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639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岩石学重要考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泥质岩石标志:

Ms+Q不稳定,转变为Kf+Als。

Ms+Q=Kf+Sil/And+H2O

片麻岩发生深熔,出现混合岩化作用也是高角闪岩相开始的标志。

Sil+Gt+Bi+Kf+Q±

Pl泥质岩石,中压

And+Crd+Bi+Kf+Q±

Pl泥质岩石,低压

麻粒岩相(G):

(Ga-Crd-Or带)

泥质岩石进入麻粒岩相的标志:

Sil+Bi不稳定,转变为Ga+Crd。

Bi+Sil+Q=Alm+Crd+Kf+H2O

Sil+Ga+Crd+Kf+Q±

Pl泥质岩石

★单独列出:

泥质系列变质岩岩石类型★

板岩

板岩具有板状构造,变质程度低,原岩重结晶作用不明显,仅在板理面上见到微弱的丝绢光泽,系由细小的绢云母和绿泥石等重结晶所至。

板状构造,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常形成一组密集平行的破劈理,这些破劈理就构成板状构造的板理。

具有板状构造的岩石重结晶作用不明显,板理面上常见较弱的丝绢光泽,系由细小的Se和Ch等重结晶所至,岩石主要为变余泥质结构。

岩石主体为残余的粘土质、粉砂质和凝灰质物质等,常出现变余层理构造。

原岩为泥质、粉砂质沉积岩及部分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等。

千枚岩

千枚岩以发育千枚状构造为特征,岩石中的各种组分已基本重结晶并定向排列构成千枚理,但矿物的粒度细小,肉眼不能分辨。

结构为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及斑状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Se和Q以及含量不等的Ch和Ab等,有时可出现Bi、Cld、Gt和Mt等变斑晶,常常由于含有较多的Se而显示强烈的丝绢光泽。

千枚状构造,岩石中的各种组分已基本重结晶并定向排列构成千枚理,但矿物的粒度细小,肉眼不能分辨,仅在片理面上见强烈的丝绢光泽。

千枚岩的原岩有泥质、粉砂质沉积岩、及部分火山凝灰岩等

片岩

片岩以发育片状构造为特征,片柱状矿物(云母、Ch、Tc、Ser、Act等等)含量超过30%。

与千枚岩相比,片岩中矿物的结晶粒度较粗,为显晶质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主要由片、柱状矿物(如云母和角闪石等)和部分粒状矿物(如石英、长石等)定向排列而成。

与千枚状构造不同的是具有片状构造的岩石重结晶程度高些,肉眼可以辨认。

由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不同,片岩类型变化多样,主要包括:

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和镁质片岩4类。

云母片岩

主要变质矿物为Bi、Ms、Q及长石等,多数情况下Q大于长石,长石小于25%,片柱状矿物大于30%,粒状矿物小于70%。

当K2O不足时,可出现And、Ky、Sil、Crd、St、Alm及Cld等特征变质矿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及斑状变晶结构等,片状构造。

原岩为泥质沉积岩及火山沉积岩,变质程度主要为绿帘角闪岩相和低角闪岩相。

云母片岩的定名原则为:

特征变质矿物+云母成分(黑云母、白云母或二云母)+片岩。

当有两种以上的特征矿物时,以少前多后的原则,如十字石榴二云片岩,当石英超过50%时,也可参与定名,如石榴石白云母石英片岩等。

片麻岩

片麻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及部分暗色矿物如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有时出现Gt、Sil等特征变质矿物,粒状矿物大于50%,长石大于Q。

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主要由粒状矿物和少量的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而成,由于片、柱状矿物含量少,在岩石中断续分布构成片麻理。

富铝片麻岩

原岩为泥质岩石。

主要矿物成分为Kf、Pl、Q和Bi等,粒状矿物含量一般超过50%,长石含量大于石英,也可以出现数量不等的特征变质矿物如And、Sil、Crd、Gt和Co等。

具有片麻状构造,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或斑状变晶结构。

由于出现Kf与富铝矿物共生,因此在Q存在时,不出现原生白云母,一般代表高角闪岩相条件。

定名原则:

