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7904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傅之官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脉别论》)。

“四脏”,是指肺以外其余器官;

“权衡”,就是调节作用,说明了肺与全身器官的关系。

因此,肺是一个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代偿作用的重要器官,所以说: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为什么说“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

宣发,是宣布、发散的意思。

肺主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以滋养全身的脏腑组织。

肺气宣发通畅,则能主一身之气而呼吸调匀,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

通过汗液、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发挥屏障作用。

  肺主肃降:

肃为清肃、宁静,降为下降。

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有向下、向内、收敛的特点。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宣清宜降。

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通过肺气之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气和津液的输布,并使之下行,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

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上与下,外与内,散与放,既对立又统一。

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地肃降;

不能很好的肃降,也必然影响正常的宣发。

肺有宣有肃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才能使气血津液散布于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

才能使无用的水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而无水湿痰浊停留之患。

如果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或“肺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出现咳嗽、喘促、胸闷、尿少、水肿等症。

    何谓“肺主气”?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

“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

五脏生成论》)。

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肺的呼吸功能,一是指肺在真气生成方面的作用。

  

(1)肺司呼吸: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作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被呼出,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

所以说“天气通于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可见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肺是怎样司呼吸的呢?

“肺气通于鼻”(《灵枢·

脉度篇》),“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

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

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也;

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路。

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也。

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则会厌即垂,厥口乃闭。

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

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腔,遂呛而咳矣。

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故吸入则满,呼之则虚。

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龠”(《医贯》)。

从上述可知,鼻、咽喉、气管、肺构成了呼吸系统,中医称之为“肺系”。

肺及其辅助结构如鼻、咽喉等一起完成呼吸运动。

说明中医对气管、食道、会厌等器官的位置、结构,呼吸及进食时彼此之间的协调运动,肺脏本身的位置,呼吸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另外,肺司呼吸的功能还需肾的协作。

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之说。

  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如因病邪致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则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则指肺与人体真气的生成有关。

所谓“真气”,是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受于天),脾吸收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谷气)和肾中精气相结合,共同组成人体中的真气以充养机体。

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成、分布与调节均赖于肺。

故曰:

“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

若肺气不足,不但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

若肺失去了呼吸功能,不能吸清呼浊,机体不能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真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随着呼吸运动的停止,生命也就告终了。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何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朝”是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经脉)会合于肺,即脉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流均须流于肺。

“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类经》)。

说明肺和经脉中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

肺和血液运行有什么关系呢?

肺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即助心行血的作用。

这种助心行血的作用是肺主气功能的一种表现。

肺在真气生成过程中,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起来称为“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有上走息道(呼吸之道)以助呼吸,贯通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作用。

由此可见,肺助心行血的作用是通过宗气来实现的,肺气有贯通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

肺主气,心主血,肺与心在生理或病理上的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气和血的关系上,肺气壅塞可导致心的血脉运行不利,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

心气虚,心阳不振,心的血脉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何谓“肺主通调水道”?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是由脾、肺、肾以及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

“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

“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

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

  肺通调水道的机制,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

肃降,就是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

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如果肺在水液调节方面失于宣散,就会形成腠理闭塞而皮肤水肿、无汗等症状;

失于肃降,水液不得通调,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可见汗的分泌和小便的通利与否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密切关系。

当肺失宣肃而出现水肿时,可用“宣肺利水”法治之,亦称“提壶揭盖”法。

  肺之宣肃失调,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饮,可致短气、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

故善治痰饮者必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肺气顺,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

  

  何谓“肺主声”?

  声音出于肺系而根于肾。

咽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

喉为肺系,肺脉通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

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精充足,上承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

因此,有“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直指方》)的说法。

总之,中医认为声音的产生和肺肾有关。

若肺气充足,则声音宏亮;

肺气虚弱,则声音低微;

风寒袭肺,肺气闭塞,则声音嘶哑或失音等。

客邪壅肺者,为金实无声,其病属实;

肺气亏损或肺肾阴虚者为金破不鸣,其病属虚,故有“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之说。

    何谓“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之功能,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

肺通过其宣发作用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可见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气支配的,所以说“肺主皮毛”(《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皮毛者,肺之合”(《素问·

咳论》),“肺主一身之皮毛“(《素问·

痿论》)。

  皮毛的具体生理功能是:

  

(1)调节水液代谢:

如肺主通调水道中所述。

  

(2)调节呼吸:

皮肤之汗孔也有散气作用,所以称汗孔为“气门”(《素问·

生气通天论》)。

后世医家唐容川明确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谓:

“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

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于皮毛以卫外也。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3)调节体温:

卫气司汗孔的开合,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肺气宣发卫气于皮毛的结果。

若肺卫气虚,外邪侵袭,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则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

  (4)屏障作用:

卫气能温养皮毛,有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主气,助心行血,通过其宣发作用,将气血津液敷布于皮毛,即所谓输精于皮毛,保证了皮毛充分发挥上述的生理功能。

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

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冒。

若肺气虚弱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因营养不良而憔悴枯槁,不仅可以出现多汗或无汗等症,而且外邪也易侵入。

所以说: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灵枢·

经脉篇》)。

因此,临床上,不仅外感病的卫气分证可从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肤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之。

如针刺耳部肺穴可治神经性皮炎,用荆芥、防风、麻黄、杏仁、薄荷、浮萍等治疗皮肤病就是肺主皮毛的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何谓“肺开窍于鼻”?

