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7054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6章 内镜检查正式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食管常见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1、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仅侵及粘膜或粘膜下层的食管癌,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形态可分为三型。

(1)表面隆起型粘膜较充血水肿伴有小片或点状的微隆起表面可伴有浅表的糜烂,触之较易出血,通常管壁的蠕动和收缩正常。

(2)表面平坦型粘膜微红呈二度灼伤样改变,表面粗糙呈点状或颗粒状改变,通常管壁的蠕动和收缩很好。

(3)表面凹陷型粘膜通常呈浅表糜烂或浅表的溃疡,边缘不光整,有虫浊状的改变,管壁的蠕动较差,尚能收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发现27例早期食管癌,以浅表平坦型为最难诊断,内镜下

的形态仅仅表现为粘膜色泽和粗糙的改变,肉眼很难诊断,主要靠粘膜活检得以确诊。

因此,如果发现粘膜有异常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该通过活检来明确诊断。

2、进展性食管癌

进展性食管癌是指癌肿已侵入了肌层或超过了固有肌层者,病变以食管中下段为多,病灶直径大多在3cm以上,根据内镜下的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隆起型肿块呈息肉状或菜花状突如食管腔内,表面粘膜有糜烂坏死,触之极易出血,通常周围粘膜浸润不明显。

(2)溃疡型溃疡基底部坏死组织蚀厚,表面高低不平,易出血。

边缘组织有不规则增生,呈虫蚀状或小结节状隆起。

(3)溃疡浸润型溃疡周围的粘膜有广泛浸润,食管的管腔通常扩张较差,内镜很难通过病变处。

(4)狭窄型癌肿往往呈粘膜下广泛浸润食管的四壁,形成管腔严重的狭窄,以致内镜根本无法通过。

3、鉴别诊断

(1)食管平滑肌瘤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变位于粘膜下,呈椭圆或半球状隆起突出于食管腔内,表面粘膜光滑色泽正常,小的似花生米,大的似半个乒乓球,通常管腔的扩张尚好,对这种病灶不能活检咬取,因为活检造成粘膜的损伤与粘膜下的肌瘤粘连,使外科医生不能行剥离性手术,只能做食管的切除术。

(2)食管息肉食管的息肉较少见,大多数的息肉发生在食管喷门的移行部,绝大多数为无蒂型,小直径在0.5cm,大的直径在1cm左右,表面粘膜光滑,色泽正常或微红,均可经内镜下灼除。

(3)食管平滑肌肉瘤食管平滑肌肉瘤是肉瘤中较多见的一种,内镜下形态有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三种外观同癌极易混淆,唯组织较脆易出血,通常经病理检查才鉴别。

(4)食管乳头状瘤食管乳头状瘤较少见,内镜下形态如同小的息肉样增生隆起,好发于食管下段,质地比息肉要硬,通常不会癌变,可经内镜下电灼和微波治疗。

4、早期食管癌的定位方法

早期食管癌有时钡餐透视无法显示病变,给放射治疗的设野带来困难。

接受手术者在术中病灶无法扪及,难以确定切除的范围。

因此,作者对身高1.58m-1.78m的病人进行食管镜下病灶定位与体表标志比较的研究,结果见表6-1,。

应用此方法可解决X线摄片无显示的早期食管癌的放疗设野的定位问题。

(1)早期食管癌的定位方法

早期食管癌钡餐透视或X线摄片检查均无法显示病变范围,给放射治疗的设野定位带来困难。

有的在术中无法扪及病灶,难以确定切除病变上下缘的的范围。

内镜下食管腔内定位与体表定位的对照这样对X线透视下无法显示的早期食管癌只要根据内镜的诊断报告,以距门齿多少厘米对照体外的骨性标志就能在体表定出肿瘤的上下缘。

(表6-1)

表6-1食管镜距门齿的距离与体外解剖位置的相对位置

距门齿下(cm)

