屋顶绿化常用的佛甲草等。
这些花木品种目前在苗圃中培育的比较少,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五、苗木规格与培育密度要适合城市应用。
一般说来,大乔木胸径为7厘米~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