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5727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暴露巨细胞病毒被动免疫(骨髓、器官移植)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的被动免疫

Ro(D)免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Rh血型不相容引起的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症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被动免疫

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水痘的被动免疫

富含IgM免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因抗生素治疗中毒素释放引起败血症

抗炭疽杆菌免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炭疽杆菌感染

抗布氏杆菌免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布氏杆菌感染

纤溶

溶纤维蛋白酶

溶解血管内凝块

蛋白酶抑制剂

α1-抗胰蛋白酶

治疗肺气肿

α2-巨球蛋白

治疗抗辐射损伤

创伤愈合

纤维蛋白胶

外科止血、粘合组织等

1.2血液制品市场结构

1.2.1国内外市场结构差异较大

目前,国外成熟市场凝血因子类产品是血液制品用药主流。

而在我国,居于血液制品主导地位的是人血白蛋白,虽然近年来其它产品发展较快,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白蛋白仍占我国血液制品市场的60%以上。

图表3.国外成熟市场血液制品使用结构

图表4.我国16个大城市医院血液制品使用结构

资料来源: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1.2.2我国白蛋白在较长时间仍将保持较高的使用比例

我国血液制品企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血浆综合利用水平较低,部分品种不具备生产能力。

我国输血医学知识滞后,临床医务人员对血液制品新品种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了解甚少,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教育和推广工作。

而目前由于白蛋白、静注丙球的利润较高,血液制品企业推广新品种的动力也不足。

此外,我国是肝病大国,蛋白消耗性疾病发病率较高。

所以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血液制品中白蛋白仍将保持较高的使用比例。

1.3市场前景广阔

血液制品作为血液的替代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鲜血液保质期为21天,而血液制品保质期短则2年,长可达5年。

在查明病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临床上一般都使用血液制品而不是新鲜血液。

由于相对于其它药品,血液制品的价格普遍较高。

除凝血因子类产品外,我国白蛋白和静丙的消耗量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血液制品逐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生和患者对血液制品认知度提高以及临床治疗手段的进步,我国血液制品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5.国内外血液制品每年人均消耗量

发达国家

我国

人血白蛋白(克)

0.2–0.5

0.07

静注免疫球蛋白(克)

0.01

0.001

凝血因子Ⅷ(IU)

1.0

0.1

从医院市场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逐年提升,由2002年的27.6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4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8%。

除2004年因行业整顿导致增幅较小外,市场基本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血液制品市场增速将保持在15%以上。

图表6.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

分产品来看,人血白蛋白近年来始终居于我国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排行榜的前5位,已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品种。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外科手术水平的发展,推动着人血白蛋白快速增长。

图表7.国内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静丙)对于治疗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确切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生对其治疗作用认识的深入,其市场正从原先的大医院向中小医院延伸,需求增速有加快的趋势。

图表8.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静丙销售额

医药经济报

以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为代表的特种免疫球蛋白增长势头一直十分迅猛,占血液制品的份额也持续上升,目前约为10%,未来几年有望进一步放大。

图表9.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特免销售额

作为全球血液制品销售金额最大的品种,凝血因子类药物在国内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凝血因子类在国内血液制品中的份额已接近10%,但较国外40%左右份额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图表10.重点城市样本医院凝血因子销售额

2、行业政策壁垒高

2.1安全问题突出

血液制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抢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血液制品从人血浆中提取,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使得该类制品可能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交叉感染、血源性疾病传播等重大医疗事故。

同时,由于受科学技术及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仍有许多病毒未被人类发现,由此也存在未知病毒经血液制品传播的潜在风险。

图表11.目前已知可能由血液制品传播的病毒

病毒种类

传播途径

引起疾病

全血

血液制品

主要

HBV

乙肝

HCV

丙肝

HDV

丁肝

HIV

AIDS

HTLV

-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次要

CMV

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症

EBV

EB病毒感染

HPV

短暂贫血和白细胞及血小板

减少症

HAV

甲肝

(较罕见)

其他

HGV/GBV-C

TTV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全世界5%-10%的HIV感染是因为输注了污染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艾滋病第一次传入我国就是由于国内血友病患者使用国外慈善组织捐赠的凝血因子Ⅷ而感染。