  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

鼻的通气和嗅觉作用,必须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呼吸调匀,嗅觉才能正常,所以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

脉度篇》)。

鼻为肺窍,因此鼻又成为邪气侵袭肺脏的道路。

在病理上,肺部的疾病,多由口鼻吸入外邪所引起。

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

若肺有病,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甚则鼻翼扇动、呼吸困难等症。

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病变的依据之一。

在治疗上,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如针刺耳部肺穴可治鼻息肉、慢性鼻炎等疾病就是根据“肺开窍于鼻”这一理论作指导的。

  

  为什么说“肺为娇脏,畏寒畏热”?

  肺为华盖,是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

肺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在五脏病变中,仅肺有表证。

肺不但易受邪侵,而且又不耐寒热。

肺体本清虚,其质娇嫩,不能容纳丝毫异物,否则会引起咳嗽等症。

“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

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

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

太润则生痰饮;

太燥则耗精液;

太泄则汗出而阳虚;

太湿则气闭而邪结”(《医学源流论》)。

可见肺不但容易受邪,而且畏寒、畏热、恶燥、恶湿。

肺喜清润而苦温燥,喜轻灵而忌重浊。

 肺与肝的关系如何?

  

(1)生理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所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血的升降运行上。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

肝位居下,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

如是,肝升肺降,以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

  

(2)病理

  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径上行,灼肺伤津,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甚或咯血等。

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如温热病的秋燥,燥热伤肺,肺热阴伤,清肃无权,导致肝失疏泄,则在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的同时,又伴有胸满胁痛之症。

甚者燥热传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易于造成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虚风内动。

  肺与肾的关系如何?

  ①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

肺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而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其气化作用有升降水液的功能,肺肾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谢。

肺肾两脏在调节水液代谢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所以有“其本在肾,其标在肺”之说。

  ②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呼吸虽为肺主,但需要肾主纳气作用来协助。

只有肾的精气充沛,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归于肾,肺肾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

  ①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肾不主水,水邪泛滥,肺肾相互影响,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水液代谢障碍虽然与肺有关,但其根本仍在于肾,所以“水病下为月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

水热穴论》)。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治疗水液代谢病变的关键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中流砥柱。

  ②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

肺气久虚,伤及肾气,而致肾失摄纳,均会出现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症。

这种现象称为“肾不纳气”或“气不归根”。

它的治疗,也必须用补肾纳气的方法。

  此外,肺肾阴液也是互相滋养的(称为金水相生),而肾阴又为人体诸阴之本,因此,肺阴虚可损及肾阴;

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则肺阴亦虚,最后导致肺肾阴虚,而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咽干,颧红,干咳,音哑,男子遗精,女子经闭等症。

如为肺痨病人、咳喘患者,病久不愈,均可出现肺肾两虚之候。

  肺与脾的关系如何?

  肺主气,脾益气;

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所以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两个方面。

  ①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肺主气,脾益气,两者相互促进,形成后天之气。

脾主运化,为气血出化之源,但脾运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方能输布全身。

而肺所需的津气,要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应,故脾能助肺益气。

所谓“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

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者也”(《薛生白医案》)。

所以,何梦瑶说:

“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令,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益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医碥》)。

所谓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就是肺与脾在气的生成和输布方面的相互作用。

  ②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脾应运化水湿,肺应通调水道。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

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的宣降又靠脾之运化以滋助,两者相互合作,参与体内水液代谢。

如果脾失健运,则水液停聚,就会酿湿生痰,甚至聚水而为饮为肿,犯肺上逆而为喘等症,所以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

  ①气的方面:

肺虚累脾,脾虚及肺。

肺气久虚,精气不布,必致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营养障碍,抗病力降低,易患肺病,形成肺虚→脾虚→肺虚的恶性循环。

常出现食少,便溏,消瘦,面色苍白,懒言,咳嗽等脾肺俱虚的证候。

临床上对某些肺的疾患,可用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肺气不足者,可采用补脾的方法以益气。

又如慢性气管炎的病理传变规律,就是肺虚→脾虚→肾虚这样的一个过程,当慢性气管炎由肺虚发展到脾虚阶段,常采取健脾的治法而获效。

所以说“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慎斋遗书》)。

“土能生金,金亦能生土,脾气衰败,须益气以扶土。

”(《医法心传》)。

  ②水液代谢方面:

脾肺均能调节水液代谢,若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为痰饮,出现久咳不愈,痰多而稀白之候,病象多表现在肺而病本却在于脾。

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

所以临床上治疗痰饮咳嗽,以健脾燥湿与肃肺化痰同用,就是根据了“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理论。

  对肺的现代研究有哪些?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肺”的本质,近年来,对肺的功能已有深入的认识,了解到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学中肺的多种功能。

  

(1)肺司呼吸

  肺是呼吸的器官,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

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②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又称组织换气。

