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6827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36)

本课程课堂讲授28学时,实践课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建议如下分配: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专题讲述,使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自觉性;

认识中国各阶级为寻找民族出路的艰辛探索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自身腐朽是落后的根本原因

(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落后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三)戊戌维新运动兴起与夭折

第二专题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2学时)

通过本专题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

孙中山代表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基本内容

一、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需要新的救国主张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

二、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一)孙中山其人

(二)“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与改良主张的思想交锋

三、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的革命实践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革命果实被篡夺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专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4课时)

通过学习本专题,使学生认识到:

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很快爆发了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在一起,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三)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四专题大革命运动中的陈独秀和蒋介石(2课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的艰辛,了解首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对于首次国共合作的失败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合作的现实条件

(二)合作的实现

二、第一次大革命的主要内容

(一)工农运动

(二)东征北伐

三、大革命的失败

(一)对合作的态度

(二)合作中的表现

(三)失败的原因

第五专题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课时)

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一独创性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对我们今天借鉴这一思想,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清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总体形势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世界近现代革命的形式都是以城市为中心

(二)毛泽东的艰难探索

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土地革命

(二)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三)三次“左”倾错误与危害

五、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专题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4学时)

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路线,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屡遭损失时,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二、从局部战争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专题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2学时)

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休养生息。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这一根本愿望出发,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通过与国民党实行的军政独裁的状况的对比,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四、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2学时)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

是同学们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私营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专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正确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一、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专题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同学们要认识到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结束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

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

在本学期的中段,由授课教师给同学布置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著名文化遗产及工业区,调查南京的近代历史文化,并撰写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六、教材及参考书

1.理论课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2.主要参考资料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王维礼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

[6]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7]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9]章开沅辛亥革命运动史稿[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0]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1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十八周,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

2014年11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