特征变质矿物+主要片、柱状矿物+长石种类+片麻岩如夕线石黑云母钾长片麻岩。

麻粒岩

在泥质和长英质成分的岩石中也常出现Hy,暗色矿物的含量应在85%以下。

富铝麻粒岩

原岩为泥质岩石,主要变质矿物为Kf(条纹长石)、Pl和Q等,特征变质矿物出现Crd、Sil、Gt和Hy及假蓝宝石等,为块状构造、弱片麻状构造及条痕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

在印度、及其他很多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麻粒岩相的泥质岩石以出现Q+条纹长石+Pl+Gt+Sil及石墨等为特征,称为孔兹岩。

当压力较高时,Ky取代Sil,为泥质高压麻粒岩。

当压力较低时,矿物组合中出现Crd,为低压麻粒岩。

泥质系列变质岩各变质相矿物共生组合★

Pl

泥质系列变质岩各变质相重要的变质反应★

Cld+Ch+Q=Alm+H2OMs+Ch+Q=Alm+Bi+H2O

Ch+Ms=St+Bi+Q+H2O

Ch+Ms+Q=Crd+Bi+Als+H2O(巴肯式And带等变线反应)

(巴罗式Sil带)(Sil-Or带)

(Ga-Crd-Or带)

 

小崔建议:

变质岩部分以“泥质(富铝)系列”和“基性(铁镁)系列”为重点。

泥质系列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的演变的特征和区别。

变质反应和矿物组合不是很好背,当初花费了我很多很多精力,但还是要下功夫仔细研究一下。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些规律的。

我个人感觉在记忆变质相时结合递增变质带记忆,与之一一对应理解,比较好记忆。

玄武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分类

(2004、2005、2008年都考了这道大题!

研究意义:

因为玄武质岩浆直接来源于上地幔,并可产于多种构造环境中,所以研究玄武岩对于反演地幔物质成分、分析构造环境和地球的深部动力学均具有重大意义。

1、玄武质岩浆的形成

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

导致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因素:

温度的升高;

压力的降低;

挥发组分的加入。

不同构造部位诱发源岩熔融因素的差异:

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减压熔融

俯冲带——下插板块升温,引起熔融

俯冲带——下插板块脱水,引起上部地幔楔部分熔融—挥发组分的加入

2、玄武岩成分差异的影响因素

1)源区的物质成分—地幔成分的不均一性,如饱满型地幔、交代富集型地幔、亏损型地幔。

2)部分熔融程度—如拉斑玄武岩是地幔橄榄岩20-30%部分熔融的产物;

碱性玄武岩是地幔橄榄岩<

15%部分熔融的产物。

3)源区流体的成分—如CO2使岩浆中的碱度增加。

4)源区的部分熔融条件—P的影响最大,如低压下形成拉斑玄武岩,高压下形成碱性玄武岩。

3、玄武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1)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

形成环境:

拉张环境

形成条件:

低压高温,高度部分熔融(20-30%)

源区:

亏损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

主要是拉斑玄武岩。

化学成分特征是低LILE,同位素亏损。

MORB分为两种:

正常MORB(N-type):

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上地幔;

地幔柱型MORB(P-type):

起源于比较富集的地幔柱或热点。

P-typeMORB=N-typeMORB+OIBsource

MORB的原始岩浆可能是苦橄岩经过Ol的结晶分异而成拉斑玄武岩。

2)大陆裂谷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碧玄岩、拉斑玄武岩

大陆内部拉张环境

减压为主,温度增加较小,部分熔融程度一般低于洋中脊

饱满型和交代富集型的地幔橄榄岩

大陆裂谷岩浆作用:

代表稳定的大陆开始发生裂解,是新的洋盆形成的前奏。

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起因:

有两种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主动模式:

地幔柱或热点。

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拉张、下地壳沿着地壳的薄弱带减薄;

