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资料doc 11页推荐免费下载版文档格式.docx
《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资料doc 11页推荐免费下载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资料doc 11页推荐免费下载版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档案的途径,为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
●皇史宬(XX搜索内容)
有国就有史,有史就有室。
史就是档案,室就是存放档案的地方。
位于北京紫禁城东南面,南池子大街南端路东的皇史宬,就是明清两代皇室为保存其皇家史册的而建立的档案馆。
也是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拱券无梁殿建筑。
“宬”即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又称表章库,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据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皇史宬坐北朝南,整个院落围以高墙,总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是取意于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皇家档案库房,皇史宬正殿,坐落于142厘米的石基上,四周环以汉白玉雕栏。
正殿东西九楹,正中券门五座,东西山墙各有一窗,屋顶盖以黄琉璃瓦,为庑殿式建筑。
其梁柱斗拱,全为砖石所砌,不用一根木材,不使一点金属。
正殿室内,筑有142厘米的须弥石台,上面排列152具铜皮鎏金、云纹雕龙的木柜,即所谓的“金匮”。
在这些“金匮”中,收藏着历朝皇帝的实录和圣训,以及皇室的家谱──玉牒,也就是说皇帝个人和他家族成员的个人资料都收藏在这里了,金匮就是古时候收藏绝密材料的“保险柜”。
明朝时《永乐大典》的副本也曾存贮皇史宬。
皇史宬是一座完全不同于宫殿的古建筑物,它的建筑特点及设备都非常适合保存档案文献。
它的砖石结构,既可防火,又坚固耐久,经得起千百年风雨的考验,它厚厚的墙壁,使殿内冬暖夏凉,高高的石台和严丝合缝的“金匮”,颇能防潮,正是这些特点,使保存在这里几百年的皇家档案仍然完好如初。
皇史宬门额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对外开放,作为明清西朝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的石室与金匮承载着历史的秘密,默默经历了几百个春秋。
●明代的档案建筑有:
后湖黄册库、皇史宬。
●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纸草档案。
●档案一词起源于明代
●可以作为档案载体使用的纸张有纤维含量高、酸性残留物质少、最好选择呈弱碱性的纸张。
热敏纸不建议使用。
●指导档案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上是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效益的观点(此点为补充)。
●档案价值的转换规律(此题未展开)
答:
档案价值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价值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换。
2.档案价值的不同表现方面发生转换。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档案法》中的内容)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的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培训教材内容)。
●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原则有:
服务至上原则、开放原则、法制原则。
●国家档案局成立于1954-11-08。
曾三任局长,张中任副局长。
●《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平8月28日通过,并于1998年11月1日起施行。
●我国档案事业的体系构成是:
我国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是以档案室为基础,以各级各类档案馆为主体,以档案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宣传出版、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为手段和条件,以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为组织和管理全国档案事业领导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
●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
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及其职责范围等组织制度。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档案事业的管理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地、分级地管理全国、各地区的档案事务。
●论述题: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来源及其主要内容
这一形象化的概念最先于1940年由菲力浦·
C·
布鲁克斯在《我们应保存什么文件》论文中提出。
阿根廷与美国的档案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论述。
韩玉梅所著《外国档案管理》指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发端于国外档案学者对文件及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
后来,这一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
”
20世纪80年代经过何嘉荪等人的努力,这一理论引进我国。
何嘉荪把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三点:
从现行文件到历史档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文件在全部生命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或价值,使其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分成不同的运动阶段;
应针对不同阶段文件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存放与管理方式。
鉴于各国档案工作的情况有所不同,不同国家的档案学者对文件生命周期的理论表述有所差异,但不妨碍人们在这一理论的基本点上达成共识。
冯惠玲在《对档案著作的评价》中指出“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是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文件的生命周期;