同样,国内生产的血液制品安全性问题也同样严重。

1995年以前,国内生产销售的凝血因子类制品均未经过可靠的病毒去除或灭活,导致了相当数量使用过这些产品的血友病患者感染了各种病毒,由此出现了一批集血友病、艾滋病、丙肝三种重病于一身的患者。

2007年初,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违规生产的静注丙球疑被感染了丙肝病毒,多位患者用药后出现丙肝抗体阳性。

2008年5月,6名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在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静注丙球后死亡,被国家药监局定性为“严重不良事件”。

2.2国家重点监管

正是由于突出的安全性问题,血液制品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从采血到生产全过程有着严格的管理规范,政策和标准比其他药品更为严格。

血液制品生产安全控制对病毒检测有四道关口,一是在采集血浆时对献血员进行严格体检;

二是在血浆投料前进行免疫检测;

三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病毒灭活;

四是在成品之后再度进行免疫检测。

2.3单采血浆站是监管重中之重

上述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源头的原料血浆采集,所以对单采血浆站的管理也成为监管的重中之重。

行业发展初期由于法规、标准缺失,浆站管理一度非常混乱,简化体检和采浆程序、篡改原始记录、冒名顶替、跨区域采浆、频采、超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同时,许多浆站是地方卫生部门下属单位,也使得监督执法形同虚设。

9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采浆环节的规范文件陆续出台,对浆站布局、规模进行总体规划,对不合格者予以取缔。

2004年国家四部委开展大力度的采供血专项整治活动,监管逐渐步入正轨。

2006年卫生部先后颁布《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和《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浆站与政府脱钩,而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收购,监管体制得以理顺,同时浆站软硬件标准要求也有所提高。

2.4不再审批新生产企业

为了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阻断HIV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蔓延。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中规定,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

从2001年起,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2.5进口受到严格限制

为防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传入,目前我国只允许进口非疯牛病疫区血浆来源的人血白蛋白,而其他血浆提取的凝血因子类和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则不允许进口。

这主要由于人血白蛋白类产品开发时间最长,稳定性以及生产检测的水平都比较高,其品质相对其他血液制品要容易控制,而其它品种对病毒灭活的要求更高。

从安全角度来看,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也不会解除血液制品进口的禁令。

WHO所倡导的“血制品各国应该自给自足”的精神已经成为其成员国制订国家输血战略的指导方针。

各个国家针对血液制品的准入及进口都有严格的法规约束,甚至形成法律壁垒,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国民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2.6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

2007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向药品生产企业试行派驻监督员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药监部门向辖区内高风险品种的药品生产企业逐步派驻监督员,血液制品和疫苗生产企业是首批派驻的对象。

2.7实行批签发制度

国家对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液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每批制品出厂销售前或者进口时必须进行强制性审查、检验和批准,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2001年底,人血白蛋白成为率先开展批签发工作的产品之一。

2007年6月,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开始实施批签发,2008年1月,所有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

血液制品类批签发检验审核时限为30天。

图表12.血液制品批签发制度进展

2001年12月27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监注函[2001]659号《关于开展生物制品国家批签发试行工作的通知》规定,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的四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人血白蛋白以及用于血液筛查的四种体外诊断试剂先期开展生物制品国

家批签发工作。

2002年12月13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试行),自2003年1月15日起,国家对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液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每批制品出厂销售前或者进口时实行强制性审查、检验和批准的制度。

2004年7月13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1号《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2007年5月15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国食药监注[2007]284号《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自2007年6月1日起,对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实施批签发,至2008年1月1日,对所有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

SFDA

3、血浆供应紧张短期难以缓解

3.1浆站监管力度加强使血浆供应紧张

监管部门多次严厉整治使浆站数量锐减,违规超采频采情况基本杜绝。

由此全行业血浆采集量大幅下滑,07年仅2,700吨左右,较03年高峰时下降约45%,全国绝大多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投浆量不到设计产能的一半。

图表13.全国采浆量变化

浆站改制过程中,由于一些利益关系未及时理顺,部分浆站出现管理混乱,同时浆站GMP改造也影响了正常运营,导致供浆员流失和采浆量减少。

图表14.监管严格、浆站改制导致采浆量下降

3.2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浆站集中的区域

全国单采血浆站分布在19个省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贵州、广西、四川三省的采集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

图表15.2004年各地区采浆量

省份

采浆量(吨)