基性岩墙群不断侵入到越来越薄的地壳。

被动模式:

岩石圈减薄,大陆地壳被拉开,从而促使地幔物质上涌。

无论哪种模式,软流圈物质的上涌都是个事实。

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组合非常复杂,从过渡型亚碱性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硅不饱和的碧玄岩和霞石岩,有时有超钾质的白榴岩。

除了玄武岩之外,还有大量的长英质喷出岩,如粗面岩、响岩、流纹岩-可能与分离结晶、大陆地壳混染有关。

另外,与CFB相比,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喷发性更强-反映源区的强交代而富含挥发分。

在多数情况下,大陆裂谷岩浆似乎来自富集的地幔源区。

亏损的软流圈只有在强主动型裂谷中才有参与。

3)俯冲带玄武岩

多阶段:

板块俯冲→洋壳和大洋沉积物的脱水→流体及酸性岩浆的向上迁移→地幔楔的交代作用和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的生成。

多源:

地幔楔(大洋岩石圈+软流圈上地幔);

洋壳(大洋玄武岩+大洋沉积物);

海水;

大陆地壳的混染。

分成四个系列:

低钾系列;

钙碱系列;

高钾钙碱系列;

橄榄玄粗岩系列-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

每个系列由不同比例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汶岩组成,与流体交代和深度有关。

化学成分:

与MORB相比富含LIL和LREE元素,而贫HFS元素。

4)大陆边缘玄武岩

岩浆源区的复杂性:

大陆地壳与地幔和大洋地壳与地幔的混杂带

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不同性质板块的会聚部位

形成条件:

挥发组分—H2O的作用

A降低部分熔融的温度

B改变了矿物的熔融行为—形成的岩浆相对富含SiO2

CH2O的存在使体系处于高的fo2的条件,磁铁矿先结晶,

导致岩浆不发生富铁趋势的演化—钙碱性系列与拉斑系列的区别。

D岩浆上升,H2O逸出减少,岩浆快速结晶,并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

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作用

岩浆的生成是一种多阶段、多源现象。

岩石类型:

岛弧环境中出现的四个岩浆系列都有,但以钙碱性系列为主;

更多的出现了富硅的岩浆(中性和中酸性)-安山岩、英安岩、流汶岩。

更多的酸性岩浆的出现除与地幔楔的被交代富集有关外,还与加厚的大陆地壳有关(混染和重熔)。

钙碱性岩浆活动在先,碱性岩浆活动通常发生于造山后的拉伸阶段。

源区:

岩浆起源于地幔楔的岩石圈中,而岛弧岩浆(起因于洋-洋碰撞)则起源于地幔楔的软流圈部分。

岩浆的源区比岛弧岩浆更复杂,包括:

洋壳及大洋沉积物;

大洋岩石圈(亏损)和软流圈;

大陆岩石圈(富集);

古老大陆地壳。

与岛弧岩浆相比更富LIL元素和LREE

5)洋岛玄武岩(OIB)

OIB的起源与地幔柱有关,从成分上讲,从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玄武岩。

通常碱性玄武岩出现较晚。

这与MORB有所不同。

由于,OIB来源于富集的下地幔,因此与MORB相比,富集LILE

6)大陆高原玄武岩(CFB)

形成于陆内裂谷和火山,规模很大,上千上万平方公里,并形成高原地形,故名。

形成:

与地幔柱或热点/热线有关。

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地壳拉伸

岩石组合:

以拉斑玄武岩为主,但许多大陆玄武岩含有10%的酸性喷出岩(上部),而缺乏中性岩-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汶岩)。

多数情况下还含有少量碱性玄武岩。

化学成分特征:

同位素和地球化学上显示富集地幔的特征;

高Fe低Mg,表明它不可能与正常的mantlelherzolitemineralogy在水不饱和的条件下平衡。

高原玄武岩不是原始岩浆而是经过了低压分离结晶(Ol)作用,原始岩浆可能是高Mg的富橄榄石玄武岩;

