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小飞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汪 小飞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 小飞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形象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二、黛玉性格的多重性形象
(二)既敏感又笃实
(三)既尖刻又宽厚
(四)既孤傲又谦和
三、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四、林黛玉的现实意义形象
五、林黛玉的美学艺术形象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代表:
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
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
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
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
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
它就像一团烈火,燃烧着沉醉者。
爱情成了黛玉生活中的太阳,它给黛玉幽暗的内心带来了光和热。
可是,又有什么比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的不幸与痛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爱情与淫乱原是常常不分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的“淫”中,就包括着爱情。
其实,封建统治者正所“恶”的并不是淫乱,而是真正的爱情,也就是说纵容偷情,严禁爱情。
古代的夫妻之爱,仅仅是婚姻的附加物,爱与不爱,都只是男子的权利,根本用不着去征得女子的同意。
这种情爱完全排除在外的夫妻之爱,是只需婚姻,不需爱情。
而宝黛竟在这严酷的封建礼教夹缝中产生真挚的爱情。
在黛玉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爱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和干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思想矛盾的磨难。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不能不在爱情上承受着痛苦和压力。
因此,她一方面本能地热烈希望贾宝玉向她诉衷肠;
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爱情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
因而在她和宝玉的爱情表现形式上常常呈现现出一处矛盾曲折或喜怒无常的状态。
当然,林黛玉的爱情终于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封建意识继续向前发展了,而且最后在婚姻无望时决心以死来反抗,表现了极大的悲剧色彩。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中心的人物形象。
作为“木石前缘”中与“美玉无瑕”相对的“阆苑仙苑”,林黛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是不少梦绕魂牵的对象。
她在众人心中历来是位自尊,敏感、尖刻,孤傲,脆弱,令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但是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林黛玉其实是个既有自尊又懂得尊重他人,既敏感又笃实,既尖刻双宽厚,既孤傲又谦逊的可爱可敬的少女。
(一)既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
林黛玉是很自尊的,这反映在各个方面。
她一进荣国府,便想起母亲的遗言:
“外祖母与别家不同”。
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但这不是出于意欲谨小慎微地做人,而是出于“恐被人耻笑了去”。
周瑞家的送花,她首先想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想是否别人“挑剩下的”。
更有甚者,有一次,她去扣怡红院的门,刚与碧痕拌了嘴的晴雯对宝钗“有事没事,跑来坐着”,正没好气,便使性子说道:
“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谁知她一听,竟然立刻在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想法:
“如今父母双亡,无人依靠……”是的,林黛玉从身份上说,虽是位小姐,从经济上说,却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女。
她之所以没掉到使女队里去,是由于比香菱多了个贾母。
只是这条纤弱的血缘带,把好高高地挂在小姐的地位上。
因此,她的惟恐人们对她怀着歧视或轻薄,正反映了她不屑于把贾府的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
可见,她的尊重自我,实际上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然而,当她感到别人尊重她时,她也尊重别人。
这集中地反映为她能够接受紫鹃的责备与对香菱的学诗有求必应。
林黛玉与宝玉吵,紫鹃对她说:
“宝石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林黛玉并不认为紫鹃是丫头,这种当面责备,有伤自己的尊严,她总是默默接受紫鹃的意见,她与紫鹃名虽主仆,却情同手足;
因为她知紫鹃是出于真心的关怀。
香菱住进蘅芜先院与宝钗作伴,满心满意只想作诗。
求宝钗教她,而宝钗认为:
一个婢妾,与我作伴住进大观院,已够不错了,还想作诗!
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香菱去求黛玉,黛玉满口答应,并可以说是“诲人不倦”一点也不认为收婢妾作门生,这有损自己的尊严。
从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林黛玉与紫鹃和香菱关系比较平等相待,这正反映了她对紫鹃和香菱的尊重。
林黛玉的敏感有时似乎近于多疑,这从“送宫花”等情节便很清楚。
宫花是薛姨妈让送的,周瑞家的从梨香院出来,顺路走到哪送哪,可林黛玉却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晴雯拒绝开门,纯粹误会。
可黛玉却想到自己“依栖”人家;
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双手抱膝,眼睛含着泪,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才睡这样的敏感,简直是病态!
然而,只要看一看她所处的环境,这种环境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她所处的是一种什么环境呢?
明面上是个花柳繁荣地,温柔富贵乡,实际上是个充满仇恨、争夺、欺诈等等的黑暗王国。
实际黛玉所提防的,正是生活中已露苗头或即将出现的情况。
王熙凤明知黛玉化作戏子是种带有轻视意味的取笑,却故意云猜,王夫人一想到晴雯的眉眼有些象黛玉,便骤然增加了对晴雯的愤恨情绪,这些不都证明林黛玉受人歧视和轻蔑之深吗?
可见黛玉的敏感,从她对生活现象的判断说,似乎是多疑,从她对客观环境的总体认识上说实在是一种预感。
实质上,黛玉是个十分笃实的人。
如果说她在“心眼儿”上有所失的话,那不是太“小”倒是太“实”。
只要她以为你是真心地关心她,尊重她,她就会向你捧出自己一颗赤城的心;
而一旦她信任了你,也决不轻易地怀疑你。
这从宝玉和她定情后,她和宝钗的关系上看得最清楚。
黛玉的言谈是很尖刻的。
宝钗说: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
不过凤丫头不认得字,不过是一概世俗取笑,而黛玉则是文雅又尖刻,出言率尔、褒贬寓焉,比如,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是众人所领会到的,可谁肯去说呢?