贵州

1,800

广西

950

四川

800

湖南

540

江西

380

安徽

360

山东

300

广东

陕西

250

山西

200

黑龙江

180

湖北

150

甘肃

100

江苏

35

宁夏

15

供浆员的主体又大多为这些地区的农村贫民,且以缺乏其它谋生手段的中年人为主(青壮年往往外出打工),其献浆动因是为了获取献浆补贴(即营养费)。

长期稳定献浆的有效供浆人数比例很低。

图表16.我国西部某县人口结构(供浆调研)

3.3经济条件改善可能导致供浆队伍流失

献浆的有偿性质以及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使得人们往往把献浆和“卖血”等同起来。

人们大多认为,只有生活窘迫、缺乏谋生手段的人才会被迫去献浆而获取报酬。

供浆员普遍遭到公众歧视,社会地位低下。

此外,献浆损害身体健康的错误认识以及以往不规范采浆引起的疾病传播也使人们对献浆心有余悸。

目前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频频出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就业机会增多,较低的献浆待遇使得有效供浆队伍流失严重,新供浆员的招募也更为困难。

3.4采浆程序繁琐

与发达国家“先采集后检验”的模式不同,我国血浆采集采取“先检验后采集”的模式,程序较为繁琐。

供浆员需要空腹排队等候血样化验,待初检合格后再进行采浆,体力消耗较大。

并且采集一次血浆要接受两次穿刺,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此外,我国浆站分布较多的西部地区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供浆员每次献浆都需要来回奔波,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

3.5采浆间隔短期内不会缩短

《中国药典》规定,供浆者每次供浆量为580ml,采浆间隔不得短于2周。

但有研究表明,献浆后正常饮食,体内血浆蛋白水平2天即可恢复正常。

美国采浆频次限制为2次/周,欧洲为4次/月,都要远高于我国。

目前有业内人士提出参照国外标准,适度缩短采浆间隔,先将其修改为10天。

但该课题刚刚纳入研究,需要大量工作来验证其可行性,短期内无实施可能。

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计算,理论上每个供浆员每年可献浆24次。

但根据上海莱士对其下属浆站的统计,2007年人均年采浆次数为7-9次,距离理论值还相去甚远,可见当前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限定间隔时间过长。

所以,即使实施10天的间隔标准,对总体采浆量的提升作用也较为有限。

3.6新建浆站难度大

《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规定,注册品种在6个以上(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在5个以上)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可以新建浆站。

但同时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区域,且新建浆站在3年内要达到年采集量不少于30吨,符合这样条件的空白地区就非常有限。

同时,由于浆站的高风险性且不对地方税收产生贡献,即使符合以上条件,地方政府积极性也不高。

再加上新浆站的建设周期问题,所以短期内通过新建浆站还是难以缓解血浆来源紧张的局面。

图表17.原料血浆供应将持续紧张

3.7检疫期制度使血浆紧张加剧

如果人体感染了艾滋病、梅毒等病毒,病毒抗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这段时间被称为“窗口期”。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实施检疫期制度,即将采集并检测合格的原料血浆放置90天后,再次对献浆者和其血浆样本进行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后,方可将90天前采集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

设定90天的检疫期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受开始实施检疫期制度的影响,08年全行业投浆量比07年还会有所降低。

检疫期制度将导致企业原料血浆存货增加,从而对经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要求90天后再次对供浆员进行检查,如果供浆员两年之内不来浆站复检,原先采集的血浆就将成为废浆。

所以长期来看,检疫期制度的执行也将加剧原料血浆供应不足的局面。

4、行业高盈利将得以持续

4.1产品价格维持高位

目前,人血白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VIII、人纤维蛋白原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最高零售价,其它产品主要实行市场调节价。

发改委2001年制定的人血白蛋白(10g,50ml)最高零售限价为330元/瓶,但由于当时全行业投浆量持续上升,生产企业众多,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故实际终端价格远低于最高限价,03年时甚至探底至150元/瓶。

随着04年国家开始整顿浆站,采浆量明显下滑,血液制品供应逐渐紧张,终端价格随之上升。

但在药品降价的大背景下,发改委于06年底反而将人血白蛋白最高零售价降为259元/瓶。

不合理的定价扭曲了血液制品的市场信息,恶化了供需矛盾,正常供货中断,医院医疗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催生了医院外黑市交易。