对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依据文件的不同价值及其作用形式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文件在每一个阶段其特定的功用或价值与管理形式、保存场所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在我国文件的产生和运动表现为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时效性)。
第一阶段:
文件形成阶段。
又称为文件的现行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价值,叫现行价值。
第二阶段:
档案室阶段。
又称为文件的半现行期,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对于形成者的价值,也叫档案的第一价值。
第三阶段:
档案馆阶段。
又称为文件的非现行期。
它是对社会公众的价值。
又叫档案的第二价值。
文书、档案的现行价值、第一价值、第二价值并不是孤立的,在不同阶段会并存或是此消彼长。
随着时间流逝,档案还将产生第三价值——文物价值,其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与价值将退居其次了。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试述档案全宗理论的起源、发展及主要内容。
一、来源原则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与发展
内容
地位
起源——
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
1841年法国内政部《关于各部和各地区档案整理与分类的指示》首次提出。
其核心思想:
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
首创全宗概念。
法文表述为“fond”
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形成——
德国的登记室原则
1881年发布《国家机密档案馆档案整理条例》提出。
核心思想与尊重全宗原则一致。
但更多的融入了历史主义和发展的思想。
标志着来源原则的正式形成。
理论论证——
荷兰手册的贡献
1898年三学者《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对档案的来源原则进行了严密论证。
最早对这一原则进行论证的是荷兰的学者。
荷兰手册奠定了来源原则的理论基础。
“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核心观点贯穿了来源原则“尊重来源、尊重全宗完整性”的核心思想。
另外提出“全宗内的档案整理系统必须以形成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编制为基础”的核心观点。
所以它使来源原则的二个理论内核----尊重全宗和尊重原有次序基本成熟,最终瓦解了事由原则的统治地位。
重要贡献之二是推动了来源原则的广泛传播。
得到档案界的公认,成为档案专业的最基本原则。
普遍认可——
布鲁塞尔大会
191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宣布来源原则是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
标志着第一次在国际档案会议明确认可来源原则的核心地位。
为这一原则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灵活运用——
英国和美国的“组合”思想
英国1922年詹金逊《档案管理手册》
首创archivegroup(文件组合)概念来对应法语的fond一词。
美国1941年国家档案馆正式启用recordgroup(文件组合)作为馆藏档案整理和分类的基本单元。
修正——
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
1953年德国布伦内克《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认为不应固守传统的来源,应当把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配合成一种相当比例关系,建立一种两者之间的综合体。
实践证明,自由来源原则对某些专业档案或者是某一大型项目或活动的形成档案的整理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丰富和发展——
苏联和我国的全宗理论
苏联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全宗理论:
一、根据时代发展及时丰富和发展了全宗定义——由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档案总和变为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或)逻辑联系的交由国家保管的文件综合体。
二、创造性的提出了文件全宗的概念,作为档案全宗的源头。
三、构建了一个由国家档案全宗管辖的全宗概念体系,并以些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全宗理论。
中国:
一、明确提出了全宗的定义和基本含义。
二、明确提出了全宗(实质上是形成全宗的“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以区别于欧洲国家的来源概念,三、明确提出划分全宗的主要标准。
四、明确提出来了“全宗群”的概念
二个角度划分全宗类型:
一是按照全宗形成者区分为机关组织全宗和人物全宗。
二是按照全宗的范围和构成方式区分为独立全宗、联合全宗、全宗汇集和档案汇集,其中第一个是典型形式,后三者是补充形式
全宗群不是馆藏整理和分类的实体单位,却是指导组织馆藏的一种科学原则。
二、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尊重来源
“尊重来源”是来源原则的第一层内容,含义是指档案馆首先应按照来源标准整理档案,保持档案与其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
在档案管理中尊重来源、保持来源联系是档案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二)尊重全宗的完整性
这是来源原则的第二层内容,含义是指一个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整理档案必须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做到同一全宗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得混淆。
(三)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
这是来源原则的第三层内容,其含义是指全宗内的档案整理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整理基础,尊重全宗在形成机关获得的原始整理顺序和方法,不宜轻易打乱重整。
三、来源原则有力地维护和保持了档案的本质属性,成为档案整理与分类中的至善原则;
成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管理思想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