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653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实词虚词Word格式.docx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10)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以上”。

(1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3.为

(1)介词,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因为。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因此,因而。

视为止,行为迟。

(4)为了,为着。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5)对,对于,向。

为之奈何。

(6)被。

为张辽等所袭。

(1)做,干。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

(2)作为,当作。

霓为衣兮风为马。

(3)认为。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

(4)如果,假如。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5)制造,造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表研治。

有位神农之言者许行。

(7)表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是。

余为而祖也。

(9)充当。

子墨子解带为城。

(10)创作,写。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1)被。

习题

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

(6)径进以啄。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皆以美于徐公。

 

2.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作《师说》以贻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8)吾欲之南海。

(1)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2)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①在如:

其一犬坐于前

②到如:

指通豫南

③从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①向如:

告之于帝

②给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对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5.焉

(1)语气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2)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3)代词

①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如:

且焉置土石

6.然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

虽然,受地于先王

(2)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如: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7.其

(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

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②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③特殊:

第一人称代词如: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如:

其如土石何?

课后习题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毁其盆,悉埋于地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先生其此类乎?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可译为“于是、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①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

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表出乎意料之外。

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夫

(1)指示代词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①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

(七)而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如:

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如:

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如: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着”,或不译如:

默而识之面山而居

(八)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九)所

1.作名词。

译为“处所”、“合适的地位”。

例:

(1)各得其所。

(2)“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出师表》)

2.作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示被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所以。

与现代表示结果的意义不一样,古代多指“用来、、、、的方法”、“、、、、的原因”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十)是

1.指示代词。

“这”、“这个”、“这样”。

是进亦优,退亦忧。

(《岳阳楼记》)

【是以】【是故】因此。

2.代词,宾语前置标志。

唯利是图。

3.系词,是。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

刺客列传》)

4.正确。

偃之言是也。

(《论语·

阳货》)

(十一)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则施施而行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则其所能《墨池记》

②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于

(十三)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如:

以刀劈狼首

②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如:

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⑤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连词

①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扶苏以数谏故

③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如: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④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马说》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3.宋何罪之有?

(《公输》)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5.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6.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何以战?

”(《曹刿论战》)

2.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4.固以怪之矣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受制于人

1.肉食者谋之

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8.言之,貌若甚戚者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吾祖死于是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张良是时从沛公

4.问今是何世

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6.唯命是听,唯利是图

7.余是以记之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觉今是而昨非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2.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冀君实或见恕也

5.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练习一则:

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

为: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夫子何命焉为?

()

(3)必为有窃疾矣。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牒为械()(6)今为宫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为之()

见:

(1)胡不见我于王()

(2)于是见公输盘

(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见)徒见欺()

然:

(1)然,胡不不乎()

(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欲有胜于生者()(6)欲有求于我也()

(7)皆以美于徐公()(8)皆朝于齐()

故:

(1)公问其故()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

(1)必以分人()

(2)何以战()

(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4)必以情()

请选出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正确)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

虽然)B、皆以美于徐公(于:

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之:

的)D、乃下令。

(乃:

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

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

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

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1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1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1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2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①休祲降于天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C、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D、①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②王之弊甚矣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答案】

1、B2、C3、C4、D5、D6、D7、B8、C9、A10、D11、C12、C

13、B14、D15、D16、B17、B18、D19、A20、D21、C22、C

参考答案:

(1)给、替

(2)呢,语气助词(3)是(4)做、制造(5)当作

(6)为了(7)接受

(1)引见

(2)召见(3)会见

(1)那么

(2)这样,如此(3)然而

(1)从

(2)由于(3)给(4)对(5)给(6)对(7)比(8)到

(1)原因

(2)所以

(1)把

(2)凭借(3)用(4)按照、根据

七至九年级通假字辑录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诲女知之乎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材

通“才”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13.邪

通“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4.知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16.涂

通“途”

卿今当涂掌事

17.止

通“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

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23.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