惟独林黛玉却对袭人笑道:
“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再如贾母见了张道士献的金麒麟,说好象谁家的孩子也带一个似的。
宝钗说湘云有一个。
宝玉没看见湘云有。
探春说宝钗有心,不管什么她都心得。
黛玉冷笑道:
“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越留心”。
凡此,都告诉我们,黛玉其所以会让贾府以“尖酸刻薄”的印象,就在于她好说实话,好推开人们的心扉,好道破生活的真相,常使人感到不舒服。
从而可看出,她的尖刻是由于她的纯真率直,而不是她的心胸狭窄。
倘论心胸,林黛玉倒是个襟怀宽厚的少女。
这反映在各个方面。
首先,黛玉与人不心存荠蒂,谁要是触犯了她的自尊心,她是会嗔的;
但事后随即烟消云散。
湘云用她比戏子,她有点不悦,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与湘云同看”,便是明证。
其次,黛玉也很谅解人。
她从不抓住别人落在自己手里的把柄去使人折服。
宝钗听出黛玉在酒令里引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便抓住不放,要“审问”林黛玉。
林黛玉看见宝钗坐在随便躺在床上睡着的宝玉身旁绣鸳鸯,却付诸一笑,没去“审问”宝钗,二者正是鲜明对照。
再次,林黛玉除了在爱情问题上以外,从不猜忌别人。
贾母一见宝琴,喜欢得不得了,逼王夫人认其为干女儿。
宝钗倒有些不自在。
而黛玉却“赶着宝琴叫妹妹,亲如姊妹一般,二者又是鲜明对照。
最后,黛玉所要求于宝玉是爱情上的纯真,并不反对宝玉与其他女孩交往和丫头们充役。
凡此,是心胸狭小的人所能做到的吗?
所以应该承认黛玉的胸襟是似窄实宽,似薄实厚。
林黛玉蔑视地主阶级的功名利禄,从不劝宝玉去立身扬名,听到宝玉称赞她不说“混帐话”便“不觉又惊又喜,正反映了她也把仕途经济”看作“国禄鬼”所干的勾当。
甚至那位万人之上的北静王在她心目中也只是个“臭男人”。
元妃归省时命诸姐妹题诗,显然是意在“颂圣”而她却竟欲“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
她蔑视人情,从不在贾母和王夫人等面前邀怜取宠,以在贾府这个“本也难站”的地方为自己铺下一块福地。
这样的孤傲,显然不仅反映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抑且反映出她在政治和人生哲学上对地主阶级的叛逆。
黛玉的孤傲,是属于“孤标傲世”;
面对“诗友”等人却是很谦和的。
大观园里的历次诗会中,人家常把她写的诗列为第二,这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从没有对此露过一点“小性儿”。
倒常常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她推崇湘云的文思,更推崇妙玉的诗才。
这个“孤标傲世的少女,在这些场合何尝显得有一点孤傲和偏狭?
她是多么容易折倒在别人的才华面前,又是那么诚恳的折己诗人。
这,正反映了一个叛逆者应有的谦和和品格。
《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靓丽的艺术形象,而林黛玉是其中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虽死去了,但她纯美的精神,她与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象,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这一形象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有人说过,她的诗,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
她的才华,是作品人物中的佼佼者。
她是大观园中的杰出诗人,她的大多诗篇,都是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
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
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
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沁人心脾。
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
林黛玉的这些诗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诗中这些气韵形成了一股激荡于人心的悲剧美,有力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一形象更富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林黛玉这个“阆苑仙葩”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
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是《红楼梦》这一作品成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吧。
要是没有这一绝美形象,没有将这绝美毁灭,就不会给人冲击,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
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
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长翅膀,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
她这种自觉而强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
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
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
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尊严,追求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
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
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他们对现实强加给他们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正是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
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
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
我想,就是现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才能长久。
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离婚率比以前较高的时代,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相传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
她爱哭,却并不软弱。
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
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
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与作者一样的文人的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
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加上喜欢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试问,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一个把爱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过分依赖男人的女子会有多大前途呢?
这样,她永远不会心想事成的。
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了。
曹雪芹对女性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
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
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过于依赖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
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
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和内在高度一致。
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
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才女形象。
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
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
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
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
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居贾府。
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
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
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憧憬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的性格。
在设计林黛玉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
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
象征了林黛玉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
用竹来隐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出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是赋予了她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
使她既具有“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又充满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
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
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
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
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
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
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她属于贵族阶层,但有叛逆个性,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
她追求自主的爱情,在她的头脑里,我们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贞、崔莺莺、杜丽娘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但她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她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中,不能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与生命都付与虚无。
这种与封建观念格格不入的独特个性换做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一人,恐怕都是不合适的。
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受婉约词风的影响,采用“愁”、“泪”、“病”、“瘦”等神态特征来塑造林黛玉形象,使之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使她的个性突出,具有典型性,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
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
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
这种审美认识实在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文学技法,具有含蓄韵雅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刘梦溪.《情问红楼: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
[3]陆树嵛.《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国文学网
[4]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王志尧.《红楼梦精解》.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6]任明华.《林黛玉》.中华书局.2006年
[7]刘梦溪.《林黛玉诗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