也可能是比正常地幔二辉橄榄岩更富Fe的源区的重熔;

正常地幔岩在水饱和条件下的重熔。

7)弧后盆地的岩浆作用

因为洋壳俯冲而产生弧后扩张,与大洋中脊海底扩张不同,后者与俯冲无关。

只有老于80Ma的、冷而致密的岩石圈的俯冲才能产生弧后扩张。

类似于MORB,但更复杂一些-看规模的大小。

由于俯冲带挥发分的参与,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看,弧后盆地玄武岩不同于MORB。

弧后盆地的岩浆成分取决于:

源区成分、深度、部分熔融程度、挥发分的性质(与俯冲洋壳的脱水有关)。

弧后盆地玄武岩的成分从低K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类似于MORB)到亚碱玄武岩都有,兼具MORB和岛弧玄武岩的特征。

有些情况下会有高Mg安山岩出现。

建议:

这部分内容很多,难度很大。

要对大地构造学、岩浆岩石学、地球化学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才可以掌握。

要花不少力气。

这是北大重点考查的内容。

我个人觉得:

其实玄武岩的成因就是分类,分类就是成因,他们的分类就是基于构造环境成因的分类。

他们的成因也是不同构造环境下的成因。

玄武岩的成因与分类、花岗岩的成因与分类都是重点要掌握的!

我个人觉得在阐述玄武岩成因与构造环境分类时主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说明玄武岩是由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2.说明玄武岩的成分具有多样性。

列举并阐述各影响玄武岩成分的因素。

3.说明玄武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具有多样性。

列举并一一阐述各个构造环境下产出的玄武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源区、形成机制、影响因素。

我个人觉得只有把上面这三点都写到位,才算答完整。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

(2005、2006、2007年考过)

1、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

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

由岩浆侵位冷凝形成,经历了从岩浆源区分凝、上升迁移到异地就位的过程——异地花岗岩

交代成因的花岗岩

指先存在的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的情况下由交代作用转变而成——原地花岗岩;

形成机制更接近变质作用,也称花岗岩化作用

2、岩浆花岗岩形成的主要观点

结晶分异作用(Bowen):

存在,但规模小。

层状和环状岩体晚期分异物。

混合化作用(Daly):

通过同化作用或混合作用形成的混杂岩浆的过程。

只能形成偏中性的花岗岩类岩浆,而不可能形成大型岩基

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作用:

认为花岗质岩浆主要是由中、下地壳的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3、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花岗岩成因复杂的因素

1)物质来源的多样性

地壳内部的不同结构层;

消减带的消减洋壳和地幔楔形区

2)产出构造背景的多样性

岛弧造山带;

活动大陆边缘;

大陆碰撞带;

陆内造山带;

大陆裂谷带;

大洋中脊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的依据及类型

1)物质来源

M型地幔与地壳混合型

I型地壳中未经风化的火成岩

S型地壳中经过风化的沉积岩

A型地幔玄武岩浆演化、或玄武岩浆上升后,受地壳不同程度混染或亏损地壳熔融的产物

2)构造背景:

造山花岗岩、过渡型花岗岩、非造山花岗岩

花岗岩的成因与分类是当前岩石学的热点领域。

通过查阅近十几年的岩石学论文也不难发现这一点!

上面的“花岗岩MISA分类”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分类。

建议再从CNKI里找下近十几年的相关论文,学习并总结一下“Barbarin的花岗岩物源分类”和“Pitcher的花岗岩构造分类”。

这两个分类十分重要。

汇聚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

(2007、2008年考了!

