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7454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板书文题)

  设计

(二)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设计(三)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教师讲解:

这是书艺超绝无双的《兰亭集序》,它的创作者为被后人誉称“书圣”的王羲之。

让我们来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吧。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

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就真切地复活了,这些线条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如何呢?

让我们细细品味品味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脱放。

他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多媒体显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

癸(ɡuǐ)丑修禊(xì

)流觞(shānɡ) 形骸(há

i)

  游目骋(chěnɡ)怀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

会稽(kuà

ijī)感慨系(xì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

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

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相关的语句

  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词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参看课后知识短文)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三,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第二课时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②语气提示。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

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

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

(板书:

记会,慨叹,明意)

  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研习第1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时间:

“永和……癸丑……暮春……”地点:

“……兰亭……”目的:

“修禊事也”

  人物:

“群贤……少长……”

  环境:

“此地有……,又有……”

  活动: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点拨:

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

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

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

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

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

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

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

此句应译为:

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

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

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

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

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

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

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

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2.研习第2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

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

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结。

(加粗字板书)

  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粗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都不相同。

尽:

完、消灭;

全、都。

之:

动词、到,引申为“经历”;

代词,指厌倦的事物。

俯仰: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

期:

至、及;

读jī,周。

殊:

不同、千差万别;

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

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强调加粗字、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

”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

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

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

死有各种各样的死:

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藏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评价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愿我们珍惜生命。

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

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

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

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

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学习本文的要义;

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

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

“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

《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

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

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

”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六、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

”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七、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四个词用进去,描写应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贾谊、司马迁、王羲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回忆以往接触过的古代文化,我们会发现:

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有坎坷的仕途经历,他们用艺术(文学或书法)为自己的生命注释。

可借此开展研究性课题,课题如下:

  试论中国古代仕人的价值取向

  试析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沉浮

  研究方法:

(1)印发《试论中国的贬官文学》一文,供学生阅读参考,并摘录。

(2)查阅有关资料,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等,也可网上查询。

  参考书目:

  

(1)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贾生列传》

  

(2)李国文编著《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

  4.“书圣”王羲之研究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摘录。

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贴》《姨母贴》《乐毅论》及《黄庭经》等。

  (3)学生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流赏析体会。

  

(1)《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并与《兰亭集序》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宴游诗序,且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兰亭集序》一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借题发挥,阐明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通过记叙桃花丛中欢宴的实况,抒发了作者有感于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

  附译文:

  天地是万物暂宿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

故而古人手持烛火做长夜之游,确实是有原因的。

况且那温和的春天用淡烟轻笼的绚丽景色把我召唤,那天地间万物将斑斓缤纷的花草图案向我展现。

聚会在桃李芬芳的名园,畅叙这兄弟之间的天伦之乐。

诸位贤弟英俊聪敏,都是谢惠连一流的人物;

而我吟诗作赋,却渐愧难与谢灵运的才能相比。

幽雅景致观赏未尽,高谈阔论更转清奇。

华贵的延宴摆好,大家在花丛里就坐,羽觞飞快传递,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之中。

没有美妙的诗章,怎能抒发风雅的情怀!

如果谁吟诗不成,就按照金谷园宴会的规矩罚酒三杯。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兰亭”小考

  课文对“兰亭”的注释为:

兰亭,兰渚之亭,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

然而到过绍兴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地带,虽然“茂林修竹”随历史变迁而废,但“崇山峻岭”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说这“兰亭”绝非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那么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到底在何处呢?

  据《水经·

浙江水注》记载:

“(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里上,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之。

”说明兰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

晋以后“兰亭”又有几次搬迁,顾野王《舆地志》中有:

“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

”兰渚是鉴湖中的一个小岛,则说明“兰亭”在晋以后又迁到湖中了。

  绍兴市西南20余里的“兰亭”又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华镇《兰亭记》说:

“山阴天章寺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这是北宋以后以天章寺为兰亭胜地的最早记录。

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有御书《兰亭集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

康熙帝亲书“兰亭”二字,此即为现在所见兰亭。

  古今之兰亭不同地点的原因是与王羲之的书艺分不开的,爱屋及乌,凡是与“兰亭”、诗序相关的地名也就随之光大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 作者:

张广银)

  2.魏晋人的自然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和活力。

《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其一云: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景物并非客观的、写实的景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对照着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

  3.文句解难

  《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因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呢?

动人处又何在呢?

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则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

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救正,只为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