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7021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第2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

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

泥沙在河口地区

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

第3题,贝壳堤

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

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

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

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

沙较多。

1.C2.B3.D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4~5题。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第4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

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

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5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

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会提高,故A错;

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C错;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4.D5.B

(2016·

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6~7题。

6.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

7.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第6题,据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第7题,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地沉积物为黏土,丙地和丁地位置高。

6.C7.B

(高考北京卷)如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8~9题。

8.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9.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第8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

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

第9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8.A9.D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示地区()

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

C.③处是背斜山

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2)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

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

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

(1)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

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

(2)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

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1)D

(2)

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11.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第10题,仔细读图,①处冰川融化,不会引发图中湖泊的水位上升,A错;

处受湖泊影响,流量较稳定,但该处有陡崖分布,河流的落差大,B错;

③处地形平坦,不适宜修建水库,C错;

④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D对。

11题,图中比例尺基于现有信息无法确定,A错;

图中信息显示该河流为外流河,若冰川地处新疆,该河流为北疆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只有小部分在我国境内,B错;

该河流为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季风区中,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C对;

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港口数量多,D错。

10.D11.C

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

(1)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

(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1)A

(2)B第

(1)题,由图2中风带、风向知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1中其北移了,说明为北半球夏季,A正确。

(2)题,图示乙、丙、丁分别为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若在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不总是高温少雨;

南亚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

下面左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右图是风力统计曲线,其中有两条折线对应左图中甲、乙两地。

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所在国家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B.甲地所在国家的唯一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C.乙地盛行风为西北风

D.在乙地风力最小的季节,甲地的风力也较小

(2)造成甲、乙两地一年中风力大小差异的原因是()

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②地势起伏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④海陆位置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D

(2)A第

(1)题,读图,甲、乙都属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所以都是

7/17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弱,C错。

甲地所在国家是西班

牙,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类型除了地中海气候外,还有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A、B错。

甲地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多风月份时间长,但是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甲地位于背风坡,风力较弱。

乙地位于山地迎风坡,但纬度低,受西风带控制时间短,风力强,但多风时间短,所以甲—②、乙—①,D对。

(2)题,结合前面分析,甲、乙两地一年中风力大小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相关,①对。

与地势起伏相关,②对。

没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③错。

海陆位置决定了在迎风坡或背风坡,④对。

所以A对。

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

读表,完成5~7题。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一月

七月

全年

23°

08′

13.3

28.4

40.0

210.0

1614.1

39°

48′

-4.7

26.0

2.6

196.6

682.9

48°

58′

3.5

18.4

54.3

53.6

647.4

54°

17′

1.8

13.4

225.0

117.0

2399.0

5.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度附近

6.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7.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的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第5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是温带季风气候,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兴安岭的西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虽然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是它位于南半球,不符合表中①位于北半球这一条件,130°

W与54°

17′N的交会点位于北美大陆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6题,

台风主要活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中纬度地区不可能有台风活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气温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而不是使降水量增加;

暖流温度高,蒸发强,能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加,而降水的条件除了水汽多以外,还需要上升冷却的条件。

第7题,③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向不会随季节而变换。

②地季风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更容易发生旱灾。

③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热量和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和成熟,但是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D6.A7.B

1~2题。

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

球位置。

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

完成

1.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B.④至⑤

C.⑥至⑦D.⑨至⑩

()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2.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第1题,根据探空气球

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选项所列路段中,③至④路段漂移的距离最长,说明在此段风速最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

第2题,由图乙中经度分布状况可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示意图。

根据探空气球随气流的漂移路线图分析,⑦至⑧路段探空气球向东北方向漂移,说明受西南风影响;

由图甲中近地面空气运动方向可知,⑦、⑧两点间位于低压系统附近,北面盛行偏北风,西南风与偏北风相遇形成冷锋。

1.A2.B

图甲、图乙分别为沿MN、PQ方向所做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N、O两点在气压中心M的西南方向且在同一条直线上,PQ垂直于MN。

据此完成6~8题。

6.M地的气流运动状况是()

A.辐散下沉B.辐散上升

C.辐合上升D.辐合下沉

7.控制O地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B.暖锋

C.高压D.高压脊

8.若该天气系统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初,则O地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绵阴雨天气B.强对流降雨天气

C.沙尘暴天气D.晴朗高温天气

第6题,依题意,该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且M位于低压中心,低压系统气流水

平方向上为辐合运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运动,故C正确。

第7题,依题意,ON为低压系统中的左侧低压槽部位,结合锋面气旋知识,可判断最可能形成冷锋系统。

第8题,长江中下游夏初,气温较高且水汽充足,强冷锋过境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6.C7.A8.B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

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

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

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

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

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第2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

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

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第3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

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

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1.B2.C3.D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

(1)~

(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1)D

(2)C第

(1)题,读图b可知,甲、乙两个水文站都观测到了河流流量明显增大,说明此次暴雨对甲、乙两个水文站都有影响,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三地的话,暴雨

只会影响到乙水文站的流量,故选D。

(2)题,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

期可以蓄洪,对下游水位起调节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

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

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第1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

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

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

第2题,东北地区

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

第3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

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

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1.C2.D3.C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

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磷高累积区是()

第3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

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第4题,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

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

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

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

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

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3.A4.C

读下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C.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关系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年降水量和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近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③D.②和④

第6题,由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第7题,图中①地和③地的年降水量和岩石风化深度最相近。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东经0度34分,北纬44度50分)的大西洋畔,

它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琵拉大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据此完成10~12题。

10.琵拉大沙丘东侧的森林为()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11.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