俯冲带玄武岩

大陆边缘玄武岩

岛弧火成岩成因

■楔形地幔橄榄岩熔融;

■洋壳熔融;

■洋壳熔融的熔体与楔形地幔反应形成的辉石岩熔融;

■地幔对流导致地幔底辟体减压熔融,岩浆在地壳中发生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形成岛弧岩浆。

大陆边缘弧火成岩

活动陆缘火山岩以中钾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低钾系列岩石很少。

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最多。

与岛弧火山岩相比,酸性火山岩数量显著增多,反应有较多陆壳物质的参与。

K2O含量随着远离海沟向大陆一侧增加,显示出“成分极性”;

侵入岩的数量远多于岛弧地区,从基性-酸性都有,以中性-酸性岩为主,同火山岩一样,以中钾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

较厚的硅铝质地壳对岩浆起源影响更大→混染作用的效应更明显;

低密度地壳的存在可以延缓岩浆的上升→岩浆的不流动可以使其分异作用更充分;

地壳物质的低熔点可以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且形成壳源的熔体,形成流纹岩和大量花岗岩。

大陆弧岩浆作用形成模式

1-俯冲板片的脱水

2-不均匀地幔楔的水化和熔融

3-幔源岩浆的地壳底侵和结晶

4-底侵物质的再次熔融形成英云闪长质的熔体

(a)大陆弧的部位形成辉长岩质地壳下垫物质

(b)地壳下垫物质的再熔融形成英云闪长质深成体

在岩石类型上,更多的出现了富硅的岩浆(中性和中酸性)-安山岩、英安岩、流汶岩。

大洋岩石圈(depleted)和软流圈;

大陆岩石圈(enriched);

化学成分上与岛弧岩浆相比更富LIL元素和LREE

陆-陆碰撞带的火成岩组合

1、碰撞前的钙碱性弧火山及侵入岩组合

它们是由陆间洋盆闭合前发生俯冲所诱发的岩浆活动;

岩浆源区为受到俯冲洋壳改造的楔型地幔。

2、同碰撞阶段的过铝质(浅色)花岗岩组合

陆-陆碰撞叠加,造成底部岩石部分熔融。

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

3、碰撞后或碰撞晚期的钙碱性花岗岩

与碰撞前的钙碱性火成岩组合相似,由于碰撞后的热释放致使温度升高,地壳熔融;

地幔也可因区域性上隆减压底辟熔融。

“汇聚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在2008年又考了。

我在回答这道题时,在阐述了“岛弧带”与“活动陆缘”的岩浆形成机制等要点之外,还写了写形成玄武岩、安山岩、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的成因,我觉得这样更完善些。

“陆-陆碰撞带”有的学者把它归到“汇聚板块边缘”中去,有的学者没有归进去。

我个人觉得可以不写这部分。

沉积成岩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2005、2008年考过!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静压力下沉积物排气、排水、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密度增加。

2.胶结作用(cementation):

孔隙水过饱和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cement),将沉积物粘结成岩石。

3.压溶作用(pressure-solution):

压力下沉积物颗粒间或沉积岩内部发生溶解。

如,缝合线构造

4.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通过溶解-再沉淀或固体扩散,使得细小晶粒集结成粗大晶粒。

5.交代作用(replacement):

外来组分取代原组分。

如,白云石化,SiO2与CaCO3相互交代。

6.自生矿物的形成(authigenicmineral):

海绿石,鲕绿泥石,沸石类,粘土矿物,方解石、菱铁矿、草莓状黄铁矿,自生石英和自生长石(再生加大边)

上面总结的只是梗概,还需要进一步补充。

我个人觉得沉积岩部分是算岩石学中最好学的部分了。

对石油院校的学生来说,沉积岩石学也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大家的基础一般都比较好。

考研时多看看课本就行了。

砂岩的特征、分类、地质环境

(2005、2007、2008都考过此题!

定义:

粒度在2-0.0063mm碎屑占50%以上的陆源碎屑岩称为砂岩。

砂岩的特征

一、砂岩的成分特征

1、碎屑颗粒成分:

Q——石英,F——长石,R——岩屑,

三者的成分特征取决于母岩的成分和沉积物的改造历史。

云母和绿泥石碎屑:

量少

重矿物碎屑:

量少,有指示物源的作用

成分成熟度=Q/(F+R):

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