因此,通过与外界交换气体并保证血液中有充足氧分供给全身。

所以说,“其大气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泡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

五味篇》)。

肺的呼吸作用,除我们已熟知的调节机制外,又受神经、激素的调节。

如甲状腺是肺成熟和表面张力物质代谢的调节者之一。

糖皮质激素对肺的成熟有刺激作用,血中孕酮水平增高后,如妊娠后期,可导致肺部通气过度等。

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孕酮这一类激素作用于肺部相关的靶器官,作用于受体。

激素与受体形成复合物后,再移至靶细胞核,作用于染色体组蛋白上,移去特定组蛋白,使相应DNA裸露出来,通过DNA多聚酶作用把DNA信息转给核糖核酸(mRNA),这步叫转录过程。

合成出来的mRNA连在核糖体上,根据mRNA信息在左核糖体上合成相应蛋白质,其中有些蛋白质加上特定辅酶或金属离子等因子形成特定酶,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生化反应,调节肺功能。

这种通过核酸方式来调节蛋白合成,比cAMP、cGMP调节公式要慢得多,称慢速调节。

cAMP引起酶活性变化常又可以达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快些,通过核酸调节则需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能完成。

因此,肺主呼吸与核酸、cAMP等调节方式有关。

  

(2)肺主气,助心行血

  肺帮助心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可能是肺通过影响血液中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来实现的,肺是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肺通过产生升压的血管紧张素Ⅱ,灭活降压的前列腺素E和缓激肽等综合作用,使血压升高,推动血液循环,这可能是“肺朝百脉”原理的一部分。

如果肺部这种功能减弱,则血压降低,血液运行速度减慢,导致气滞血瘀。

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整cAMP、cGMP的相对平衡达到的。

  (3)肺主通调水道

  肺和皮肤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时起重要作用。

每日呼吸道排出水分有250ml,肺泡为水蒸汽所饱和,所以呼吸速度越快,深度越深,失水越多。

肺主皮毛,皮肤出汗包括在肺合皮毛功能中,皮肤表面水分蒸发每日可达500ml,而汗腺调节排出水分则变化大,出汗多时一日可达数升以上。

汗腺受到cGMP调节,汗腺细胞cAMP/cGMP比值降低时,汗腺分泌增加。

人体水分排出,主要是通过肾以尿的形式排出。

肾排尿受到多种激素包括前列腺素PGE的调节,而前列腺素的灭活和合成主要在肺脏进行,因此,肺脏通过前列腺素控制肾脏排尿。

前列腺素系统和血管紧张素作为一对矛盾对立面,相互作用调节血压、水钠相对平衡,而它们本身受到肺脏调节(合成或灭活)。

前列腺素通过cAMP和cGMP起作用,可见肺通调水道功能与肺脏调节肾脏、汗腺等细胞的cAMP、cGMP作用有关。

  (4)肺主皮毛

  肺主皮毛,包括皮毛、汗腺的调节体温作用。

前已述及皮肤汗孔又有散气作用。

肺气能推动血液循环,此功能减弱可致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皮肤供血障碍而枯槁。

人体皮肤粘膜血管上有α-受体,α-受体兴奋后,使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

cAMP/cGMP比值降低,使血管收缩。

提高血管细胞cAMP,可使血管扩张,改善供血。

活血化瘀药可能有提高cAMP的作用,可见肺主皮毛也与cAMP调节有关。

  皮肤(包括汗腺)不仅有调节体温和发散汗液作用,也是卫气敷布的地方,起保护作用。

  何谓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肺脏的功能减弱,治节无权,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卫外不固等临床表现的概称。

本证多由秉赋不足,积劳内伤,或久病耗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

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舌肿质淡苔白,脉虚弱。

肺气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有所区别,必须加以辨析。

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常以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语声低微,疲乏无力,面白自汗为特点,此由肺气虚弱,气失所主,清肃无权而成咳嗽,治宜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

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可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等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特征,是由肺气不足,肃降失职,肺气上逆所致。

《证治准绳》说:

“肺虚则少气而喘。

”治宜补益肺气,敛肺定喘,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加黄芪治之,白果、五味子、罂粟壳等敛肺之品可酌情选用。

若自汗病中见肺气虚证,其临床表现常以自汗畏风、动则益甚,不耐风寒、容易感冒等为特点,是由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止汗,方选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

多酌情加入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等敛汗之品。

若虚劳病中见肺气虚证,常见短气自汗,时寒时热,咳嗽,声音低怯,易于感冒,经久不愈等特征,缘由秉赋不足,久病耗伤,积虚成损,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

总之,肺气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虚证较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见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气短声微,甚则气息不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肺气虚证在不同季节表现也不尽相同。

暑热季节,人体腠理开泄。

《素问·

举痛论》说: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肺气虚证病人常见自汗不止,头晕短气,疲乏无力,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

寒冬天气,风寒常在,肺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见恶寒畏风,头痛鼻塞,咳嗽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下行,通调水道。

肺气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肺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

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

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

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汤(《十药神书》),急煎频服。

  本证通常应与“肺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相鉴别。

  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

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