在这种形势下,07年发改委又多次上调了白蛋白价格,07年均价较06年上涨15%,08年又较07年上涨20%以上。

图表18.2007年各类血液制品市场供应缺口

图表19.2007年人血白蛋白价格多次上调

时间

人血白蛋白(10g:

50ml/瓶)最高零售价(元/瓶)

2007年1月

259

2007年2月

310

2007年7月

330

2007年9月

360

国家发改委

图表20.我国人血白蛋白价格

华兰生物公告

以白蛋白为例,根据目前的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投浆量要达到接近5,000吨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

偏乐观地估计,今后几年投浆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要达到这一数量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

而在血液制品供应偏紧的情况下,白蛋白等血液制品的价格也将维持高位。

4.2血浆成本不断上升

在血液制品成本构成中,血浆要占2/3以上,所以血浆价格对企业成本影响重大。

为了稳定供浆员队伍、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献浆行列,血液制品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献浆待遇。

献浆补贴(营养费)从早期的80元/次提高到目前180元/次,且还将继续上升,为供浆员提供交通便利等其它支出也不断增加。

此外,监管严格、标准提高后浆站运营成本以及血浆检测费用也有所上升。

所以,血浆成本不断升高是长期必然趋势。

图表21.血浆价格不断上升

4.3毛利率水平较高

虽然血浆价格不断提升,但产品价格上涨还是有效消化了成本压力,近几年血液制品企业毛利率呈现上升状态。

未来几年在供应短缺难以缓解、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的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还能得到保证。

图表22.人血白蛋白毛利率图表23.静注丙球毛利率

公司公告资料来源:

公司公告

4.4进口白蛋白不会挤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

人血白蛋白是我国唯一允许进口的血液制品,近年来进口产品占国内白蛋白市场的份额一直稳定在20%左右。

虽然国家允许进口白蛋白价格可较国内最高零售限价上浮5%,且实行进口零关税,但中国白蛋白价格还是处于全球低区,国外企业不会过多向中国销售。

我们认为今后几年进口白蛋白不会对国内企业产生冲击。

图表24.我国进口人血白蛋白主要品牌

商品名

生产国家

生产厂商

Albutein

美国

GrifolsBiologicalsInc.

安博灵AlbuRx

瑞士

ZLBBehringAG

拜斯明Plasbumin

TalecrisBiotherapeutics,Inc.

Buminate

BaxterHealthcareCorporation

贝林Behring

德国

ZLBBehringGmbH

奥达Octapharma

OctapharmaAG

亚玛Albuminar

ZLBBehring

奥地利

BaxterAG

韩国

GreenCrossPlasmaDerivativesCorp.

图表25.部分国家人血白蛋白价格

公司报告

5、优势企业强者恒强

5.1血液制品规模效应突出

血制品行业十分讲究规模效应,规模主要体现在投浆量和品种类上:

投浆量越大、开工越足,单品成本就越低;

品类越丰富,血浆综合利用率就越高,单品摊薄的成本也越低。

根据国外经验,1,000–1,500吨的投浆量最具规模效应。

5.2全球呈现寡头垄断

国际市场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时,共有生产企业100余家。

随着血液制品安全事件陆续发生,各国政府都加强了监管力度,企业兼并重组行动升级。

目前全球仅剩下不到20家企业,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排名前5位的企业贝林、百特、基立福、奥克特珐玛及拜耳占据了全球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80%–85%,行业寡头垄断格局非常明显。

5.3我国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5.3.1行业发展不断规范有序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血液制品,80年代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高额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并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单位加入到血液制品的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突出。

199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

随着2004年国家加大对浆站的整治力度,一系列行业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行业发展逐渐规范有序。

图表26.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

5.3.2国内血液制品企业规模较小

我国现有血液制品企业34家,血浆蛋白分离设计能力达到1.2万吨原料血浆。

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血液制品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美国百特公司年投浆量约2,000吨),总体研发能力不足,血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以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为主导的3–5种产品。

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几家龙头企业,也只能提取6–8种,与国际巨头的20余种还有很大差距。

图表27.我国主要血液制品企业产品

产品

华兰生物

成都蓉生

四川蜀阳

上生所

贵阳黔峰

上海莱士

人血白蛋白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凝血酶原复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