相当胸柱椎体

相当胸前骨性标志

相当食管腔内位置

15~16cm

19~20cm

24~25cm

32~33cm

35~36cm

39~40cm

41~42cm

与颈6椎体同高

胸1平T2椎体

胸3平T4椎体上1/3

胸6平T7椎体下缘

胸8平T9椎体下缘

胸9平T10椎体下缘

胸10平T11椎体下缘

环状软骨

胸骨颈切迹

胸骨角

胸骨体1/2中点

胸骨体剑突联合部

剑突上1/3

剑突下缘

食管开口处

升主动脉移行为主动脉及主气管

交叉为支气

左心房压迹起始部

左心房压迹最深处

膈食管裂孔狭窄部

贲门(贲门口或小弯则)

二、胃镜

目前胃镜都是直视型,斜视型胃镜基本已淘汰,长度为100cm,可观查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的病变。

(一)诊断适应证

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粪);

上腹扪及肿块,肛指检查发现直肠膀胱窝有种植;

消瘦,贫血;

腹胀;

锁骨区转移癌找原发灶;

食管,贲门,胃手术后随防检查;

全身性疾患需了解胃肠道情况者;

有食管镜适应证患者。

2、X线钡餐疑有以下病变:

胃、十二指肠病变性质难定;

胃、十二指肠癌需病理证实,拟胃溃疡需明确诊断;

幽门梗阻;

拟上消化道异物。

(二)禁忌证

病情重危不能耐受者;

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可能导致大出血,而不具备应急止血措施;

蜂窝组织性胃类;

有溃疡穿孔迹象者;

病毒性肝炎活动期。

(三)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

1、一点癌(一钳癌):

一点癌即胃粘膜活检时诊断为癌,而手术切除的标本上却找不到癌组织。

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局部粘膜色泽的改变发红、II度灼伤样改变或呈点状糜烂的改变。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7800例胃镜检查中,发现早期胃癌92例,其中一点癌3例(3.2%)。

有些早期的微小癌仅凭肉眼很难诊断,主要由病理活检诊断发现。

2、I型早期胃癌(隆起型):

此型临床较少见,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表面结节状或凹凸不平,隆起的顶部可有浅表溃疡坏死组织覆盖。

3、II型早期胃癌(浅表型):

此型可分为3个亚型:

①IIa型早期胃癌(浅表隆起型)内镜下通常病灶稍高于正常粘膜,一般不超出正常粘膜的2倍。

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被覆有浅表糜烂或溃疡,边缘不规则。

在上述92例早期胃癌中,IIa型11例(12%)。

②IIb型早期胃癌(浅表平坦型)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粘膜色泽改变,粘膜充血呈II度灼伤样改变,病灶不高于粘膜面,局部粘膜呈熨烫样平整但表面较粗糙。

在上述92例早期胃癌中,IIb型4例(4.3%)。

③IIc型早期胃癌(浅表凹陷型)此型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浅表的凹陷,伴有浅表的糜烂或溃疡,病灶的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或虫状改变。

在92例早期胃癌中,此型共54例(58.6%)。

上述三种亚型有时交叉混合为混合型,临床最常见的是IIa+IIb型。

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高出粘膜面而病灶中央呈浅表凹陷,表面有浅表糜烂或溃疡坏死物覆盖。

在92例早期胃癌中,此型有23例(25.1%).

(四)进展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隆起型胃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半球状或蕈样,肿块突入胃腔,表面呈结节或分叶状,有浅表糜烂、溃疡或有污的苔覆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检查发现2498例胃癌中,此型有137例(5.4%)。

2、溃疡性胃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溃疡,溃疡边缘有不规则堤岸状增生隆起,与正常粘膜分界清楚,周围粘膜无明显的浸润感。

此型与良性巨大型溃疡较难鉴别,尤其有霉菌感染后良性巨大溃疡被覆有浊厚苔酷似溃疡型癌,有时要取决于病理活检的诊断。

在2498例胃癌中,此型有589例(29.8%)。

3、溃疡浸润型癌(Borrmann'

sIIItyp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比较弥漫,病灶常占据胃的两个分区。

溃疡的一方边缘通常有不规则点状增生隆起,而另一方边缘没有明显的边界。

周围粘膜僵硬有浸润感,溃疡表面有岛状增生凸起,在2498例胃癌中,此型最常见,为1278例(58.9%)。

4、局限或弥漫浸润型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胃腔扩张差,胃壁粘膜消失,呈粗糙和僵硬的改变,有浸润感,粘膜表面明显水肿或浅表糜烂。

如位于胃一个分区为局限浸润型癌。

如胃壁弥漫性增厚和僵硬,胃体腔狭小或扩张差,则为弥漫浸润型癌。

典型病例似皮革制成的囊袋,故有“革袋胃和皮革胃”之称。

在2498例胃癌中,此型共144例(6.9%)。

(五)鉴别诊断

1、胃溃疡由于胃癌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其临床表现酷似胃溃疡,特别是青年人胃癌常被误诊为胃溃疡或慢性胃炎。

胃溃疡的某些典型X线表现可作为诊断依据,胃癌如龛影一般突出于腔外,直径在2cm以内,其口部光滑整齐,周围粘膜呈辐射状,胃壁柔软可扩张等;

进展期溃疡型癌的龛影较大,且位于腔内,常伴有指压痕及裂隙征,胃粘膜皱壁破坏,局部胃壁僵硬,胃腔扩张性差等。

但某些胼胝性溃疡,由于其周围及基底部伴有炎性纤维组织增生,使龛影部分陷于胃腔内,当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不匀而使其隆起高度不一致时,易与溃疡型癌相混淆,这须进一步作胃镜活检予以鉴别。

2、胃息肉胃息肉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确切的名称应称之为胃腺瘤或腺瘤性息肉。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60~70岁为多见。

较小的腺瘤可无任何症状,较大者可引起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恶心。

带蒂的腺瘤可脱垂入十二指肠而引起间歇发作性幽门梗阻,甚或导致胃十二指肠套叠。

腺瘤表面粘膜又可因糜烂、溃疡出血而引起黑粪,临床表现可酷似胃癌。

X线钡餐检查显示为1cm左右直径、边界完整的圆形充盈缺损。

带蒂腺瘤推压时可移动部位。

胃腺瘤常与隆起型早期胃癌型混淆,当腺瘤直径>

2cm,特别是其基底宽度大于高度,表面不光整而成高低不平时,应首先考虑为恶性病变,常需经胃镜活检而予以确诊。

3、胃平滑肌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

肿瘤大多为单发性,2~4cm大小,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部,呈圆形或椭圆形。

患者常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或胀痛,当肿瘤增大供血不足而形成溃疡时亦可出现间歇性呕血或黑粪。

按肿瘤的部位及形态,可将其分为粘膜下型、浆膜下型及哑铃型三型。

粘膜下型X线钡餐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之充盈缺损,表面粘膜有溃疡形成时可见龛影,但其周围粘膜及胃蠕动均正常;

浆膜下型仅见胃受压或推移现象。

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

4、胃巨皱壁症(Mennetrier病)好发于胃大弯增粗之胃粘膜皱壁呈脑回状折曲。

X线钡餐检查胃粘膜呈环状或迂曲变形,有时与浸润型胃癌所致的粘膜皱壁改变相混淆,而浸润型胃癌粘膜及胃腔变形常固定不变。

5、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原发性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0.5%~8%,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胃窦、幽门前区及胃小弯。

病变源于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可向周围扩展而累及胃壁全层,病灶的浆膜或粘膜常完整。

当病灶浸润粘膜时40%~80%患者发生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

按胃淋巴瘤的大体形态可分为,息肉样增生型:

扁平隆起、突入胃腔,粘膜多完整;

溃疡型:

溃疡可大可小,亦可为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多发性溃疡;

浸润型:

局限性时粘膜皱壁隆起、增厚、折叠呈脑回状,酷似Menntrier病,弥漫浸润型与革袋样胃癌相似;

结节型:

粘膜表面呈多发性结节状隆起,可伴有粘膜浅表糜烂。

6、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肉瘤占胃恶性肿瘤的0.25%~3%,胃肉瘤的20%,多见于中老年,好发于胃底、胃体。

瘤体一般较大,常在10cm以上,呈球形或半球形,由于瘤体巨大其中央部常因血供不足而形成溃疡。

按肿瘤部位可分为:

胃内型(粘膜下型):

肿瘤突入胃腔内;

胃外型(浆膜下型):

肿瘤向胃外生长;

胃壁型(哑铃型):

肿瘤同时向胃内、胃外生长。

(六)内镜下病理活检的方法

1、重视活组织检查:

早期胃癌,尤其是微小胃癌、IIa或IIb型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单凭肉眼很难确诊为癌。

在上述92例早期胃癌中,肉眼形态学诊断为癌的有83例(84.5%),8例(15.5%)由病理活检诊断。

因而,内镜下肉眼能否诊断为早期胃癌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内镜医生要能识别胃粘膜微小的非正常的变异,如点状增生、糜烂、凹陷或溃疡等病变,不凭主观臆断而重视胃粘膜的活组织检查。

2、重视首块的活检:

早期胃癌病变范围较小,首块活检如未准确咬取病变部位,活检后引起的局部出血将掩盖病变部位,影响再次活检的准确性。

在92例早期胃癌中,8例(8.7%)首块活检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疑而进行内镜下第2次活检。

因而要正确的咬取活组织,应在插入活检前,先把胃内注入的的气体或病变处的粘液吸净,然后活检钳插入至内镜下,看清后缩回钳孔,接着调节角度把要取活检的部位暴露在最佳位置,这样活检钳稍一伸出就能又快又准咬取病变的部位。

3、取活检的部位和方法:

内镜下活检咬取的部位,应根据病变形态的不同有所区别。

粘膜粗糙增生改变,应取增生隆起部位;

如为凹陷型病变伴点状增生,应取点状增生处;

如为凹陷型病变伴有浅表糜烂,应取正常与糜烂交界处。

如为糜烂性的病变,活检应咬取糜烂交界处而且应偏糜烂处;

如为溃疡性病变,应取坏死与增生交接处偏溃疡处组织。

如所取坏死组织太多则无法制片诊断。

浸润性病变,应在同一部位连续向下取3~4块,有利于取到粘膜下浸润的癌组织。

取材应多个方向,每一块活检物应制成一张病理切片。

(七)癌前期病变的内镜监视随访

对癌前期病变患者进行定期的胃镜随访检查和监视具有一定的意义。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对首次胃镜检查疑为癌前期病变患者,进行定期胃镜的动态随访观察,在11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发现早期胃癌6例(5.9%),在108例萎缩性胃粘膜炎伴肠化患者中发现微小胃癌1例(0.9%)。

对这些癌前期病变患者,应进行定期的动态随访检查以发现早期胃癌。

通常萎缩性胃炎和肠化患者每2年进行胃镜的检查。

有轻度不典型增生者每年进行检查,中度不典型增生者6个月进行检查,重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内必须进行随访检查。

三、十二指肠镜

十二指肠镜为侧视型镜,长120cm,可送达十二指肠空肠曲,能进行十二指肠全段检查,对胃检查尤其观察胃角显示清晰,但对食管不能满意显示,故不能对食管病变尤其是上中段食管作出诊断,因此适合检查部位为胃与十二指肠。

(一)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

ERCP于1968年由Mucunne首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诊断胰胆肿瘤和疾病新方法之一。

ERCP能显示胰管,胆管及其分支,对管腔内和周围病变累及均有诊断价值;

如未浸润病灶虽在胰腺和肝脏实质内,ERCP可以阴性。

目前ERCP可结合腹腔镜,超声内镜对胰、胆、肝脏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

1、ERCP的适应证

肝、胆、胰腺良,恶性肿瘤,炎症以及结石的鉴别;

原因不明的黄疸(除外病毒性肝炎);

腹痛向腰背放射;

可疑胆石症;

胆道手术后仍有症状者;

原因未明的消瘦;

慢性腹泻;

中上腹部肿瘤;

壶腹癌;

胰腺囊肿;

慢性胰腺炎;

胃肠道钡餐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外压或十二指肠窗扩大;

胃癌排除胰浸润;

转移性腺癌,可疑原发灶来自胰,胆系;

乳头旁十二指肠憩室;

糖尿病等。

2、ERCP的禁忌证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急性胆管感染;

急性肝管感染;

急性病毒性肝炎;

胆管蛔虫伴有脓血分泌者;

碘造影剂过敏者;

不能耐受或配合内镜检查者;

食管,贲门,幽门梗阻,内镜无法进入十二指肠者。

(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或括约肌切开(EST)

EST由德,日学者等报道并创用的两种内镜手术方法,是在ERCP基础上发展成的内镜专项技术,为非外科方式的腔内手术,解决了大量病例的治疗。

1、EST的适应证:

梗阻性黄疸,尤其因壶腹部周围肿瘤引起者;

胆管结石,尤以胆囊截除术后残余结石;

胆管下端狭窄,梗阻,特别是胆管,十二指肠壁段狭窄;

结石嵌顿胆管下端。

胆管感染,特别是由于结石并发梗阻性化脓性炎症;

胆管蛔虫合并结石或胆管下端狭窄;

乳头旁胆总管十二指肠癌;

不能耐受腹部手术的慢性胆管感染梗阻性病变。

2、EST的禁忌证:

结石位于肝管内且胆总管下端狭窄,以及多部位结石伴有胆管下端狭窄段过长者。

(三)经内镜胆管引流(ENRBD)

1、ENRBD的适应证:

癌性梗阻性黄疸;

胆管感染,尤其因引流不畅者;

胆管梗阻如结石嵌顿,壶腹癌;

化脓性胆管炎,伴有中毒性休克的紧急抢救;

配合EST术前,术中与术后留置应用与监护,观察;

ERCP补充检查者。

2、管内引流管留置十二指肠内为胆管内引流(ERBD)。

3、胆管内引流管外露段通过鼻腔移至体外则称为胆管外引流(ENBD)。

四、小肠镜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上端与胃相连,下端与大肠相连。

成人全长约6~7米,是整个消化道全长的75%,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个部分。

(一)适应症

1、消化道出血,已排除胃和大肠内的病变的出血。

2、X线钡餐检查已有可疑的病变。

3、原因不明的腹痛,已行胃镜和大肠镜的检查。

4、吸收不良综合症。

5、术中需要了解小肠内的情况。

(二)禁忌症

1、一般内镜检查禁忌症者。

2、急性胰腺炎发作者。

3、急性胆囊炎发作者。

4、腹部手术史伴有腹腔广范粘连者。

5、有活动性出血者。

(三)小肠镜的检查方法

小肠镜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推进法、探条法、肠带诱导法以及术中的检查法、母子镜检查法。

1、推进式检查法实际上是加长的上消化道内镜,故术前准备和检查方法

同上消化道内镜。

在进入十二指肠降部后,采用循腔钩拉套叠法。

当内镜进入100cm左右时,已插达或超过曲氏韧带,这时进镜最困难,应采取熟练的钩拉和套叠方法,避免肠攀的形成及镜身的弯曲,通过调节角度钮循腔前进,少注气,一般均可顺利进入空肠。

通过屈氏韧带后,镜身的走向可分为顺时针型(右型)和逆时针型(左型)两种,以逆时针型容易插入。

2、探条式检查法探条式小肠镜可像Miller-Abott那样插入,让患者吞下镜头,送入内镜至十二指肠,用水或水银充盈头端水囊,可借助肠蠕动,推动水囊带动内镜前进,或在X线透视下变换体位,或给药物加速肠蠕动,加快推进速度。

也有人将磁性液体注入囊内,再在体表用强力磁石推动肠镜向纵深推进。

可用透视检测小肠镜插入深度。

此型小肠镜的优点是镜身细而柔软,患者痛苦小、安全,适用于儿童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也适用于推进式未能插入深部小肠的患者以及肠带诱导法不能通过的肠狭窄患者;

可以进入空肠下部甚至回盲。

缺点为检查时间长,不能活检及缺乏转角装置,一旦退镜即不能使镜身再前进,一般仅能观察到50%~70%的粘膜。

3、肠带诱导式小肠镜检查法将聚乙烯塑料管(长7m,外径1.9mm,末端连水囊)经口送入胃内,进入十二指肠后,向囊内注入水或水银,随肠蠕动向下部肠管推进。

多数患者次日上午可从肛门排出塑料管,注射胃复安可使排出加速。

塑料管排出后将其前端固定于肛门外,再将塑料管末端从小肠镜头端活检通道口送入,从操作部活检通道阀伸出。

小肠镜经口送入牵引肛门口的塑料管头端,小肠镜即循肠腔下行,10分种左右可达末端回肠,然后取出塑料管,退镜观察全部小肠并活检。

小肠镜也可以从肛门逆行送入肠内。

为避免检查中疼痛,需用麻醉剂。

4、术中小肠镜检查法怀疑肠道疾病,剖腹探查不易确定病变性质及部位时,可在手术台上经口或肛门或从肠切口插入小肠镜,将肠管用手套在内镜上能够观察全部小肠粘膜,判定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的部位。

Bowden等报告8例出血患者中的6例得以确诊。

缺点为需剖腹探查,且有手术带来的危险,对新近有出血的病人及检查时正在出血的病人观察不满意,人为肠套叠可引起肠粘膜损伤。

5、母子式小肠镜SIF-MSSIF-MS型小肠镜含母镜及子镜,母镜长199.5cm,插入部外径13mm,镜头4个转角方向,子镜长371cm,插入部直径5.8mm。

头端有4个转角方向。

插入方法:

小肠镜在X线透视下由两位术者操作。

第一术者进行母镜的角度钮操作,第二术者进行子镜角度钮操作,并经子镜观察小肠。

根据推进式小肠镜插入方法,把母镜插至十二指肠空肠曲,使母镜拉成直线,通过母镜的活检钳道把子镜向小肠内插入。

然后,第二术者操作子镜转角钮,观察小肠管腔,第一术者随之把子镜逐渐向小肠深部插入,观察完毕后,先取出子镜,再拔出母镜。

此型小肠镜的优点为操作简便易行,子镜可通过狭窄部,可取活检。

缺点为子镜太细,析像能力较差,不耐用,超出母镜的距离短,不能观察深部小肠。

(三)小肠肿瘤内镜诊断

小肠肿瘤发生率较低,占胃肠道肿瘤的1%~5%。

许多小肠肿瘤没有症状,可一生不被发现。

无症状小肠肿瘤多为良性,而有症状肿瘤60%~75%为恶性。

梗阻、出血为小肠肿瘤的主要症状。

小肠肿瘤一般见于老年人,以50~7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恶性略多于良性。

1、小肠癌:

最常见,占小肠恶性肿瘤的50%,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为最多,尤以降部为甚,依次为空肠、回肠,约90%腺癌位于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多单发。

镜下表现常为结节和息肉样,也可表现为溃疡或脆性增生。

2、腺瘤:

也较常见(14%),多见于十二指肠及回肠,外观与结肠腺瘤相似,为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节状肿物,可单发或多发,腺瘤可仅累及一段小肠或整个小肠,有时也可能与全胃肠道腺瘤同时存在。

3、类癌:

起源于肠嗜铬细胞占小肠恶性肿瘤的45%,回肠最多见(84%),其他依次为空肠(10%)、十二指肠及Meckel憩室。

可为单发或多发,表现为粘膜下灰黄色小硬结,边缘清楚,质硬,多多数直径在1.5cm以内。

1、平滑肌瘤:

最常见,约占小肠良性肿瘤的23%。

主要发生于空肠,十二指肠最少。

多发生于固有肌层,肿瘤多单发,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数厘米。

2、脂肪瘤:

占小肠良性肿瘤的第二位(18%),多位于回肠。

小肠脂肪瘤发生率比胃脂肪瘤高3倍,但不如结肠多见。

该肿瘤为一界限明显的脂肪组织肿块,多源于粘膜下,呈膨胀性生长,多单发,大小不等,血管少,常呈分叶状。

3、平滑肌肉瘤:

占小肠恶性肿瘤的10%~20%,常见于回肠(约50%),空肠次之(40%),十二指肠最少。

该肿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